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小學生作文有這樣的話:“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內容。”這就給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指明了作文教學的方向。
一、作文教學的方向
1.要增強學生寫作文的自信心
某些教師常常讓學生把作文寫得很完美,文中有詳盡的描寫,情感豐富的表達,通順的語句和靈活恰當的修辭,文中的重點突出,中心明確……這樣就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水平,不為學生立起一節節爬升的梯子,想讓學生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2.不拘形式地培養學生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
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局限課本中要求完成的那幾篇作文,不要給學生嚴格的作文范圍和框框,限制學生的靈性。現在期末測試卷中的作文,不拘一格變化多樣,就是想讓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不同的寫作能力。
二、作文教學“三點抓”
1.抓好學生的“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活動,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讀又是寫作文的前提,是學習和吸取的過程,是積累和提高的過程,又是不斷自我充實和自我發展的過程。讀的書越多,流到頭腦里的知識越多,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慢慢形成的。小學生的識字量有限,抓住學生的讀也要有主次。
2.拓寬學生的“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表達、易于動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學生作文中的情、景、事無不源于生活,他們眼中的形、耳中的聲和心中的感,激發他們在作文中展現出不同的語言美。生活是作文之源,學生的作文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和編織,是對生活的認識和審美評價,可以說作文就是學生認知的成長記錄。
3.發揮學生的“想”
學生的年齡最具有想象力,是賦予幻想的時期。在作文教學中也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他們寫想象中的人或事物。激發他們展開幻想,可以借助動畫片、卡通圖片、寓言故事等新編故事,也可以根據留有想象空間的課文等材料續寫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想象的潛力,進而挖掘學生的靈性。還可以一文多做或設計不同的開頭和結尾,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消除從眾心理,增強創新意識,寫出有獨到見解的作文。
總之,學生的感情豐富,個性色彩濃郁,擁有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想象,擁有活躍不疲、一觸即明的心靈,只有從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出發,才能激勵他們獨特的心靈世界,進入生機勃勃的作文狀態中。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嶺縣十家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