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吹蠟燭,是每個娃娃一生中不會缺少的經典瞬間,家長可以把“燭光娃娃”作為照片主題,記錄娃娃的成長,年年都可以拍攝。
看到這張照片,很多朋友會問,這是怎么拍出來的?大量后期了沒?怎么背景那么黑、那么純,是不是在棚拍的?開閃光了沒?
是的,沒有開燈,就只有蛋糕上的蠟燭光源。那為什么照片中背景不會“記錄”下來,而是全黑的片呢?是因為娃娃的身體正好擋在了蠟燭和背景之間,導致背景非常的黑暗,相對于近距離被照亮的人臉,相機的寬容度已經不能記錄光比那么大的暗處細節。
為了在這么暗的光影下抓住亂晃的小娃娃,我使用AF-C連續跟蹤對焦模式,選擇上方焦點“壓”住眼睛。然后半按相機快門,跟蹤著小娃娃的晃動,始終保持這個焦點壓在娃娃眼睛上,等待瞬間機會,釋放快門。
攝友們常用的AF-S 是拍靜物時的設置方案,在這個模式下,半按快門后無論主體怎么移動,相機釋放快門時,都會以剛才的那個焦距值對焦,必然導致晃動主體脫焦。
本片使用“點測光”。NIKO N的對焦點及測光點是聯動的,所以,對焦點眼睛附近,也正是點測光的參照。這樣正好使得主體臉部曝光正常,而其它區域背景等被寬容度“純”化。
如果此時使用“3D矩陣”或“評價測光”,測光參照是以所有取景框里的東西為準,那黑暗的背景也在測光之內,必將導致相機自動加大曝光量,使背景清晰,面部過曝。
相機的“自動白平衡”色溫,在戶外還是比較準確的,但室內尤其是舞臺亂變的光線下,很難達到讓人滿意的效果。所以,建議拍這樣的片子,還是使用RAW格式進行拍攝,后期手動調整色溫。
有必要說明的是,“自動白平衡”就算是真的“精準”了,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如這張中的“燭光娃娃”,臉上就是要有些燭光的紅黃色,才能顯出環境的氣氛。完全“較準”了,也就失去了燭光特有的溫馨幸福氛圍。
為了避免更多的事物進入畫面,“燭光娃娃”采用了豎拍構圖。人的眼睛及燭光,各在上下1/3處。而豎式構圖本身,也具有突出主體的作用,是人物肖像類首選。
光影是為突出主題服務的,這里的主題是“燭光下娃娃的幸?!?,永遠不要忘記,我們是拍娃娃,不是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