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日,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并任命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大通為主要承銷商,擬融資50億美元。業內人士預測,這將成為美國股市近四年來規模最大的IPO交易。屆時,“不以賺錢為目的的Facebook將造就一個神話”。據《福布斯》估計,Facebook股價將輕松突破100美元,其中員工將通過行使期權買入1.38億股Facebook股票,均價僅為0.83美元。138億美元也將均攤至3100名員工身上,平均每人獲益超過400萬美元。
Facebook如果用中文諧音可譯為“非死不可”,這是否也昭示著Facebook的IPO之路的結局會如它的中文譯音——“非死不可”?在近日大量看好Facebook未來發展的大潮中,擁護之聲日漸高漲。但有業內專家卻對其未來IPO之路略感憂慮:缺少批評意見,既可能讓Facebook被捧得太高,也可能在IPO之后,讓其摔得更慘。
不以盈利為目的
屬于Facebook名下的一個最著名標簽是“不以盈利為目的”。
據了解,Facebook招股書提供了一系列輝煌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每天平均有超過2.5億張照片上傳至Facebook;在全球擁有逾8.45億用戶;日活躍用戶為4.83億人,朋友聯系次數超過1000億次;每天平均發表27億次“贊”(Like)和評論。
與“全球第一”的社交水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其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跛腳”:2011年Facebook收入規模為37億美元,運營利潤為17.5億美元,凈利潤為10億美元。相比之下,谷歌的收入規模為379億美元,凈利潤高達97美元。對此,《福布斯》撰稿人托米奧·杰龍認為,Facebook的IPO與網景1995年IPO情形有些雷同。網景當年曾一度引發了互聯網泡沫的第一次破滅。持有此種觀點的人數不在少數。新聞集團創始人魯伯特·默多克也認為,Facebook估值過高。他在Twitter上發文稱,“如果Facebook以750億至1000億美元啟動IPO,那么蘋果公司現在448美元的股價就顯得非常便宜。”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Faceboo達成 IPO業務后,過去不透明的Facebook盈利狀況將必須被透明化。一旦Facebook的股票在公開市場展開交易,該公司將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審查。

另據境外分析人士稱,單是遵守《薩班斯法案》(又稱《公眾公司會計改革與投資者保護法案》)就將成為Facebook的一大負擔。該法案針對審計獨立性、公司責任、提升財務透明度、分析師利益沖突及企業欺詐的責任等多個方面均作出了詳細規定。該法案不僅會保護揭發內幕的員工,還會要求投資公司加強證券研究報告的客觀性。而業界認為,像Facebook此類年輕的私有公司通常都比老牌上市公司存在更多的不規范程序。
人治下的社交危機
更為致命的還是來自社交網站自身的掌舵能力,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期已在Facebook上發現諸如戀童癖、色情、種族主義和暴力等各種不良內容。所有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均被一些接受Facebook外包業務的不負責任的網絡版主輕而易舉地放行了。而且他們的酬勞也少得可憐,僅為每小時1美元。筆者認為,面對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流動,必須依靠強大的網警外包服務才能最終完成把關、審核內容的任務。相反,一旦龐大的信息流失控,惡意信息泛濫,必將引發網民的反感和當地政府部門的干預,甚至還會引發一連串的法律訴訟事件,一系列的外部打擊最終將Facebook徹底擊垮。
此種危機在現實中也已初見端倪:據美國互聯網研究公司Experian Hitwise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以頁面瀏覽量計算,Facebook在澳大利亞社交網絡市場的份額仍高達50%,但用戶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正越來越少,今年1月,澳洲用戶平均每次訪問Facebook約花費22分鐘,同比下降約21%。
2011年8月Hitwise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澳大利亞用戶平均每次訪問Facebook花費26分27秒,在所有8個國家中排名第三。有4個國家的Facebook用戶每次訪問花費的時間不到22分鐘。其中,Facebook的主要用戶所在國美國,只有20分46秒。
同時,一種擔憂也在蔓延,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在等待接受審查的圖片中,有一個名為“加有標簽”的帖子,其上傳的圖片信息都可輕易地被任何用戶看到。對此Facebook發言人稱,這些名字是專門共享給網絡版主看的,目的是為了讓版主了解內容的背景信息。
但相關輿論卻認為,此類版主將像“瀏覽好友的Facebook個人資料頁面”一樣能夠輕易掌握用戶的很多私人信息。在難以有效監管的人治環境下,一些心懷叵測的網絡版主極有可能會敲詐Facebook用戶,威脅用戶把他們原本僅在好友圈里分享的照片散播到整個網絡環境中,屆時將對Facebook的隱私保護能力造成全面威脅,而強調隱私保護的重要性恰恰是Facebook能夠屹立于互聯網的獨特基石之一。
不適合他人盈利
Facebook標榜不以盈利為目的,甚至還會影響到與之合作的許多行業也難以直接從中獲益,尤其是電子商務。據國外媒體報道,2011年4月,北美最大游戲零售商Gamestop曾在Facebook網站上開設了一家網絡零售店,但此家網絡零售店卻在創辦僅6個月后就迅速銷聲匿跡了。除了Gamestop之外,其他零售巨頭如Gap、J.CPenney和Nordstrom也都先后在Facebook上創辦了各自的網絡零售店,但它們也都紛紛步Gamestop的后塵,在創辦后的幾個月里紛紛以停業告終。
2011年,眾多投資者曾對Facebook電商平臺模式十分看好,甚至認為Facebook將成為亞馬遜及Paypal的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Facebook業務發展主管大衛·費奇曾表示,Facebook將讓在線購物變得更加具有社交性。而說服Facebook用戶在網站上購物也將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但事實卻事與愿違,J.C.Penney女發言人凱特·庫爾塔斯表示,其公司從2010年便開始在Facebook推出商品分類購買服務,但一年之后就將此項服務撤銷了。無獨有偶,Nordstrom發言人科林·約翰遜則表示,公司嘗試了各種方法,通過利用“Facebook讓購物變得無縫化”,但遺憾的是,最終公司還是決定將營銷重點放在范圍更加廣泛的社交媒體上。
對此,相關業內人士分析指出,Facebook的盈利難題將變得更為難解,僅寄希望于廣告展示,而無力通過多種合作和建立營銷聯盟,將很難實現更深層次的營銷拓展。再加上Facebook自身盈利能力的薄弱,以及多元化運營能力的缺乏,勢必使其在IPO之后,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屆時成功融資的Facebook也將逐漸被資本市場無情地吞噬,變得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