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存在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文章利用我國1978年~2010年重工業占比與城鄉收入比的統計數據,闡釋了工業重型化對城鄉收入擴大的影響,分析了我國重工業占比與城鄉收入比的長期和短期關系。研究發現重工業占比與城鄉收入比之間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重工業占比變化帶來了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
關鍵詞:重工業占比;收入差距;自相關
一、 引言
近些年來,收入差距擴大成為政府和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雖然中國的收入差距廣泛存在于地區之間、沿海與內地之間或城鄉之間,但以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最為突出。一般來說,城鄉二元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特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如果以城鄉收入比來衡量城鄉二元結構,那么中國的特征尤為明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鄉收入比已由最低的1983年的1.82∶1,擴大到2010年的3.23∶1。在此期間,雖有反復,但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先降后升,總體擴大的趨勢。與此相對照的是,在1978年~2010年的三十余年間,中國經濟增長迅速,重工業占比不斷增大,工業重型化加速發展,中國重工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50%強,增加到近些年的超過70%,重工業占GDP的比重也與收入差距一樣,呈現出先降后升,總體呈升勢的態勢。所有一切說明,在重工業發展與收入差距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本文通過實證證明了我國重工業占比的擴大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二、 城鄉差距與重工業化的歷史軌跡與已有研究
建國之初,國家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同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實行了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建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產業體系。通過對農業生產的控制、征收農業稅、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等途徑,積累工業發展所需資本,并借鑒蘇聯的經驗,在資本缺乏、勞動力充裕的條件下,采取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型的發展模式,使農村積淀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改革開放后,國家逐步打破城鄉分割,但還很不徹底,并在城鄉間存在巨大差距情況下開始了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得中國工業化進程與城市化進程嚴重脫節,中國就業結構嚴重滯后于產值結構的轉換。加之公共資源的分配向城市傾斜,投入農村的比重過低,導致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日益突出。
另外,從國際經驗看,雖然工業化的中后期是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較大的階段,但這一階段也是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的階段,雖然重化工業占工業比重較大,但由于這一階段工業占GDP的比重加速下降,所以重化工業占GDP的比重不會上升甚至會下降。同時這一階段,其城市化的進程基本完成,基本沒有城鄉差別。由于中國特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使得中國中國重化工業的發展超前于工業發展和農村——城市的人口轉換,致使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對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國內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李實等(1998)認為中國經濟體制變革在激勵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引起了利益分配機制的改變,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出現的顯著性變化,與政策慣性相聯系;蔡昉(2000)從工業發展排斥就業的傾向、農業和農村發展滯后和城市勞動力市場歧視等三方面討論了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并提出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建議;汪同三和蔡躍洲(2006)運用協整理論和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對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導致投資結構中重工業比重增大,經濟增長速度提高,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對投資結構影響不顯著;汪鋒等(2007)則認為,財政和金融等領域的城市化偏向才是現階段城鄉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常明明和李漢文(2007)從造成人口流動的戶籍障礙和農民人力資源不足的角度探討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丁志國(2011)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通過研究各省區城市化進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直接影響,以及相鄰地區城市化進程對本地城鄉收入差距的空間溢出效應,實證了我國城市化進程對縮減城鄉收入差距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存,取決于城市化進程的不同政策路徑選擇;另外,陸銘和陳釗將城鄉收入差距歸結為二元體制和偏向城市的政策。高霞(2011)從產業角度變化的角度,認為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的不斷下降,同時二、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大造成了中國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本文認為重工業相對超前發展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這是由重工業的特點造成的,重工業是資金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重工業的發展一方面就業彈性比較低,對吸收農村勞動力就業影響有限;另一方面,產出分配中資本和技術在產出分配中的份額較高,而勞動所占份額較低,所有這一切都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的過大。
三、 實證分析
1.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1978年~2010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變量分別為城鄉收入比(RATIO)、重工業占GDP的比重(IRATE)。其中,1978年~2008年數據來源于《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2009年和2010年的數據來源于相應各年的《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重工業占GDP的比重和城鄉收入比的變動趨勢具體如圖1所示。
圖1中,在1978年~2010年間,中國重工業占比與城鄉收入比的的變動趨勢大體一致。
2. 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首先,為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和非正態性,對數據做取對數處理,RATIO和IRATE兩序列對數化之后的序列分別記作LRATIO和LIRATE。如果對數化后的時間序列仍然是非平穩的,則需要對對數序列做差分處理。本文根據ADF檢驗法對模型中所有變量進行了穩定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數化以后的時間序列LIRATE和LRATIO都不能通過檢驗,為非平穩序列。在做一階差分后,他們的一階差分值DLRATIO和DLIRATE在5%水平均為平穩序列,說明LIRATE和LRATIO都是一階單整序列,且兩序列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3. 變量的協整檢驗。
由于如果非平穩的時間序列來擬合另外一個非平穩的時間序列,破壞了回歸分析的假定條件,可能產生偽回歸現象,使得所得到的回歸方程失去實際意義,因此需要對LRATIO和LIRATE兩序列進行協整性檢驗。首先進行對同階單整的LRATIO和LIRATE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得到估計方程:
LRATIO=-3.861 1+1.192 0×LIRATE+ut (1)
(-6.529 7) (8.139 7)
R-square=0.681 3 DW=0.350 5 F=66.255 0
注:方程(1)下方括號中是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的值,方程(2)亦是。
在得到方程(1)后,對其殘差序列做單位根檢驗。殘差序列單位根檢驗的ADF檢驗值為-3.597 3,小于5%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1.955 0,可以確定方程(1)回歸式的殘差序列是不含單位根的平穩過程。因此,變量LRATIO和LIRATE在5%的顯著水平下具有協整關系。
4.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確認了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是否具有因果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下面的格蘭杰非因果關系檢驗,驗證了各變量間的關系是否具有因果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說明,重工業占比與城鄉收入比之間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重工業占比在10%顯著水平上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格蘭杰原因;而收入差距不是重工業占比的格蘭杰原因。
5. 城鄉收入差距與中國工業重型化的長期關系。
由于回歸方程(1)的DW值為0.350 5遠小于2,可以確定殘差序列存在一階自相關,殘差序列是否存在高階自相關可以通過對(1)式的殘差序列ut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不同形式的回歸擬合來進行檢驗。對方程(1)殘差序列ut回歸擬合得到:
ut=1.085 2ut-1-0.313 2ut-2(2)
(6.101 6) (-1.761 2)
這樣,可以確定殘差序列存在二階自相關。
由于在時間序列計量經濟模型中,自相關的存在使得普通最小二乘估計的較低了有效性,夸大回歸參數的抽樣精度,過高估計統計量t的值,所以必須去除自相關的影響。
對于自相關問題的處理,一般的方法是應用廣義差分法,此種方法較多用于處理存1階自相關的情況。由于本文中的殘差序列存在二階自相關,要消除二階自相關,方法一是在OLS回歸中加入一階自回歸項AR(1)和二階自回歸項AR(2)項,二是加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本文采用后一種處理方法,在OLS回歸中加入被解釋變量的一階和二階滯后項,此時得到的模型為自回歸模型,回歸結果見表3。
LRATIO=-0.813 9+0.249 5LIRATE+1.363 7LRATIO(-1)-0.563 6LRATIO(-2)(3)
對于方程(3)等式兩邊求期望值,得到LRATIO與LIRATE的長期關系如下:
LRATIO=-4.071 2+1.248 0LIRATE (4)
從表3來看,DW統計量的值為2.089 6在2附近,說明已經消除了自回歸現象,同時在克服了自相關之后,與方程(1)相比,方程(3)估計的R2從0.681 3提高到了0.946 1,提高了估計的有效性。通過方程(4)來看,城鄉收入比的變化(LRATIO)長期來看受到重工業占比的LIRATE的正向影響,重工業占GDP的比重每變化1%,城鄉收入比變化1.248%。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方程(3)告訴我們,當期城鄉收入比的變化受到前期值變化的顯著影響,這意味著如果前期收入差距擴大,由于慣性作用,會對當期的收入差距帶來正的影響。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重工業占比的變化對城鄉收入差距有顯著的正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重工業占比繼續增大,則對城鄉收入差距帶來負面的影響。
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嚴重束縛了7億農民的實際購買力,也是造成我國當前內需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了直接的調節國民收人的城鄉合理分配,對低收人農民給予直接的轉移支付之外,統籌城鄉發展,改變經濟重工業驅動的增長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城市化過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將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李實,趙人偉,張平.中國經濟轉型與收入分配變動.經濟研究,1998,(4).
2. 蔡昉,楊濤.城鄉收入差距的政治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2000,(4).
3. 汪同三,蔡躍洲.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對資本積累及投資結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6,(1).
4. 汪鋒,劉旗,張宗益.經濟體制改革與中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中國軟科學,2007,(5).
5. 常明明,李漢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基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視角.理論導刊,2007,(3).
作者簡介:趙志勇,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劉艷麗,碩士,唐山學院基礎教學部講師。
收稿日期:201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