看了咱刊2012年第2期《共同關注》欄目《農民為啥不愿種地?》一組稿件,感慨萬千,也進行了深入思考。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調動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必須加強、調整、完善現有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
糧食補貼要補到根本上。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政策,是國際上通用的辦法。但是,我國現行的糧食補貼效率是很低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補貼偏離了政策設計的初衷:一是按照耕地面積補貼,種糧食補貼,不種糧食也補貼;二是由于將沒有種植糧食的面積納入補貼范圍,導致種植糧食的面積補貼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糧食直補變成了對種植農作物面積的“通補”,導致種糧農民應得到的補貼沒有得到,生產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調整現有糧食補貼政策,提高糧食補貼效率。一是嚴格按照糧食的種植面積給予補貼,堅決扭轉將糧食補貼資金用于非種植糧食面積補貼的行為;二是或者按照農民出售商品糧的數量進行補貼,讓種糧農民實實在在得到國家給予的糧食直補的好處。
機械化耕作要體現到普及上。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機械化,不僅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緊缺問題的需要,更是提高糧食生產耕作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高效化的需要。但是,我國糧食生產機械化的普及率還不夠,丘陵不如平原,西部不如東部;農業機械對多種地理條件的適應程度不夠;能夠得到購買農業機械補貼的農戶也很有限。因此,國家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讓大多數農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社能夠享受到購買農業生產機械的補貼。
社會化服務要體現到專業上。無論是一家一戶分散的糧食生產,還是規模化的糧食生產,都有社會化服務的配套問題。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方興未艾,需要加強引導、完善和提高,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國家在鼓勵大力發展各種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同時,還要實行規范化管理,使其成為推進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持續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生力軍。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落實國家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等,都要齊頭并進,齊抓共管。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切實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斷研究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保障種田農民的正當權益,使農村更多的土地得到合理流轉,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得到解放,更多的農民獲得合理的土地收益,方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