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從事兒童心理治療的專家都會有這個發現——孩子不會去評價其他孩子,但他們之間會互相影響,然后盡可能地接納對方。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向孩子們學習,在游戲的世界里感受純凈和真實,真實地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
第三講 與孩子一起玩的藝術之:傾聽
有一出生就不愿意和父母一起玩的孩子嗎? 應該不會有。因為心理學的客體理論告訴我們:人一出生就在以各種方式為自己尋找可以依戀的客體,而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父母當然是他們的第一依戀對象。表達依戀之情的媒介之一就是“一起玩”。
一個冬天的早上,天氣很冷,還有些風。我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對母女,女兒看上去3、4歲的樣子,母親著裝整齊,從她們簡單的對話中可以了解到,媽媽是要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幼兒園,然后趕著去上班。從媽媽急匆匆的腳步上判斷,她的時間并不充裕??珊⒆邮呛茈y有時間概念的,這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邊走邊給媽媽講故事,聽的出來,這個故事似乎沒有什么太多的邏輯性,顯然是孩子自己編的,但孩子講得很投入,時不時的還抬頭望一望媽媽的臉。我注意到媽媽雖然腳步依然匆匆,但還是聽得很認真,而且也時不時的微笑著看看孩子,孩子于是講得更投入了,聲音也逐漸大了起來。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一位耐心的母親。
對每一個上班族來說都是很匆忙的早上,帶著孩子趕路的這位母親卻注意到孩子此時有講故事的欲望,于是,她在認真聽的同時,還用微笑和眼神鼓勵著孩子,使孩子的創造力在此時得以充分的展現。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從父母對孩子的傾聽開始的。而傾聽的實現源于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當下感受的尊重。
有很多父母總認為孩子說的話沒有什么意義,有時還聽不懂孩子說什么,于是經常不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會粗暴的回應說:“你在亂說什么呢!我忙著呢,你自己玩去。”簡單一句話,可能打碎的是孩子迸發出的想象力和內心深處對愛的召喚。時間長了,孩子會失去和人交往的興趣,而回到獨處的世界里去。
傾聽還體現在和孩子玩游戲的過程中。有些孩子會邊玩邊和父母講他(她)正在玩的是什么?這個小貓在干什么?那個小狗為什么在哭?此時有些父母通常嘴里敷衍著:“哦,哦,好的”而眼睛里卻看著手里的書或者手機什么的。這時的孩子不會認為你在聽,他們會覺得父母對他(她)們的話是不重視的,進而慢慢的就會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是不重視我的,我不值得被尊重。
寫到這里,小小的總結一下,父母怎樣做到傾聽呢?首先,要想到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要以一顆努力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心去傾聽。其次,孩子需要父母真誠的傾聽。這里包括對孩子說話時,我們投以專注的眼神、鼓勵的微笑和語言的回應。
談到語言的回應,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傾聽就僅僅是聽,不要提供任何指導和說教。有些父母認為表示對孩子的重視就是不僅要聽,還要給孩子以幫助。比如我就看到有的家長,在孩子玩時,總對孩子說:“這樣不對,這樣怎么行呢?應該這樣……”胳膊扭不過大腿,不會反抗的孩子就會在父母的“教育”下學會了順從,在順從中失去了自我意識發展的機會,出現心理發育停滯。
好的傾聽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用心,好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有親近我們的愿望。而傾聽又是無處不在的,正像文章開頭講到的那位母親,在急匆匆的上班路上,耐下心來的幾分鐘傾聽,同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于那對母女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因為,接下來,小女孩又有了新的想法,而媽媽面對小女孩的變化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我們下期接著談。
傾聽小練習
小孩子用語言表達完整的意思的能力是有限的。
孩子往往會把一大堆的想法集中為一句話來表達,這就很考驗我們家長的智慧了。
您能從孩子貌似簡單的話里聽出更多的內容嗎?
比如:當孩子每接觸一件玩具時,都問家長:“這是怎么玩的?”孩子的這句話里表達了什么呢?可能的意思是:
A、孩子對自己信心不足
B、對其他人過分的依賴
C、缺乏安全感
下面這些話可能家長經常聽到,卻從未深究,現在,請您嘗試著動腦筋思考,孩子想要傳達什么信息。這個所謂信息沒有標準答案,會因人因事因地而不同,但我相信,您思考得越多,就越能深入理解孩子,走進他們的心靈。
孩子對家長說:“我想我的布娃娃來到這里玩?”
孩子畫了一張畫,問家長:“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孩子在你忙工作時,忽然
問你:“還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