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峰,文化管理哲學家。1991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并于2000年起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主席、中國文化產業30人論壇召集人(之一)等職務。
陳少峰教授曾多次參與國家部委和各省市有關文化產業政策、體育產業、動漫、電影、文化出口、青少年文化建設等領域的課題研究及發展規劃制定工作,為國內許多城市主持文化產業集聚園策劃和大型文化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在主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論壇研討和高級文化經營人才項目中亦作出了貢獻。
“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自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重大任務后,文化產業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2012年是“十二五”的關鍵年,在這“關鍵年”中,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有哪些待解懸念?《創新時代》特邀請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一一解讀。
懸念一: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能否攻克?
《創新時代》:2011年,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向外界宣布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后新聞出版總署預計全國非時政類報刊將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轉企改制”任務。你認為此次共涉及全國約5000家報刊媒體、數百萬名從業人員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的文化體制改革在2012年能否攻克?
陳少峰:在此次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的“轉企改制”任務中,文化體制改革的對象共包括文化事業單位和非時政類報刊兩類,改革的方式是將一些非時政類報刊并入大的出版集團或出版社,用效益好的出版單位整合效益較差的單位。尤其在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重大任務后,全國各地積極響應政策精神,大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使文化產業“轉企改制”任務在全國各個地方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與實施。
此外,目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也給傳統紙質媒體帶來了愈來愈多的沖擊和挑戰,這迫使占據紙質媒體絕大多數的非時政類報刊不得不開始思索轉型的思路與方向,此次文化體制改革可謂恰逢其時,及時為處于迷茫階段的非時政類報刊指明了轉型的方向與前進的目標。由此我認為,2012年9月底前的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任務可如期完成。
懸念二:國有文化資產監管創新何在?
《創新時代》:根據中央部署,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央文資辦”)已于2011年成立,其作為中央特設機構掛靠財政部,具體履行中央文化企業的出資人職責。你認為2012年中央文資辦在切實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方面將有哪些創新點?
陳少峰:中央文資辦的使命是依托于相關財稅政策,通過國家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國有資本金預算、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杠桿手段,推動文化企業兼并重組并做大做強,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我認為,2012年中央文資辦在切實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方面將有三大創新點:
第一個創新點是,實現對國有文化企業資產、預算、財務等諸多方面的統一、集中管理,完成文化產業由過去各地普通國資委分屬管理向如今中央文資辦統一、集中管理的順利過渡;第二個創新點是,做好全國各大廣播電視集團公司、大型文化傳媒國企、國家級大型文化事業單位的文化資產監管工作;第三個創新點是,盡快制定文化資產監管工作的相關管理辦法及在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任務中廣泛涉及的有關人事任免與考核、資產歸屬與監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懸念三:“文化保稅區”將推出哪些新服務?
《創新時代》:2011年11月18日,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上海揭牌,同月,北京國際文化貿易服務中心正式開建。至此,“文化保稅區”這一文化產業新秀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請問“文化保稅區”將在2012年推出哪些涉及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新服務?
陳少峰:像貨物保稅區一樣,“文化保稅區”也要為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一個全新的平臺。它將根據文化制造業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或針對其在操作環節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障礙,充分利用保稅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區域優勢,為廣大文化制造業企業爭取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為其“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便利渠道、節約費用成本,規避貿易風險、尋求發展空間。
懸念四:文化金融創新如何走得合規合法?
《創新時代》:2011年,我國陸續成立的文化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文交所”)多達30多個,后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一批不具資格、不合規范的文交所將被清理整頓。請問2012年金融與文化產業如何對接才能使文化金融創新走得合規合法?2012年,此類不合規范的文交所又將何去何從?
陳少峰:我認為,2012年金融產業與文化產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對接,以促進文化金融創新走上合規合法的發展軌道:首先,傳統金融系統(如銀行)需要繼續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擴大貸款規模,提高貸款總量;其次,要使傳統投資業務及眾多文化企業的“上市潮”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產業的有效對接。自2012年1月13日,證監會發審委通過了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申請后,國內眾多網站及媒體也紛紛傳出即將上市的消息。預計2012年僅國有背景的文化企業沖刺上市將達到30家,而在“十二五”的后幾年當中,每年預計將有30—50家文化企業上市,中國文化企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上市高峰期。而上市則必將帶來文化企業的并購和跨區域、跨行業的資源整合,由此將更好地促進文化金融創新走上合規合法的發展軌道;再次,諸如提供藝術品的保險及抵押貸款、無形資產的擔保再擔保等諸多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平臺機構也要積極發揮其專業服務作用,幫助廣大文化企業抗擊風險,做優做強。
自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后,國內一批不具資格、不合規范的文交所已先后進入清理整頓階段。預計2012年,中央將把上海、深圳兩地的文交所作為全國優先發展的文交所加以重點扶持,不斷提高其文化產權交易的規范化運作水平。此外,我們也應客觀地看到,其他各省市的文交所確實在推動地方文化企業的文化金融創新、規范文化金融交易服務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但我對某些省市文交所推出的“類證券化交易”表示擔憂,由于此種交易方式是把藝術品當作股票交易,不僅存在投機、炒作的嫌疑,而且風險巨大,這嚴重偏離了文交所的服務宗旨。對此我建議此類文交所在2012年要不斷創新金融業務服務模式,尤其不可偏廢理財式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
懸念五:文化“走出去”能否實現數量、質量雙提高?
《創新時代》:2011年我國出口文化產品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2%,創出新高。但在目前的世界文化市場上,中國僅占不到4%,這與我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規模還很不相稱。請問2012年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能否實現數量和質量的“雙提高”?
陳少峰:在以往我國傳統文化產品的“走出去”戰略中,出口文化產品主要涉及的是諸如文化演出等影響力不大的單個文化產品,但在2011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總量中,有關制造業文化產品的增長幅度卻在進一步加大。預計2012年我國將持續加大游戲產品的出口力度,由此將掀起國內各類娛樂軟件和游戲軟件的出口熱潮。
總的來說,2012年我國有關文化產業和傳媒產業產品的出口數量將不會占到整個文化制造業出口總數的很大比重。至于在質量方面能否提高,則主要取決于國內文化產業公司能否在與國際知名的文化廠商的合作過程中提高研發力度,從而設計出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知名度的民族品牌文化產品。
懸念六:深圳文博會將有哪些新亮點?
《創新時代》:作為中國文化產業“晴雨表”和“風向標”的深圳文博會能否在2012年5月再創新高?它又將給中國文化產業帶來怎樣的驚喜?在文博會的舞臺上還將呈現出哪些文化產業的新產品、新業態及新服務?
陳少峰:20億元、200億元、500億元、700億元、800億元、1000億元,再到2011年的1200億元,七年來深圳文博會的成交額一年上一個臺階。我認為,深圳文博會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以及唯一一個國家級、綜合性、國際化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承擔著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它也必將在2012年5月再創交易額新高。
有關文化產業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我認為并不一定會在第八屆文博會上有所體現。由于深圳文博會的最大宗旨是集中展現深圳市“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等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集中推介深圳文博會、深圳文交所、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這三大國家級文化平臺,最終履行為全國各地的文化企業服務的職責,由此我認為2012年深圳文博會的工作重點將繼續放在積極推進文化活動與推介活動有效結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