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一次性紙杯的新“國標”已開始實施,對紙杯質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紙杯、紙碗、紙餐盒等一次性用品的廣泛使用,為市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我們是否對這類紙制品的質量安全有足夠的關注和了解呢?
紙杯幾乎天天都用
覃小姐在某樓盤做售樓小姐,每天接觸的客戶不下二三十位,客戶一坐下來,她馬上便要倒一杯水給客戶,用的都是一次性紙杯。“一般不倒滿,有些紙杯的質量不行,而且只能盛冷水。”覃小姐說,售樓部的一次性紙杯用量較大,一天要用上百只,都是同事專門到超市采購的,之前她和同事們曾經用過一些紙質較薄的紙杯,盛了水變得軟軟的,在與客戶的交流中造成麻煩,“現在盡量都買厚一點的,裝滿也不會外溢”。
和覃小姐一樣,李小姐也有同樣的經歷,她在銀行工作,有一次,一位客戶到銀行取現金,由于數額較大,需要等候,李小姐便用一次性紙杯給客戶倒了一杯水,但是由于倒得太滿,加上紙杯杯壁較薄較軟,剛要放到客戶面前,水就從杯口溢了出來,十分尷尬。“現在天熱,一般只倒半杯冷水給客戶,倒得多就要用雙層或者加杯托。”李小姐稱,單位的紙杯是統一到紙品生產廠家定制,因為杯面要印刷銀行的商標。
因為近日有一場重要會議,朱先生為選購質量好的紙杯頗為費神,而且他對使用一次性紙杯也有一些看法。“家里面用一次性紙杯還是少一些,有味!”朱先生告訴筆者,他自己家里一般很少用一次性紙杯,而且他也不鼓勵親戚朋友用,這緣起一次他用一次性紙杯盛開水,結果水溫太高,一倒進杯子,便有一股異味冒出。“不懂是不是買到了劣質的杯子。”朱先生稱,前不久他從電視上看到紙杯將有新的國標,其中一項要求是,印花距離杯口要有一段距離,但是當天他在超市中選購紙杯時發現,大部分紙杯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在售紙杯都有“QS”
對不少家庭而言,招待來客用紙杯很方便。近日,筆者在一些大型連鎖超市走訪時,就看到不少顧客在琳瑯滿目的各色紙杯前駐足挑選。顧客陳女士稱,自己很看重紙杯的質量,會用手認真感受—下紙杯的質感,“否則,在家招待客人時出了岔子,就丟面子了”。
韋女士則比較注重紙杯的性價比,“能在大超市里賣,質量應該沒問題吧?這種一次性用品,我們不講究手感好、外觀美,價錢合適就行”。
筆者看到,大超市里的紙杯,外包裝上基本都有質量標準“QS”標識以及生產地址、規格、材質、產品特性等信息,令消費者感覺比較放心。不過,雖然這些紙杯外包裝上都宣稱冷熱兩用,但適用溫度范圍卻不盡相同,有的從-10℃到90℃,有的從3℃到95℃。此外,一些紙杯的包裝不夠規范,袋口被人打開后一直沒有復原,就敞開著供許多人挑選。
而在一些小超市里,雖然紙杯品種較少,但在外觀和手感上,與大超市里的商品無太大差距。筆者走訪了本地數家小超市,沒有發現那些產品信息不全或單價明顯低于同類產品的疑似偽劣紙杯。
當筆者與消費者提起紙杯的新“國標”時,不少市民都表示并不知曉。而對于如何鑒定紙杯的質量,不少市民也是一知半解。市民王女士稱,她知道紙制品有時會有熒光劑,她自己買紙杯只選貴的、紙質厚的,但是并不知道印刷方面的標準,“家里面畢竟消耗得慢,一袋紙杯可以用幾個月,誰會了解那么多”。
價低質次紙杯多來自小作坊
據了解,早在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就組織制定了《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生產許可實施細則》,其中規定,任何企業未取得生產許可證不得生產列入生產許可管理的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列入生產許可管理的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也就是說,紙杯類產品生產企業應取得“QS”認證。此外,紙杯的檢驗標準分淋膜杯和涂蠟杯兩種,主要的檢驗項目包括紙杯的滲漏性能、背身挺度、脫色試驗、熒光性物質以及菌落試驗等十多個,其中不漏水、不滲水是最基本要求。
質量技術監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不排除一些不法商販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私下生產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一次性紙杯、紙碗等,比如一些小作坊,既沒有生產許可,也沒有經營許可,生產出來的紙杯、紙碗價低質次,嚴重影響了市場正常秩序和合法企業的權益。企事業單位應堅持采購合法企業生產的合法產品,而市民如果發現有類似非法小作坊或地下加工窩點,也可以撥打“12365”監督熱線舉報。
據了解,紙杯的舊標準是在2010年7月發布的。與舊標準相比,新“國標”對紙杯原材料、添加劑、包裝、印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的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首次提出印刷位置的要求,規定紙杯外面的印刷圖案應輪廓清晰、色澤均勻、無明顯色斑,但“杯口距杯身15毫米內、杯底距杯身10毫米內不應印刷”。
目前,我國沒有食品級油墨的概念,也沒有可用于接觸食品的印刷油墨。喝水時嘴唇接觸杯口,印刷圖案里的油墨可能會被攝入,對健康不利。同時在套杯子時,杯子底部如有印刷圖案,容易把顏色蹭到另一個杯子的內壁上,因此底部也要求不能有印刷。
原材料上,為避免有毒溶劑的產生,新“國標”規定:紙杯不應有異味,不應使用回收材料,原材料使用的添加劑應符合規定,熒光增白劑、工業石蠟、工業滑石粉等添加劑不能用于生產加工紙杯。此外,新國標中還規定,“即使是車間受污染的邊角料也不得用于紙杯原紙的生產加工,所有的原材料、添加劑都應滿足食品包裝級的要求,不能人為添加熒光增白劑”。鼓勵使用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節能環保型油墨生產紙杯。
另外,標準對紙杯挺度和滲透性能也有規定,紙杯的底部和側面均不應漏水、滲水,如果紙杯太軟,也不達標。紙杯的所有包裝材料要有足夠的密封性和牢固性,紙杯包裝應防塵、防潮或防霉等。
參照新“國標”的規定,市民目前在大小超市里看到的各品牌紙杯,絕大部分在包裝或印刷方面是不達標的。
新標準會令成本提高
如果把新國標落實到位,會給企業帶來什么影響和改變?某紙品公司負責人劉女士告訴筆者,新“國標”的出臺,對于規范企業來講首先是機遇,會使市場更規范,推動企業提升自身質量。但另一方面,原生木漿和回收紙,一噸成本相差上千元。由于成本較高,嚴格遵守新規的正規企業,跟繼續用廉價原料生產偽劣紙品的”三無”作坊相比,在價格競爭上會處于劣勢。
劉女士同時分析,企業按照新“國標”生產,短期內會造成成本上漲,因為企業必須遵照新“國標”更改原來的生產工藝,重新與客戶商量訂單,重新設計印刷圖案,重新取材等。這些改變都將增加成本。而客戶一方,在原有的思維或是單位采購預算的限制下,可能并不會對一次性紙杯行業落實新“國標”積極響應。
此外,新“國標”實施還可能影響到原生木漿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從而導致原生木漿漲價,這也會使企業面臨很大的成本壓力。
另一紙品企業的負責人則樂觀地表示,新“國標”的實施,將有助于規范生產的企業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迎來擴張良機,不規范的紙杯生產企業產品會受到限制。
太冷太熱紙杯都“受不了”
日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等業內專家,通過媒體平臺對一次性紙杯進行了多項試驗,結果表明,部分一次性紙杯產品的質量安全令人堪憂。筆者根據其試驗模式,對近日以來從超市及紙品企業收集到的一些紙杯產品,也進行了一番試驗驗證。
第一個試驗是考察紙杯對熱水的耐受性。筆者在兩種超市紙杯中分別倒入剛燒開的熱水,倒入的瞬間,B號紙杯立刻散發出一股異味;10多分鐘后,B號紙杯的杯壁明顯變軟,需用手小心翼翼方可拿起。而A號紙杯雖然紙質相對較厚,手感很好,在倒入熱水后杯壁也沒有變軟,挺立性比B號紙杯好,但是同樣也存在異味。
夏季冷凍啤酒銷量大增,不少市民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用紙杯裝啤酒,紙杯很快就軟了,讓人不好拿捏。筆者把采購自市內超市的4種帶有QS標識的所謂熱冷飲兩用紙杯分別編號,然后從冰箱里取出一瓶冰啤酒,分別盛滿紙杯。只消10秒鐘,印有綠色圖案的2號紙杯立刻就軟了,并有少許滲漏;兩分鐘后,1號、3號紙杯也有不同程度的酥軟手感。筆者又把近10種一次性紙杯樣品都盛上大半杯涼水,靜置不動。半個多小時后,筆者仔細觀察,暫未發現有紙杯出現滲水現象。
業內人士認為,紙杯端不起來,易變形,說明所用紙質差,挺度不夠:紙杯有漏水或滲水情況也是不達標,說明制作中可能使用了回收的廢紙或過濕的紙。
隨后,筆者又找來棉簽和濃度75%的醫用乙醇(酒精)溶劑,用乙醇對一次性紙杯外壁上的圖案簡單涂抹。筆者先對某紙品企業提供的多種定制紙杯樣品做了試驗,盡管這些紙杯外觀顏色鮮艷、色塊多,但均無明顯掉色現象。而后,筆者從剛剛進行過啤酒盛裝試驗的4包超市紙杯中,各取出一只新紙杯涂抹乙醇溶劑。筆者發現,2號杯上簡單的圖案卻開始略有掉色了。據了解,碰上乙醇就易掉色的紙杯,不適于用來盛裝酒類飲料。
此外,一些劣質紙杯可能會使用不環保的油墨、熒光增白劑等有害原料,市民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進行苯溶劑擦拭、紫外燈照射實驗。
買紙杯“一看二聞三動手”
據了解,一次性紙杯并不如生產商所宣稱的那樣,適合于盛放過熱或過冷的液體。這是因為目前普遍使用的一次性紙杯有淋膜杯也有涂蠟杯。淋膜紙實際上用的是一種食用安全級別的聚乙烯材料,但如果企業加工工藝不過關,或混入了回收聚乙烯,都可能會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而涂蠟杯是一種冷飲杯,若盛裝50℃以上液體,紙杯內壁上的石蠟層會加速熱熔,對人體健康也是有害的。因此,消費者不宜用一次性紙杯盛裝熱飲或冷飲,除非是在使用前對紙杯的性質類別有所了解。
業內人士建議,普通市民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采取“一看二聞三動手”的方式,確保買到比較安全放心的合格紙杯。首先是看紙杯外包裝,塑料包裝上一定要有明確的生產信息,如QS,許可證等;看顏色,紙杯本身的顏色不要過于鮮艷,上下都要有一定區域留白;看雜質,對著明亮光線觀察紙杯的紙質,如果內含雜質,就有可能在原料中摻雜了不合格的回收原料。其次是用鼻子聞,如果紙杯散發出比較刺鼻的味道,尤其是油墨味,就應謹慎購買。第三是動手捏一下,好的紙杯很硬,有回彈性;劣質的紙杯捏了以后很軟,沒有回彈性,一捏就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