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員工放下心中的恐慌和不滿,在微笑中接受強硬,在開心中接受改變,這是一流執行力打造的關鍵所在。
“我的店租不是一次付清了嗎,為什么每月財報上還要分攤成本,攤薄我的利潤?”一個加盟商的質疑引開了本文的話題。
前段時間,我去拜訪某服裝企業的總經理劉總,會談中碰到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我們正準備談話,劉總接了個電話,他沒有避開人,我也就在旁邊閑著聽聽。對方說什么我聽不到,劉總是這樣回答的:“財務報表沒有問題,所有的費用都是你簽過字的!”
“管理費用就是一些公司經費,比如人員工資、福利費、折舊費、修理費”
“你的房租是一次付清一年,但是我們還要每月分攤記入成本”
“不如這樣,這個月你來公司時我讓財務部小周給你講一講財務報表吧!”
反復講了好幾遍,對方終于掛斷電話,接下來劉總和我們感慨一番。原來,他們服裝公司目前正在布局全國市場,采取加盟店模式,當前已經發展了60多個加盟店,總公司負責管理運營,開始實行規范式管理。每個月公司會根據各地經營狀況出一份財務報表傳真給加盟店經理,結果問題就出來了。剛才打電話的人正是他們在洛陽的加盟商,這個加盟商是經銷商出身,初中畢業,看不懂財務報表,他一看當月報表就急了,趕緊給劉總打電話,他很郁悶:
“為什么我的管理費用這么高?”(下面有很多子項目,他以為要疊加)
“開店費用的十幾萬元我不是一次付清了么,為什么每月還要分攤成本?我的利潤豈不又被攤薄了?”
“我這個月的銷售額是3.5萬元,可是管理費用以及其他亂七八糟分攤下來的成本就有3.2萬元,剩下利潤只有這么點,我的錢都去哪里了?”
遭遇“數字門”是劉總意料之外的,最后劉總總結說:“經銷商都喜歡看到賬面上很多錢,我讓他明白,以前他們做生意算賬是按照銷售額減去產品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潤,這樣每月看著是賺了不少錢,可到最后,本錢沒有了。現在規范式財務報表,攤銷是為了還本。一兩年過去,總把本撈回來吧!”后續劉總打算對他們的大區經理進行一次基礎財務培訓,并將在財務報表上附上項目清單,以減少類似問題發生。
實際上,這個問題如果不是真正遇到,我們想不到會發生。經銷商其實很容易陷入數字迷宮。不僅在財務上,還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面。隨著市場的發展,粗放式經銷的弊病逐漸出現,而傳統的經銷模式還在影響著大部分經銷商。
我想起之前聽過的另一個案例——經銷產品越多越好嗎?一位資深咨詢專家講了自己的切身經歷:河南某縣級食品經銷商找我做咨詢,該經銷商經銷的產品有53種,大部分產品看著銷量還行,但年底結算沒有多少利潤。我來到這個經銷商的門店,先讓經銷商把所經銷產品的月銷售數據拿給我看看,經銷商一愣,這個賣完了就去倉庫搬啊,還要統計嗎?我又問,每個產品進貨周期是多長時間?每次進多少?哪幾個品類賣得最好?經銷商也糊涂了。我無奈,跟著經銷商去查倉庫。經銷商得意地向我展示了他的大倉庫,整整占了三間房,還戲言:“雖然沒有多少現錢,可這一大倉庫的食品都是我的家當,呵呵!”我隨便拆封了幾包產品,一看大部分都過期了,經銷商也挺氣憤的,把管倉庫的伙計叫過來罵了一通后來我給經銷商建議,砍掉大部分產品,只留下幾個有價值的產品,留下的原則是:1.行業趨勢;2.產品的市場容量;3.產品的毛利率;4.產品目前的銷量。經過抉擇后,最終該經銷商留下了10個產品,并在倉庫管理上進行了改進,利潤很快上來了。
在選擇產品上,如果經銷商們認為代理產品越多越好,風險也會小一些,就以偏賅全了。在專業銷售的時代,在分銷渠道越來越細分的情況下,這種想法極其不合適。沒有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還沒有配套的產品管理方法,到頭來,利潤空間十分有限。
迷宮之所以是迷宮,是因為它存在數字迷惑性,問題可能不在于經銷商,而是以往的經銷習慣使然,經銷商的數字迷宮可能不止這兩方面,在新的消費環境和渠道模式下,經銷商要不斷總結和完善方能做得更好。(作者來自鄭州大學管理工程系)
(編輯:王玉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