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規范后發展,還是先發展后規范?
和其他大多數產業一樣,中國葡萄酒行業選擇了先發展。然而,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的葡萄酒生產和消費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已經成為葡萄酒大國的情況下,整個行業到了一個需要規范的時刻。
現在,怎么來規范發展?近日,工信部出臺了《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從社會輿論來看,確實不容樂觀。
《準入條件》制定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門檻,限制甚至杜絕一些灌裝企業渾水摸魚的行為,以規范葡萄酒市場,這個出發點或許是好的。暫且不說能否認真執行此條件,但《準入條件》中第二大項對新進企業規模的限制,則明顯存在扼殺精品酒莊、維護大企業利益的嫌疑—中國農業大學博士、著名葡萄酒專家馬會勤明確表示反對,馬會勤老師的觀點是:管得太細,但又管不到點上。
換句話說,提高了門檻,只是提高了造假門檻,并不能真正杜絕渾水摸魚的行為,但卻能實實在在杜絕一些精品、特色酒莊誕生的可能。
實事求是地講,工信部出臺此規定,出發點沒錯,確實耗費了不少精力,也征求了很多專家的意見,最后出來的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這個艱難的決定并不能被很多行業內的人所理解。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中國葡萄酒行業發展到今天,一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多頭管理問題。在國外大部分葡萄酒產酒國,葡萄酒都是農業部門(也有歸在農林牧漁這種大的范疇內)歸口管理,因為要管好葡萄酒,最重要的是管好種植。但在中國,葡萄酒種植歸農業、生產歸工業、流通銷售歸商業部門:誰都有權管,但誰都管不全—在這種情況下,出臺一個政策很難贏得大多數人的支持,這一點也不奇怪。
多頭管理問題很早就被認定是一個“頑疾”,時至今日,這個“頑疾”并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會隨著行業的不斷壯大而愈發嚴重:行業壯大、利益增多,誰都不舍得放手。
如果從這個意義來判斷,規范進口酒可能會更容易一些。近期,針對進口酒市場出現的一些問題,相關部門一直在尋求解決之道,但令人遺憾的是,各個協會、部門之間依然沒有形成合力。
毫無疑問,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還處在一個探索階段,而我們對葡萄酒的認知也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比如我們對“盲品”這一葡萄酒品鑒形式的認知就存在著誤區:盲品的確是和葡萄酒第一次接觸的最佳切入點,但很不幸,人們往往因為盲品帶來的那種“智商優越感”而忘記了葡萄酒品鑒最根本的目的:準確,而不僅僅是獨立地判斷眼前的這款酒。本期封面文章《盲目的盲品》將為您帶來“盲品”的正確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