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風起云涌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熱潮的興起,全國各種類型的文化產業園已經有上萬家之多。在所謂“朝陽產業”、“市場化運作”的口號之下,各地紛紛大興土木,盲目上馬文化創意項目……曾幾何時,文化創意市場泡沫隱現,甚至患上了高燒不退的“流行病”。近日,《創新時代》特邀請正略均策管理咨詢顧問黃知才作客“獨家策劃”欄目,全面“把脈”當今文化創意產業“流行病”。

定位不清導致園區“同質化”嚴重
《創新時代》:你曾多次跟隨國家級調研項目赴各地文化產業集聚區調研,你認為此類園區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中暴露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黃知才:2009年底至2010年初,我先后跟隨某國家級調研項目赴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展實地調研后發現,目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在發展過程中暴露的最大問題是定位不清導致的同質化競爭嚴重。例如,近年來幾乎國內所有省份都將動漫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加以大力扶持,據了解,目前廣電總局批準的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共有23家,文化部授予的國家級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共有5家,新聞出版總署規劃的國家級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共有7家,此外,地方性動漫產業基地及集聚區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我國現有的動漫創意資源真的可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基地、園區發展需要嗎?我通過調研了解到,杭州某國際動漫大廈在依靠當地免稅政策吸引大批動漫企業入駐后,在短短三年時間就流失了大量入駐企業,導致企業撤離的最大原因是其他城市出臺了更加優越的政策條件。總的來說,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整體上均存在著定位不清、重復建設及資源浪費等問題。而在此類問題的背后,無不彰顯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制度性缺陷弊端。“重硬件,輕軟件”、“重形式,輕內容”的發展思路根本無法實現“以文化創意內容引領企業發展”的宏觀目標。
《創新時代》:你怎樣看待目前業內流行的文化產業園區“當股東,不當房東”的發展模式?作為管理者的產業園區需要為入駐企業提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黃知才:“當股東,不當房東”的園區發展模式是對傳統“地產化”園區發展模式的一種摒棄,值得肯定。傳統“地產化”園區發展模式是把園區管委會定位為“房東”的角色,園區依靠向入駐企業收取租金來維持其正常運營,但園區入駐企業的經營好壞及是否可獲得長遠發展,都與園區無關。此種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文化創意企業在缺少發展動力和支撐體系的發展模式下,很難長大。
而“當股東,不當房東”的園區發展模式卻使園區管理者的身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園區搖身一變為企業的所有權人之一,必須參與到企業發展的進程中來,它們的利益是與企業利益緊密捆綁在一起的。在此種模式之下,園區管理者會想方設法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并最大限度地做好公共服務體系、培訓服務體系及融資服務體系工作,更好地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政策“偏愛”過重將背離發展初衷
《創新時代》:據了解,北京市甚至將大紅門批發市場認定為服裝產業集聚區;將潘家園古玩城認定為藝術品交易園區……你認為此種將與文化沾邊的機構勉強定義為文化產業園區的做法,是否可理解為北京市為文化欠發達城區的一種政策扶持手段?這種政策“偏愛”是否有利于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
黃知才:據了解,目前北京市認定的共計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中,除了已被公認為集聚區的798藝術區、CBD傳媒產業集聚區以外,像大紅門服裝創意產業集聚區、通惠時代廣場、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琉璃廠歷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歡樂谷生態文化園等名稱也在其中。我認為,北京市將這些與文化搭邊的機構、組織劃歸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內,是最大限度地照顧了北京市地區發展的平衡性。但這種政策偏愛同樣會帶來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理解的泛化,因為如果只將與文化搭邊的產業都歸類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話,將驅使大量企業因盲目追求財政稅收而導致該行業的魚龍混雜,最終偏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本質道路;二是將對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帶來傷害,因為如果政府對此產業傾入過多的利好政策的話,勢必大大降低真正具有創意資源及可提供創意產品、服務的企業的創意積極性。這正符合了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創新時代》:據權威部門預測,2012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將突破萬億大關,占首都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將進一步提高。在政策的東風下,不少投資分子紛紛爭相效仿以文化名義圈地牟利。請問文化創意產業在此種發展格局下能否使“創意”的旗幟名至實歸?
黃知才:北京市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創意資源相對豐富,在政策扶持上,北京市政府更是傾注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據了解,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間每年都會拿出5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以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此外,在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創意人才培養方面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北京市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征途上也出現了一些弊端,當然此種弊端在全國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比如一些園區運營者以文化之名,行圈地開發之實,嚴重偏離了產業發展的正常軌道。至于在此種發展格局下能否使“創意”的旗幟名至實歸,則關鍵取決于相關政策是否完善,尤其取決于園區是否構建了與之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評價體系,是否真正做到以“創意內容”為核心,是否真正起到“獎優罰劣”的作用。
創意人才缺失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創新時代》:眾所周知,文化創意產業是典型的以人為本的新經濟增長模式,請問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現狀如何?
黃知才:長期以來,由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缺乏市場化的發展環境,加上特殊的意識形態化的文化人才與從業教育培訓機制,真正能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意人才都比較稀缺。目前盡管各高校紛紛開設相關專業,但是在短期內人才短缺與產業發展的矛盾依然會很突出。據統計,我國僅影視、游戲動漫人才總需求量就達到了15萬人和10萬人左右,而目前我國的動漫人才不到1萬人,創意型高端人才更為緊缺。再以軟件人才為例,據調查,中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20萬人的軟件人才缺口,并且這個缺口還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繼續增長,預計到2015年,這個缺口將擴大到42.5萬人左右。而綜合能力、應用能力較強的軟件人才更是極度匱乏。總的來說,文化創意人才的缺乏,目前已成了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創新時代》:針對我國目前面臨的文化創意人才短缺的窘境,你認為我國應樹立何種創意人才培養觀才能更好地發揮創意人才的引擎作用?
黃知才:創意人才和文化積累堪稱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資源。而創意人才又好比文化創意產業的引擎,缺少這個引擎,文化創意產業將無法啟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于傳統產業,更不能以工業化的思維去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方面暴露的一個最大問題是,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特別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統里,專業設置不能做到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教學方式相對陳舊。同時,創意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發揮大腦潛能的東西,創意不等于知識,專業知識的積累未必會讓人擁有一流的創意。由此我建議,要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創意型人才。我們更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職業教育工作,注意整合高校和企業資源,力爭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創意人才。
文化產業發展思路需要正本清源
《創新時代》:目前,我國的文化創業產業已成為了一場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產業運動,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黃知才:文化創意產業本身是一個自發形成的產業,而在我國卻變成了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產業運動,這是特別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要厘清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思路,必須首先明確創意產業的內涵,回歸創意產業本來的面目。創意產業的概念來源于英國,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界定,認為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創造力”和“知識產權”在創意產業中的重要性。事實上,英國、美國這兩個世界上公認的創意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其創意產業的發展都是緊緊圍繞創造力的發揮和知識產權的開發這一主線進行的。
《創新時代》:請具體說明在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英國、美國為我們提供了哪些可資借鑒的范本?
黃知才:英國將文化創意產業稱為“創意工業”,其主管創意產業的部門—DCMS是英國政府專門為創意產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實施機關,此部門可為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實施跨部門的政策,同時還建立了獨立的知識產權網站,提供使用者和創作者關于版權、商標、專利及設計等信息以共同促進相關產業資訊的自由流通,向其宣貫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此外,在知識產權立法方面,英國早在1709年便制定了《安娜女王法令》,該法令為英國奠定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鼻祖的地位。
美國作為一個高度法治的國家,將創意產業稱之為“版權產業”。美國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不同于英國,它更重視自由和市場,政府更多的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政府從一開始就采取了自由競爭政策,用以刺激創意產業發展。總的來說,美國發展版權產業的經驗如下:
首先,營造完善的金融投資環境,聯邦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桿方式”,以“資金匹配”來要求和鼓勵多方主體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使得投資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地方政府、企業、文化團體、外商投資、私人捐贈等都成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其次,美國重視應用文化產業理論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來進行文化創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據了解,目前文化管理在美國已成為一個專門學科,全美共有30所大學開辦了文化管理學、藝術管理學等相關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高質量的文化管理人才。
再次,美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一切創造力產生的產品都是有知識產權的,像諸如繪畫、歌曲、舞蹈、電視節目及廣播節目等均無一例外地擁有版權,任何人未經授權均不得隨意抄襲。此外,美國先后頒布實施了《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各項法律規章制度,這一切都為美國文化產業的崛起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