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須堅持哪些原則?公眾如何參與?諸如此類問題,可從日前國土資源部出臺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中找到答案。該《規范》首次從國家層面規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明確了建設目標、任務、原則、內容與技術要求、程序等。
《規范》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后劃入的基本農田。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規模整治,優先在基本農田范圍內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措施;堅持數量、質量、生態并重;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鼓勵農民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工程建設;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引導,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五項工程,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對于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面等區域,禁止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