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在中國開始“泛濫”,盲品也隨之悄然興起。提起盲品,熟悉葡萄酒的人并不陌生。蒙著酒標的酒瓶,只在酒袋和杯腳貼上編號,輕搖,聞香,喝上一口,感受來自這瓶酒獨有的風土,然后自信地說出,它來自哪個國家哪個產區哪個酒莊甚至哪個年份。一切看似不經意,卻隱藏著無數個“艱苦”的練習。這是人們對盲品最標準的印象。
誠然,盲品原來是更多的出現在葡萄酒大賽上。通過盲品,不僅能讓品酒師聲名鵲起,同時也會使得在盲品中名列前茅的葡萄酒身價倍增。特別是1976年巴黎盲品,讓美國加州葡萄酒一夜成名,從而改變了世界葡萄酒的格局。盲品還被看作是葡萄酒世界最公正、公平的評比方式。可令人尷尬的是,盲品的意義在于不受酒標的暗示,尊重味覺與感官。然而感官總是主觀的,往往沒有標準,即便是世界知名的品酒師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把一瓶很好的酒評價為很差,或者把一瓶便宜的酒評價為優異。
隨著時光的流逝,盲品不僅僅是品酒師的一門必修課,也成為葡萄酒愛好者桌上的游戲。盲品脫下了神圣、權威的外衣,開始了共同分享、尋找樂趣的過程。人們提出盲品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品鑒葡萄酒優劣的能力,而不是過度追求其成功率的高低。結果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盲品過程中收獲的無數快樂。這,或許才是盲品的真諦。
不過,在當下的中國,如雨后春筍般的盲品會卻變味了。盲品成了公關的工具,商業的秀場。究其原因,國內的葡萄酒熱伴隨著市場的混亂,其中最大的質疑出現在盲品的規則上。國內在盲品規則上沒有統一標準,造成各個盲品會魚目混珠,缺乏行業指導和規范,這就不斷要求政府規范葡萄酒行業標準,引導國內的葡萄酒市場向合理、規范、成熟的方向發展。
面對風起云涌的國內葡萄酒市場,古老的盲品顯得有些盲目。純粹的成分太少,炒作的成分太多。雖然有些人已經看清了盲品的本質,去追尋那份分享的快樂,可更多的盲品依然走在尋找真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