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常故意破壞規矩,我應該處罰他嗎?
A:此時父母最好不要因為同情而容許孩子任意破壞家規,因為意外會使孩子覺得一切都失去控制了,而家規對孩子來說是日常生活中確定可倚靠的一部份,他借著破壞來測試父母的反應,以確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意外事件而改變。當然,我們也不能毫無彈性地責罰小孩,而造成他處理創傷經驗外的額外壓力。
出去旅行或搬家換個環境,能不能幫助孩子遺忘意外事件?
A:意外發生后,最好維持生活習慣,不要立刻做改變,避免搬新家或出外旅行,留在熟悉的環境中對孩子比較有幫助。但如果孩子覺得日常生活對他有威脅,恢復日常作息的步驟可能要很慢,例如被熱水傷燒的孩子,可能不肯再踏進廚房,我們需要有耐心,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我發現我的孩子會把意外事件當游戲來玩,這正常嗎?
A:很多孩子都會利用游戲重演意外經驗,這種情形會密集地持續一段時間。大多數的孩子在進行這個游戲時并不需要大人的參與,特別是年紀較大的孩子常需要隱私。但是犯罪受害兒童進行的游戲需要被適當的監督,如果會傷害或驚嚇到一同游戲的兄弟姐妹或朋友,必須禁止他再玩這個游戲。
同時還要留意孩子的玩具里可能沒有重演創傷經驗所需的道具,例如車禍受傷的小女孩可能沒有玩具汽車,我們可以買輛玩具車給她。有時候小孩子要求的玩具可能會與創傷經驗完全無關,也許他只是需要個代替物或發泄物。
我的孩子為什么會一直反復地說意外傷害的事情?我該不該阻止他?
A:在復原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地說出他受傷害的經驗,而且需要他所愛的大人耐心傾聽。這對大多數的父母而言很困難,因為他們急于遺忘這件事。別擔心,孩子會在適當的時候停止,有的時候甚至會讓父母措手不及。
我的孩子竟然說他恨那個傷害他的人,我是不是應該教他學著原諒?
A:如果能讓孩子自由地說出他們的感覺可以幫助他們復原,但是不管孩子多大,都不容易直接說出他們的感覺,特別是還沒上學的小孩。有時候就算孩子說出來了,父母也很難接受,反而讓孩子覺得他們不應該有這些負面的感覺。不要在這個時候教導孩子寬恕和仁慈,他被傷害了,他有權利生氣。我們所要做的只是聽他說,并且再次告訴他:“那個人不會再傷害你了!”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心平氣和地傾聽孩子的情緒時,最好尋求專業的幫助。
我該如何照顧我的其他孩子?
A: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很復雜,相互依賴也彼此競爭。對于兄弟姐妹的意外,孩子可能會誤以為是自己的關系,例如他會認為是前一天罵哥哥去死,才會害哥哥受傷。我們必須和其他孩子談論此次的意外事件,以免他們背負不必要的罪惡感。孩子可能也會發生和傷童一樣的行為問題,他們會開始懷疑這樣的意外會不會也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常覺得不安全,不信任外面的世界,特別是那些意外時發生也在現場的孩子尤其可能會有這種情形。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太關心受傷的兄弟姊妹感到不滿或妒忌,他們有時不會說出來,卻開始在學校里打架、不交作業,爭取父母的注意。我們必須用孩子聽得懂的話告訴孩子,為什么爸媽要特別照顧受傷手足,并保證我們還是一樣愛他。我們可以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讓孩子幫忙照顧傷童,并且感謝他的幫助。不要要求孩子一夕之間表現得像個成熟的大人,記住,即使他沒受傷,他仍只是個孩子。
我怕孩子回到原來的學校念書會被欺負,是不是讓他轉學比較好?
A:在意外發生后,老師便應該與班上同學討論此次的意外事件及心中感受,避免其他孩子的過度壓力或錯誤解讀。孩子復學后,則應提醒同學,受傷的孩子可能外觀上有些不一樣,但仍是原來的好同學。
父母可以考慮孩子的意愿、學校老師對這次意外處理的方式妥不妥當、以及自己對老師的信任程度,來決定要不要讓孩子轉學。不管孩子是不是念原來的學校,要視情形適度地讓學校老師知道孩子發生什么事了,并且討論彼此擔心可能會發生的行為。我們可以提醒老師對全班學生談談您的孩子,體諒與尊重也是對其他孩子必要的教育。
至于孩子本身,在入學前要先和孩子討論他可能會遇到的情形,幫他想出可以用什么幽默樂觀的方式應對。父母從意外發生之后對孩子的態度,會影響他能不能樂觀自信地看待自己、未來及周遭。當孩子入學以后,要注意孩子的學習情形,和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絡,不要認為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