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將抗生素作為萬能藥,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療,且動輒聯合使用。有人誤認為,只要是抗菌藥物就能消炎,甚至為使疾病早日痊愈,把幾種抗菌藥一塊吃。殊不知,各類抗菌藥的抗菌譜都不相同,用藥不當輕則收不到理想的療效,重則增加藥物毒副作用。許多調查結果表明,合并用藥的品種越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高。患者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時,用藥品種越多,不良反應發生率越高。另外,使用率高達51.9%的靜脈注射給藥方式是造成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方式。比如患者頻繁使用萬古霉素,就會產生。腎毒性和耳毒性,尤其與其他可能產生腎、耳毒性的藥物合用時更容易產生這種不良反應。合并用藥種類在5種時,不良反應發生率是4.2%;合并用藥6~10種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4%;合并用藥11~15種時,不良反應為24.2%;合并用藥16種以上,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高達40%。因為適合抗菌藥物聯合使用的疾病多為一種抗菌藥不能控制的嚴重感染(敗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混合感染、難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要長期使用抗菌藥物而又要防止耐藥菌株發生的疾病。為了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聯合用藥時應適當減少各種藥物的劑量。可見,使用抗生素要堅持“三不政策”,即不盲目購買抗生素、不主動向醫師要求開抗生素、用了抗生素別隨便停藥,因為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乖乖地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身體里的足夠濃度,以免制造出抗藥,性細菌。
什么是抗生素濫用?
凡是超時、超量、無針對性使用或未嚴格規范使用抗生素,都屬于抗生素濫用。
濫用的危害如何?很多,最嚴重的是導致細菌耐藥,臨床上原來有特效的抗生素對耐藥菌的作用越來越小,最終導致病人死亡。美國醫生曾經在網上列舉了濫用抗生素的10大罪狀:(1)增加患癌癥的風險;(2)過敏反應;(3)打亂了腸內有益菌叢的構成,破壞腸內“生態”;(4)增加微生物的耐藥性;(5)遲滯免疫功能;(6)假絲酵母菌(如念珠菌)過分增多并引起對腸道更有害的感染;(7)引起慢性疲勞綜合征;(8)抗生素雖然沒有直接傷害人體,但它打亂了體內的有益細菌叢的構成,降低了腸胃功能,妨礙了礦物質的吸收,增加營養不良的發生;(9)療效虛假,有些疾病不使用抗生素也能好;(10)成本太高。
濫用抗生素,孩童受害最烈
如今,濫用抗生素成了“國際病”,中國也不例外,而受害最烈的卻是我們的孩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藥物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的占58%,遠遠高于30%的國際水平。抗生素(主要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一半左右(大多數均是孩童)的耳聾患者;至于那些因為濫用抗生素而導致過敏性休克、肝、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的毒副作用而致死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早在2003年5月18日,家住安徽省合肥市磨店鄉的村民王某某,因感冒發燒到合肥市某個體診所就診,醫生汪鳳霞做了簡單的檢查,便用6支頭孢拉定(先鋒4號)配250毫升氯化鈉注射液給患者注射,不到1分鐘,患者即感不適,后因嚴重的反應而被“120”送到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最終還是一命嗚呼了!感冒發燒,90%以上是病毒感染,汪醫生不問青紅皂白,為了“創收”,即給病人注射高檔、大劑量的抗生素,這不是典型的亂用、濫用,又是什么7據悉,我國每年因死于藥品不良反應的病人,其中因抗生素造成的占2/3以上。
如今,兒童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和小兒腹瀉較多。我們知道,“上感”90%以上都是病毒感染所致,少數可由細菌感染引起:所以“上感”患兒不要動輒就給予抗生素口服、注射或靜滴,因為抗生素對病毒毫無療效,只有并發細菌感染時才可選用。至于小兒腹瀉,也不要輕率地使用抗生素。如果是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選用抗生素有效,如果是人類輪狀病毒和腸道病毒等,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而且會雪上加霜,導致正常菌群失調,使腹瀉加重甚至遷延難愈。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個孩子,難免嬌貴,生了病當然著急,想使孩子“速效”的心理可以理解。然而,由于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各組織、器官尚未成熟,功能很不完善,代謝、排泄能力較差,如使用抗生素不當,輕則產生不良反應,重則可致殘、致死,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我們有些醫生,為了減少責任,明哲保身,或順從患兒家長的意愿,或從“創收”的角度考慮,只要接觸到發燒的患兒,不看有沒有炎癥,抗生素是否和患兒的病菌對號入座,便“紅白青鏈一起上,慶大卡那不放松”,撒大網式的多種抗生素聯用,弄得有些患兒耐藥,有的造成二重感染,還有的當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這不是濫用抗生素的惡果嗎?
有關專家表示,其實在呼吸道感染中,90%以上不是細菌感染,吃抗生素不僅費錢,且無效,還容易造成菌群失調,產生細菌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