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金融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最顯著的表現就是農戶金融排斥,要改變我國農村金融二元結構,統籌城鄉金融服務,實現公民平等接受金融服務的權利,就必須著力發展農村金融,破解農村金融排斥。文章旨在從農村金融需求方最基本單元的角度,研究和挖掘農戶的潛在信貸需求,探討如何破解我國金融服務對農村居民的各類排斥和如何破解“農戶金融需求旺盛與金融機構惜貸”的悖論。
關鍵詞:農戶;金融排斥;金融需求
一、 引言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緩慢。一方面,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季節周期影響較大,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較低,農戶居住地點分散,這些都導致了農戶貸款成本高、風險大、收益率低;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信貸活動具有逐利性,要求貸款收益能覆蓋或高于風險,對貸款業務遵守“成本低、風險低和收益高”的基本原則,設置的貸款條件直接把農戶排斥于金融服務之外。所以,我國農村居民參與金融活動比率并不高,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90年代末期大量撤銷在農村的營業網點,大有置農村市場于金融之外的趨勢。農戶面臨的金融排斥集六種金融排斥于一體,即地理排斥、價格排斥、條件排斥、評估排斥、營銷排斥和自我排斥,導致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緩慢。
然而,雖然農業生產具有諸多弱質性,但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最具剛性,農業也是最能抵抗經濟周期的產業,即使在面臨經濟下行之時,農村金融的盈利性也會相對穩定。同時,隨著我國縣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逐步加快,農村的內需被刺激,農戶、農業龍頭企業及相關農業經濟組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多層次,農村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農村金融的盈利性也會在這個時候凸顯出來,這對商業銀行挖掘農村客戶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這里存在一個悖論:農村金融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和金融機構對農戶的惜貸。如何破解這樣一個悖論,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從金融供給方來看,國有商業銀行、中小股份制銀行、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在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上都做了大量工作,理論界也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從金融需求方中最基本單元農戶的角度,研究怎樣破解上文的悖論,具體分析我國農民所面臨的各類金融排斥,同時試圖給出破解這些金融排斥的一些探索性意見。
二、 我國農村金融排斥的種類
1. 地理排斥。地理排斥是指金融機構的地理可及性問題,一些偏遠落后地區設置的金融機構網點很少,人們到達金融機構網點十分不便。我國農村金融地理排斥因區域的不同也表現為排斥的程度不同,大部分東部經濟發達省份的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地區省份的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則因為地廣人稀,平均每萬人所擁有的金融機構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各省內的農村金融地理排斥的程度也不近相同,省內金融機構網點分布呈不均衡分布。
2. 條件排斥。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 往往要求借款人滿足一定的條件,提供一定的抵押品和有效的信用檔案,而且需對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和貸款用途有具體的要求,不符合條件的客戶就會陷入條件排斥。我國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尚未建立,農民無法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記錄和還款能力的資信證明,同時由于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對土地只擁有使用權和經營權,缺乏可抵押的資產,另外由于缺乏有能力且愿意提供擔保的人和正規的擔保機構,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國大部分農民已經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這就是農村金融條件排斥的主要表現。
3. 價格排斥。價格排斥是指金融產品價格過高并超出了某些主體的償付能力,將這些經濟主體排斥在外。發展中國家的農村金融市場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現象,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銀行存貸基準利率和上下浮動區間由人民銀行確定,由于農業生產貸款的風險高、回報低,金融機構為覆蓋風險,往往對農業貸款利率上浮比較高,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農村平均農業貸款利率高達10%,這么高的貸款利率,農戶支付不起,因此望貸止步,由此陷入了農村金融的價格排斥。
4. 評估排斥。評估排斥是指主流金融機構通過風險評估手段對經濟主體施加的準入限制。農村金融的評估排斥沒有其他排斥表現得明顯,但是卻貫穿了整個貸款過程。由于農業生產的弱質性、農戶信貸需求的季節性和臨時性以及農村信用環境的薄弱性,使得金融機構對農民貸款前的逆向選擇和貸款后的道德風險難以把握, 搜集和甄別相關信貸信息的成本較高, 對貸款的發放采取了相對嚴格的風險評估程序。
5. 營銷排斥。營銷排斥是指主流金融機構的目標營銷策略,往往會將某類人群有效排除。金融機構在制定金融產品的營銷策略和營銷目標時,把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直接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甚至在最初開發金融產品時也往往忽略了農村居民的需求,即使把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直接移植到農村市場也沒有考慮農戶的具體需求,從而形成了農村金融發展中的營銷排斥。
6. 自我排斥。自我排斥是指被排斥主體主動將自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農村金融的自我排斥與被排斥主體的心理活動、知識層面、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都有直接的關系,這類金融排斥在偏遠農村表現得尤為明顯,而隨著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進程加快,金融網絡、電子機具在農村逐步覆蓋以及農民的金融知識逐漸普及,農村的自我排斥也會無形中破解。當然,為快速破解農戶的自我排斥,需要政府部門對相應的財政和金融政策進行大力宣傳。
三、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基于農戶金融需求視角的分析
1. 對農戶金融需求變化缺乏動態性跟蹤。近些年來,我國權威機構和組織開展了中國農村金融的入戶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獲得了一些有關農戶信貸需求的一手數據和一手資料,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農村地區50%以上的農戶實際上并沒有信貸需求,在40%~50%存在金融需求的農戶中,約有30%農戶的信貸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因此,從整體上看,真正受到金融排斥的農戶平均約為20%。而事實上,受到金融排斥的農戶遠高于20%,一方面可能是農戶的潛在信貸需求并沒有被挖掘出來,農村熟人經濟的社會特征決定了農戶一般通過非正規金融模式來獲得資金,同時由于缺乏對金融知識的了解,歷代傳承下來的樸素節儉的社會習俗也決定了農戶的信貸需求不顯著。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戶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存、貸、匯、轉”金融需求,他們的金融需求上升為投資理財需求。所以,過去的調查數據已不能反映現實的農戶的金融需求,隨著時間推移,農戶的金融需求層次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現在并沒有特定的機構對農戶的金融需求進行定點、動態跟蹤地調查。
2. 農村金融抵押、擔保缺乏阻礙了農戶金融需求。一般而言,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對于農民來說應該是最“貴重”的權利,但是我國農民對國家集體土地不具有所有權,面對金融機構所設置的抵押擔保條件,農戶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陷入了所謂的金融條件排斥。然而,只要國家法律能保障農民對土地具有穩定而長久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農民就可以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作為抵押進行貸款融資。我國農村經濟學家黃少安關于農村土地產權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當土地使用權無限延長時,其產權權能會近似于土地所有權。國家的法律政策制度在破解農民金融條件排斥、刺激農民信貸需求方面正起到重要作用。2008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這是在保證農村土地所有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對農民的土地使用期限和范圍進行了擴展和延伸,大大地提高了農村土地產權的權能,這也為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能成為抵押物提供了政策依據。
3. 農業貸款利率高和金融機構不可及壓制了農戶的潛在金融需求。在價格排斥部分已經提到了我國的存貸利率浮動區間由政府決定,我國農業貸款利率太高,農戶被迫望貸止步,事實上有一部分農戶的潛在金融需求也被壓制了。即使是政策補貼的貸款項目,名義利率非常低,真正需要的貧困農戶也不能獲得這些低息貸款。因為他們為獲得這些貸款,往往需要“走后門”尋租,而且要花費交通成本、時間成本等等,這樣,為獲得低息貸款需付出的交易成本加上低名義利率貸款,往往會高于普通貸款利率,因此,農村的貼息貸款都被農村的富裕階層獲得,最后即使是低息貸款,貧困農戶也會放棄,從而陷入了金融的自我排斥之中。金融機構網點在我國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覆蓋率不高,也壓制了農戶的潛在金融需求,金融網點地理上不可及使農戶喪失獲得普惠金融的權利。
4. 農戶對金融知識了解甚少,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知識宣傳不夠。大部分農村居民文化素質較低,職業技能知識也缺乏,有的村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幾乎處于文盲的水平,一部分村民對金融活動的參與也僅限于“存,取,匯”,而一部分村民受世代傳承下來的生活習俗的影響,他們習慣于把錢存放在家里,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例子,農民把全年生產獲得的收入放在箱子或罐子里,時間久了不是錢幣損爛就是被老鼠咬爛,最后心痛不已。這說明我國農村一部分居民對金融知識的極度匱乏,而金融常識的匱乏導致了農民在普惠金融體系下都陷入了自我排斥之中。筆者曾于2010年和2011年暑假深入到湖南省和四川省農村進行有關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項是有關金融知識的培訓,我們發現農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比較迫切,但是很少有專門的政府組織和金融組織對其進行金融理財手段的宣傳和培訓。農民有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愿,但是由于缺乏資金,而且也不知從何渠道獲得貸款,他們只有被迫進城從事無需技能的工作,所以資金缺乏也阻礙了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這反過來也說明農民對信貸融資有潛在的需求。
5.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薄弱,農戶信用意識淡薄。由于前期城市工業化發展,農村支持城市的建設,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都滯后于城市各方面的建設,農村金融的發展更是滯后于城市金融的發展,一個循環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在農村還沒有建立起來,而且農村的居民居住很分散、甚至偏僻,銀行網點分布多在城鎮,他們參與金融活動的次數相對較少甚至沒有,所以銀行很難對分散的農戶建立起長期而清晰的信用記錄系統,長期以來,“不守信用”是人們對農民孽根性的一個基本判斷,農戶也由此陷入了金融的評估排斥之中。
四、 破解農村金融的政策建議
本節試圖探討破解金融排斥的可行之策,對前面提出的“金融機構惜貸與農戶信貸潛在需求旺盛”的悖論進行有益的研究。
1. 動態調查和具體分類農戶的金融需求。研究農戶金融需求和金融機構要挖掘潛在的“三農”客戶,離不開大量的實地調研,動態跟蹤的抽樣問卷調查是一個很好的實現方式。可以根據統計結果,對金融需求者或潛在需求者進行分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和全方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甚至可以根據現實的經濟關系和內在的因果關系建立計量模型,依托已有農戶需求數據,計算模型參數,然后再建立預測模型,來預測未來農戶信貸需求量。金融機構只有了解了農戶的真實需求,才能化解供需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農村金融的自我排斥和營銷排斥。
2. 創新農村金融抵押擔保模式。對于農村客戶缺少貸款抵押品、融資難的問題,可以創新抵押擔保模式,從農戶已有的資產和權利出發,尋找抵押替代物。國家政策保障了農民對土地的長期使用權,近似于農民對土地擁有了產權,這樣,農民可以以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以及土地上的自然資源(如林權、礦山開采權等)延伸出的一系列權利作為抵押擔保向金融機構貸款。通過制度保證農民對土地長期的使用權就能喚醒農村“沉睡資本”,解決農村產權融資難的問題,進而一定程度上破解農村金融的條件排斥問題。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只是農村抵押擔保模式的創新模式之一,包括一系列的農村金融抵押、質押和擔保模式仍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創新。
3. 加快利率市場化,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利率市場化雖然決定于政府的金融制度改革,但是利率市場化會對農村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一定程度上能破解農戶金融價格排斥和自我排斥的局面,利率由金融市場融資的供需量決定,而不是由政府宏觀干預,農戶按市場利率決定是否在金融機構借貸,而不是主動選擇置身于金融服務之外。在破解農村金融的地理排斥上,金融機構已經做出大量行之有效的舉措,例如,今年來農行實施“村村通”工程,在農村投放大量ATM機、POS機、轉賬電話等,農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實現大量的金融業務,大大降低了農村金融的交易成本,改善了農村金融支付結算環境,同時也在農村普及了金融自助知識,改變了農民傳統在柜臺的支付結算形式,讓農民也享受到了現代化的金融服務,從而也會刺激他們更高層次的金融需求。所以,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能破解農戶地理排斥和自我排斥,滿足農戶差異化需求,調整城鄉金融服務二元差異,進而統籌城鄉金融服務。
4. 加強對農戶進行金融知識的培訓,讓金融服務深入人心。農村居民獲取金融理財知識離不開政府的宣傳和金融機構的實地培訓,例如農行指派員工與縣域村官聯合給村民宣傳講解轉賬電話的操作原理,提高了農行電子機具的使用效率,同時也普及金融知識。讓農村金融首先達到普惠的效果,銀行不妨在一定時間內推出農民在異地ATM機上取款、轉賬免費的營銷手段,這樣既能通過實際方式使農民參與到金融活動中來,讓農民感受到銀行的方便和安全,而且即使在規定的時間范圍過后,銀行恢復各種業務收費,農民也依然會選擇銀行服務,這對于旨在服務于“三農”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長期戰略來講,具有深遠意義。
5. 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加強農戶信用意識建設。必須扶持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培育農村金融主體的信用意識,積極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的外部信用環境。對于農戶貸款,金融機構已經創新出許多避免違約的抵押擔保貸款模式,如“銀行+信用村+農戶”、“銀行+公司+農戶”等,這些方式一來可以避免農戶違約帶來了銀行不良貸款率增加,而且能通過一種示范作用來理清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如今是一個電子信息化的時代,金融機構的業務都依賴于電子渠道等現代化的金融平臺,重新建立農戶的信貸記錄也是一件低成本、又便捷的事情。所以,要加強農村地區信用機制建設,培育農戶的金融意識,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逐步破解我國農村金融的評估排斥。
金融服務“三農”要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農民消費的轉型而轉變,不斷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日益提升的融資需求,同時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個“沉睡”和潛在的大市場,金融行業各類機構都在對農村金融問題進行研究,以尋找新的突破口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包括保險、信托、證券、擔保等金融機構都在尋找商機。政府也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來支持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現代金融帶來的便利,這也是實現公民權利平等的一種形式。本文從農村金融的需求方出發,研究怎樣去挖掘農戶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應該充分挖掘農戶的潛在需求,創新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產品和提供差異化、廣覆蓋的金融服務,各類金融機構應該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才能達到“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胡宗義,袁亮,劉亦文.中國農村金融排斥的省際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8).
2. 黃少安,趙建. 土地產權、土地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 江海學刊, 2010,(6).
3. 馬九杰,沈杰.中國農村金融排斥態勢與金融普惠策略分析.農村金融研究,2010,(5).
4. 韓俊,羅丹,程郁.信貸約束下農戶借貸需求行為的實證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研究,2007,(2).
5. 李銳,朱喜.農戶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損失的計量分析.經濟研究,2007,(2).
6. 史衛民.農地抵押貸款模式的比較考察與我國的路徑選擇.現代經濟探討,2010,(9).
7. 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 現實困境與破解對策.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
8. 李濤,王志芳,王海港,譚松濤.中國城市居民的金融受排斥狀況研究.經濟研究,2010,(7).
9. 姚敏.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反思與展望.現代經濟探討,2011,(2).
作者簡介:李潤平,中國農業銀行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北京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