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作為企業之魂,是整個企業價值觀、信念、處事方式等外化形象的總成。同樣,各個行業亦有各自得文化,企業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將引導行業自律并可促進所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在不同行業之間,行業文化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不同國家之間,行業文化也同樣有著迥異之處。
制造業文化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成功制造業企業、優秀制造業企業家、優秀制造業產品和服務主導形成的行業精神、組織行為、產品文化及整體業態環境等內容共同組成的。近期全球制造業局勢動蕩,制造業在世界市場中的激烈較量,很大程度上已演變為各國制造業文化之間的博弈。分析各國制造行業文化的差異,吸取優秀文化的精華,我們才能做好應對未來變化的準備。
美國——以質取勝,首推技術
美國制造業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無論是產品生產工藝,還是計算機輔助技術,美國始終充當著領頭羊的覺色。依托技術創新能力,美國的制造業產品在全球一直保持著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形象,“美國制造”已成為世界范圍的標桿品牌,如波音、蘋果、通用等等。
美國制造行業雖然也曾走過彎路,但最終總能重新崛起。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使通用汽車(GM)破產,美國制造業也日薄西山。而如今,通用在一片呼聲中再次重生,2011年更是再創利潤高峰。通用公布的財務報表顯示:2011年通用的利潤為76億美元,比2010年的47億美元上升了62%,且這個數字也超過了通用歷史上的最高紀錄——1997年的67億美元。曾經的通用追求生產量,依靠大幅降價促銷來取勝,而如今的通用,精力都放在提升車輛的質量上,進而在小型車上贏得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金融危機過后,美國逐漸加速的“再工業化”步伐以及美國政府推動的“制造業回歸”政策,無不正在改寫著全球的制造業格局。奧巴馬政府先后推出了多項政策以幫助美國制造業的復興,并逐漸顯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國制造業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制造業投資恢復明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是高端制造,再一次將技術推向前沿,并已正式啟動高端制造計劃,積極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這將有力促進美國高端人才的培養,推動高端創新集群式發展,并保持其在高端制造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
智能技術在美國已經顯露出巨大優勢。1997年,IBM公司的超級計算機“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大師加利·卡斯巴羅夫;2011年,同樣是來自IBM公司的超級計算機“沃特森”(Watson)贏得了美國電視智力競賽“危險邊境”的冠軍。人工智能模擬是這兩臺超級計算機的技術基礎。人工智能使汽車實現無人駕駛,能創造出蘋果手機里Siri那樣的語音識別系統。硅谷奇點大學負責研究人工智能跟蹤項目的尼爾·杰卡布斯坦教授說,人工智能技術將來必在制造業大施拳腳,制造出大量個性化產品。“我們在人工智能助手的幫助下,能夠在家里設計自己的產品。”杰卡布斯坦認為,隨著人們從互聯網上下載設計或自我定制的現象的逐漸普遍,制造業傳統的“規模生產”將被“個性化生產”所取代,形成一種“創造者經濟”。
德國——精確主義,領先態度
德國是一個以“理性、嚴謹”著稱的國家,這不僅是德意志民族精神文化精華所在,同樣也造就了德國制造業的核心文化——精確主義。德國企業對精確的追求甚至衍生出了它們“小事大作,小企大業”的經營哲學,即專注地、低調地前進,不求規模大,但求實力強。例如,已專注于印染壓縮機領域190多年的KoenigBauer,及研究工業用鏈條長達130多年的家族企業RUD,他們至今雖然仍舊是中小企業,但卻建立了行業的技術壁壘,并已成為這些利基市場里的“隱形冠軍”,占到了聯邦德國該產品90%以上的出口額。
德國制造業獨樹一幟的精確主義文化在制造實際中也體現得更為明顯,例如:德國制衣業曾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測量和統計有關德國人身材的數據,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準確的制衣尺寸。精確主義直接給德國產品帶來了精密的特性,也造就了它在精密金屬加工、精密光學、機械制造領域所取得的那些世界矚目的成就。精確主義已經貫徹到了德國制造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到了每一位從業者的工作過程中。像“差不多”這樣模糊、隨意的態度很少在德國制造企業中出現。
早在1984年,海爾總裁楊綿綿負責到德國引進冰箱生產線,德國工人的工作表現就令其印象深刻:“我在利勃海爾看到德國一個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每注塑出來一個果菜盒,他都會欣賞一下。他的動作甚至應該稱為‘檢查’,但我從他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種‘欣賞’,即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欣賞。欣賞之后,他就在這個機器周圍一通忙活,讓下一個干得更好。這種精神感動了我,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認真負責的人。這個工人讓我感動了很久,給了我靈魂上的震撼。我想我們也應該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從認真做事開始。”
中國——科技服務,文化雛形
美國制造勝在技術含量,德國制造贏在理性嚴謹,而中國呢?中國制造的文化是什么?這個問題冒出來,一些極負責任感的制造業企業家們恐怕會猛地冒出一身冷汗。成千上萬農民工的辛勞汗水換來了中國“制造工廠”的名號,而這全然不是我們的行業文化。
首先,競爭壓力下的自省意識會加快優秀文化的形成。隨著成本優勢的逐漸消失,中國制造業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和思考,政府也在政策方面加大了對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間,政府為機械制造業指明了戰略出路——“調整轉型、創新升級”,并提出“推進制造業由大變強”的目標;同時,還對機械制造企業提出了全新的競爭能力要求,包括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建立數字化技術平臺,突破關鍵技術等。中國制造逐步邁進以技術為核心的“中國智造”之路。
其次,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是制造業轉型思路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此思路將會在后階段深層次地改變整個商業運營模式,并滲透到行業規范及產業環境支撐的各個環節中去。深知臺灣產業轉型甘苦的企業家施振榮曾提出:加工貿易企業的升級轉型必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現代制造業價值鏈就類似一條微笑型的弧線,中間部分是附加值很低的制造、組裝,兩端則是附加值較高的業務,比如前端的研發、設計、材料采購和后端的品牌營銷、金融和供應鏈管理。因此加工貿易型企業的轉型方向,應該是盡力朝著“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來提高附加值。管理大師德魯克也指出,制造業的起點并不是生產和制造產品,而是生產出服務以使顧客能充分得到來自產品的各種利益。產品制造是成本中心,服務則是利潤中心。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熱情好客著稱,孔夫子的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名言,無不道盡了中國人待客的真諦,相信自古以來的民風會成為中國制造到“中國服務”的文化優勢。
綜上可知,透過美國我們看到的是,高新技術是取勝的必要條件;參照德國我們發現的是,人的做事態度是造就精密產品、強大品牌、優秀行業的根本支撐。而中國制造業正在面臨嚴陣以待的轉型階段,行業文化也已經在競爭壓力下顯露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