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Clarke、Xu和Zou(2006)的分析框架上,采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檢驗金融中介發展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持續擴大具有相當的解釋力。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金融中介發展與收入基尼系數呈現穩健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金融中介發展;收入不平等;面板數據
一、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9.6%,創造“增長的奇跡”。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然而不斷增加的財富越來越往少數人集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成為不爭的事實,這對社會公平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出極大的挑戰。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1%的家庭占有41.4%的財富,財富集中度處于高位水平,遠遠超過了美國。關于收入分配問題的探討也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其中,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金融中介發展的收入分配效應。
大量理論和經驗文獻均認為金融中介發展對一國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然而,對于金融中介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則較少達成共識。理論上,Greenwood和 Jovanovic(1990)最早建立一個動態理論模型,他們認為金融中介市場存在進入門檻,金融中介發展與收入不平等存在“倒U型”關系。Galor和Zeira(1993)等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不完美信貸市場影響一國的收入分配,窮人存在信貸約束,而富人憑借初始財富和信貸支持擁有高盈利性投資機會,初始財富分布決定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因此金融中介發展水平的提高將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有別于多數研究強調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貸約束的影響,陳斌開、林毅夫(2012)則強調由于政府干預導致的發展中國家信貸市場不完美,表現為趕超戰略引起的金融抑制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經驗研究方面,Clarke,Xu和Zou(2006)、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2007)等基于跨國數據的研究發現金融中介發展有利于縮小收入不平等。而國內學者的探討則支持金融中介發展惡化收入分配的觀點。例如,李志陽、劉振中(2011)、葉志強等(2012)的研究結果都表明金融中介發展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對城鄉收入分配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金融市場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金融抑制。金融體系以銀行業為主導,監管機構對存貸款利率進行管制,并對銀行業準入進行嚴格限制,因此信貸資源高度集中于銀行,而信貸配給具有明顯的制度特征。金融抑制形成一種窮人補貼富人、居民補貼企業的\"倒掛\"機制(陳斌開、林毅夫,2012)。那么金融抑制與中國收入不平等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目前金融中介發展是擴大抑或縮小了收入不平等呢?由于數據的可得性,現有實證分析多是采用城鄉收入差距作為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指標,相對而言,基尼系數更能準確衡量收入分配的整體情況。因此,本文嘗試測算各省市的基尼系數,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并在回歸方程中逐步引入控制變量以檢驗估計結果的穩健性。研究發現,金融中介發展顯著拉大了收入不平等,且二者的正相關關系是穩健的。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這種正向作用源于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節是引言與現有文獻評述;第二節建立計量模型和變量、數據說明;第三節為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第四節是結語。
二、 計量模型、變量與數據
1. 計量模型與變量定義。鑒于微觀數據的不可得性,本文從宏觀角度考察金融中介發展的收入分配效應。借鑒Clarke,Xu和Zou(2006)的研究框架,本文將模型設定如下:
Giniit=c+?琢Finait+?茁CVit+?滋i+?著it
其中,Gini是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變量;Fina表示金融中介發展;CV代表其他影響收入不平等的控制變量,包括經濟發展(Rgdp)、貿易開放(Open)、外商直接投資(Fdi)、通貨膨脹(Inf)、交通基礎設施(Infra)等。下標i= 1,2,…,29 為29個省市,t= 1996,1997,…,2009為樣本期間。為各地區特定效應,控制時間上恒定的未觀測影響因素,?著it為隨機誤差項。模型相關變量定義及其說明見表1。
2. 數據來源。為保持數據口徑的相對一致性,西藏不包括在內,重慶則并入四川,故而涵蓋29個省市。原始數據來自《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歷年)、各省市統計年鑒(歷年)。使用Stata10.0軟件估計樣本,在回歸過程中對所有變量取自然對數,以減少異方差的影響。表2給出基礎樣本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三、 實證結果與分析
1. 估計結果與分析。本部分運用面板模型檢驗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筆者用固定效應、隨機效應兩種方法,根據Hausman 檢驗結果來判定選擇。Hausman 檢驗原假設是兩種方法的估計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若拒絕原假設,采用固定效應;反之,則采用隨機效應。表3報告了主要估計結果。第(1)~(6)列皆為一種具體的估計模型,唯一區別在于加入的控制變量不同。在第(1)列中,筆者只將收入不平等對金融中介發展變量進行回歸,此后在該估計模型的基礎上,逐步往模型中增加其他控制變量。表3同時給出各估計模型的Hausman檢驗統計量,六個估計模型皆拒絕了原假設,說明固定效應表現優于隨機效應,為此,僅報告了固定效應的估計結果。
本文主要關注金融中介發展變量的影響。第(1)列估計結果顯示,lnFina的影響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這表明樣本期間內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產生正向作用,金融中介發展水平的提高不但沒有緩解收入差距,反而加劇了中國收入不平等。通過一系列敏感性檢驗,筆者發現金融中介發展與收入不平等的正相關關系是穩健的。①考慮到經濟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效應,在第(2)列加入人均GDP(Rgdp)及其平方項(Rgdpsq),發現lnFina的影響依然為正。②對外開放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H-O模型和S-S定理,貿易開放縮小了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而FDI流入則吸收我國大量低端勞動力,同時提高了平均工資水平,有利于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上升。因此,在第(3)列、第(4)列分別添加貿易開放、Fdi這兩個反映對外開放程度的控制變量,金融中介發展仍然與收入不平等顯著正相關。③貨幣不穩定、物價上升對窮人更加不利(Clarke et al.,2006),在第(5)列引入通貨膨脹變量,發現lnFina的估計系數依然為正。④在第(6)列加入交通基礎設施控制變量。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減少勞動力流動成本,窮人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六個估計模型中,金融中介發展變量的估計系數均為正,且都通過1% 顯著性水平檢驗。此外,還有兩點提高了估計結果的可信度。首先,第(1)列沒有人均GDP這個控制變量,lnFina的系數依然為正。這意味著在樣本期間內,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獨立于經濟發展的收入分配效應。其次,所有的估計方程中均包含了地區特定效應,因此即使考慮到各省市特定的不可觀測因素對收入不平等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的估計結果依然是穩健的。可以看出,隨著控制變量的增加,可決系數R-sq逐漸上升,第(6)列估計模型的R-sq最大,且各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該估計模型的變量選取合理,解釋程度最高,因此下文的分析將主要依據該列的估計結果給出。
2. 進一步討論。除了統計上的顯著性,金融中介發展的影響在定量分析上也相當可觀,系數大小在區間(0.137~0.328)內浮動,相比其他控制變量,金融中介發展的作用較大。在第(6)列中,金融中介發展的影響系數為0.137,這表明存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將導致基尼系數擴大約0.137%。金融中介發展的影響機理在于:為個體提供金融中介服務對收入不平等產生直接效應,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影響資金配置對收入不平等產生間接效應。結合中國現實進行分析,金融中介發展的這種正向作用源于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金融抑制依然是當前金融市場的重要特征。首先,從直接效應來看,國民獲得金融中介服務的門檻較高,需支付較多費用,金融中介機構只為低收入者提供儲蓄服務,高收入者則擁有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其次,從間接效應來看,信貸資源高度集中于銀行業,銀行發放貸款主要依據的不是投資項目的獲利前景,而是企業的制度特征,中小型私營企業很難獲得融資支持。數據顯示,2011年僅有15%的中小型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中國網,2012)。眾所周知,中小型企業的就業群體主要為非熟練勞動力,融資困難限制其產出的提高,就業吸納能力受限,員工的工資上漲困難,從而不利于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待遇。總體而言,目前金融中介發展帶來的資金分配主要流向富人、大型國企,窮人、中小企業獲得貸款非常困難,現行金融制度導致金融中介發展在結構和功能上對收入分配產生負面效應。
其他控制變量的作用分析如下。(1)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之間的倒U型關系得到驗證。(2)貿易開放程度的加深引起收入不平等擴大,與已有多數研究的結論一致。原因在于發展中國家貿易導向型的技術變化更多地增加對熟練和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3)令人欣喜的是,另一反映對外開放程度的Fdi變量的影響則為負,說明FDI流入對于改善我國收入分配的重要性。(4)通貨膨脹變量的估計系數為0.429,即通貨膨脹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將使得基尼系數增加0.429個百分點。(5)基礎設施發展的影響則為負。提高公路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覆蓋范圍,尤其注重貧困人群交通基礎設施的可及性將有助于緩解收入不平等。
四、 結語
本文在Clarke,Xu和Zou(2006)的分析框架基礎上,采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檢驗金融中介發展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持續擴大具有相當的解釋力,不但沒有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反而拉大了收入不平等。金融中介發展的這種正向作用源于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現行金融制度導致金融中介發展在結構和功能上對收入分配產生負面效應。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改善收入分配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1)建立合理公平的金融制度和普惠性金融體系,糾正信貸市場的制度性扭曲,擴大私營信貸規模,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平臺,從而增加更多的非正規就業機會(魏下海、余玲錚,2011),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2)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繼續完善對外開放格局,增加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對收入分配平等化發展都是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Beck T, Demirguc-Kunt A, Levine R. F- inance,inequality and the poor.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1):27-49.
2. Clarke G., Xu L.C. Zou H.F.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What do the data tell u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6,72(3):578-596.
3. Galor O. Zeira J.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1):35-52.
4. Greenwood J.Jovanovic B.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5. 陳斌開,林毅夫.金融抑制、產業結構與收入分配.世界經濟,2012,(1).
6. 李志陽,劉振中.中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不平等:理論和經驗解釋.經濟科學,2011,(6).
7. 魏下海,余玲錚.我國城鎮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工資差異的實證研究——基于分位數回歸與分解的發現.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
8. 楊俊,黃瀟,李曉羽.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差距:中國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8,(1).
9. 葉志強,陳習定,張順明.金融中介發展能減少城鄉收入差距嗎?——來自中國的證據.金融研究,2011,(2).
10. 于雷.現代金融中介理論的若干內容述評.財經問題研究,2004,(2).
11. 韓文霞.中國金融中介機構發展實證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1).
12. 曹嘯,吳軍.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格蘭杰檢驗和特征分析.財貿經濟,2002,(5).
13. 胡士華.中國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14. 陳金明.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號:11JJD790005)、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項目號:11YJC790202)以及廣東省軟科學項目(項目號:2011B070300091)資助。
作者簡介:余玲錚,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