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意外事件后,反而表現得更加乖巧,是不是表示意外傷害對他沒有影響?
A:孩子表現得跟平常一樣,或者更乖更聽話,可能是因為孩子身體還不舒服,也可能是孩子對意外錯誤解讀。例如孩子可能認為他會受傷是因為他不乖,所以他要變得乖一點;也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應該要勇敢一點,可是卻在半夜作惡夢、尿床或容易被嚇到。如果長期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可能會責怪自己、討厭自己、自信心低落。
當孩子突然想起意外發生的情形,而感到恐慌時,我該怎么辦?
A:當孩子突然想起創傷經驗而開始恐慌,我們可以抱著他輕搖、為他披上毛毯,或是讓他抱著熟悉的柔軟物品,告訴他爸爸媽媽正陪著他,他很安全。要求孩子深呼吸、輕壓某物或踱腳,也可以幫助孩子放松。如果孩子失去反應,問孩子現在這個地方的聲音、味道,有什么東西,可以幫他回到現實,有些孩子甚至愿意吃些東西。
過后,我們必須向孩子解釋剛才只是他們腦中像電影重復的情節讓他們害怕,其實他們很安全。恐慌結束后,多數孩子會筋疲力竭地睡著了,但有些孩子則需要一段時間平復。
我的孩子在意外后變得非常膽小,我該怎么讓他勇敢一點?
A:不管孩子害怕的事物跟創傷經驗有沒有關系,這都是正常的。家長跟他說沒有什么好怕,或是叫他勇敢一點,他還是會害怕。比較有用的方法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怕,我們一起想想看怎么樣做你會比較不怕。”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會陪著他克服恐懼,而且最好在意外發生后,就讓孩子知道這一點。不要強迫孩子在短時間內不再害怕,否則孩子會掩飾他的害怕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結果反而更糟。
但過于支持孩子的恐懼也不好。我們只需要陪著孩子,保證他的安全并提醒他這一切都是暫時的,過于保護孩子反而會使他失去克服恐懼的機會。當孩子不明的恐懼持續過久,使得孩子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時,便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為什么我的孩子反而會尋找和創傷經驗有關的事物?
A:受傷后的第一個月里,盡量不讓孩子接觸到任何會讓他害怕的事物,如果不得已非得接觸不可,要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我們可以直接問孩子什么讓他緊張害怕,但有時候孩子說不出來,這時就要靠我們自己仔細觀察,哪些事物會引起孩子的驚慌。不要讓孩子看那些會勾起創傷記憶的電視節目。
但有些小孩反而會故意去接觸那些和創傷經驗有關的事物。有些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康復,但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則反而會造成二次傷害。例如,有些孩子經歷過火災后,喜歡看“九死一生”之類的電視節目,看來適應得不錯,但卻在晚上作惡夢。這是孩子尚未準備好再次經驗這些情境的一個例子。
我的孩子半夜常作惡夢,我該怎么幫助他?
A:意外傷害發生后,許多孩子會有睡眠問題,有的會做惡夢,有的會不敢一個人睡,有的會躺在床上時,突然想起意外經驗——在意外發生后的一個星期或數個月間,做惡夢是正常現象,父母可以先陪孩子睡一陣子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如果孩子要求,可以和他一起睡。睡覺前,說個床邊故事,或放故事C D、輕音樂,輕拍孩子的背,開著小燈,都可以幫助孩子睡著。如果孩子半夜驚醒,要陪他再度入眠。不要擔心這樣做會寵壞孩子,此時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安撫。3、4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可以在白天時向他解釋會做惡夢是因為他心中的恐懼。意外發生6~8周后,孩子仍持續因為惡夢而驚醒,則需要求助專業人員。
為什么我的孩子變得像回到小時候那樣,是不是我太寵他了?
A:意外發生后,有的孩子會變得沖動、容易生氣,或者會咬人、打人,也會出現尿床、要求使用奶瓶的退化行為。有些孩子只要照顧者一離開他的視線,就開始哭鬧。這些退化行為都是暫時的,而且是正常的。想想看孩子小時候,我們是怎么照顧他的,現在我們也必須像那時一樣地照顧他。讓孩子知道爸媽了解他的困難,而且會陪他一起克服,等他再次長大。例如在公園發生意外的孩子拒絕再到公園時,我們可以說:“那等你覺得可以去時,我們再去 。”這暗示,有天仍然會去公園,而不是永遠都不去!而面對粘人的孩子,可以清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要去哪里,什么時候會回來,并且保證這段時間里他很安全。千萬不要失約,否則會破壞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多點耐心和理解,他只是個脆弱的孩子,當然,這只是暫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