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盲品,熟悉葡萄酒的人并不陌生。1855年,法國波爾多評選出的酒園分級,其中對各園的葡萄酒進行盲品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年世界上都會有大量盲品比賽,規模盛大的往往都在葡萄酒產區。比如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大賽,勃艮第葡萄酒大賽,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特別是1976年,巴黎盲品讓美國加州葡萄酒一夜成名。
盲品的英文名字叫做“Double Blind Tasting”,但是并非真的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品酒的時候要把眼睛蒙起來。所謂盲品,是指在沒有看到酒瓶、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僅憑酒的顏色、香氣及味覺來推斷采摘的年份、葡萄品種、產區、大致的價格及優劣。盲品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評價酒的質量的時候防止主觀因素作用;二是評價品嘗者的水平和對葡萄酒了解深入程度。一個合格的品酒師,盲品葡萄酒,并且做出誤差不大的結論是必修課。
今天你盲品了嗎?
現在,每年的6月在英國倫敦舉辦的國際葡萄酒與烈酒比賽,7月在美國加州舉辦的葡萄酒比賽,德國國際Mundus葡萄酒比賽,香港國際葡萄酒大賽等等,以及具備影響力的葡萄酒專業媒體所舉辦的大賽,比如英國著名葡萄酒雜志《品醇客》(Decanter)發起并主辦的世界葡萄酒大獎,還有美國著名葡萄酒雜志《葡萄酒觀察家》(Wine Spectator)舉辦的百大葡萄酒評選。這些頗有影響力的大賽都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品酒大師們齊聚一堂,面對著形形色色的葡萄酒進行品評,打分。往往某瓶酒拔得頭籌就會變得身價百倍。
近幾年,國內各類評酒大賽風起云涌,盲品似乎正逐漸成為圈內紅酒客的游戲新寵。特別是日本葡萄酒系列漫畫《神之水滴》的走紅,使得盲品成為一種風尚。許多葡萄酒圈內人經常性不定期的舉行盲品活動,在非正式的場合里,三五好友簡單地將數瓶葡萄酒,裹覆得像數顆粽子般,每人面前擺放著數支ISO酒杯,然后自得其樂地進盲品紅酒游戲。北京萬歐蘭葡萄酒俱樂部創始人陸江就表示,他對盲品樂此不疲。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郭陽也認為,盲品是提高葡萄酒品嘗水平和知識的高階方法,同時也是最刺激和最有樂趣的方法。
想怎么品就怎么品
盲品比賽有許多種,可以有單一標準,也有純盲品,不同產地,不同年份的酒放在一起,辨別好壞。比如,以單一因素為標準的水平品酒法是對同一年份或同一葡萄品種,但不同酒莊、不同產區的葡萄酒進行橫向比較。以年份為標準的垂直品酒法是對同一酒莊,或者同一產區的相同品種,但不同年份的葡萄酒進行縱向比較。完全盲品品酒法則是在隱蔽產地、品種、年份等信息的情況下進行的酒樣匿名品評。
盲品不僅是篩選優秀葡萄酒的重要途徑,也是借以判斷評酒師水平高低的最直接手段。這是因為盲品出的紅酒不僅會一舉成名,品酒師也會聲名大噪。但盲品這種做法,特別是其結果,也飽受爭議:即使是相同的酒品,相同的品酒者,沒有人能保證兩次盲品的結果會完全一樣,故一次盲品的結果并不意味著什么。廣東盧叔甚至認為,盲品是蒙新手游戲,別當真。越靚的酒越撲朔迷離,異常復雜,須認真單支伺用,將酒風格、優秀所在充分表現,品嘗蘇醒、綻放、松弛、散落每階段不同表現,方能理解,倒一杯盲品無絲毫意義。
經典案例改變歷史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盲品是1976年5月24日,在巴黎的一場法國葡萄酒與美國葡萄酒的交鋒。在當時的葡萄酒業人們都認為法國產好酒,美國產可樂。當時,9個頂尖法國酒評家在接到邀請時,只知道要去品嘗一批加州葡萄酒,直到落座后才知道要進行法國酒和美國酒的盲品。八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對裝在褐色紙袋里的20瓶葡萄酒進行了盲品。
20分制,每個評委的打分,匯總再算術平均,得出結果:在紅酒和白酒兩個類別,名列榜首的均是美國酒(Stag’s Leap Wine Cellars和Chateau Montelena)。這是一個誰都沒有想到的結果,隨后被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大幅報道,引起了轟動。人們終于可以大膽推斷:在被視為神圣的法國風土之外,也可以生產出杰出的葡萄酒。
巴黎盲品會的組織者Steven Spurrier同時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法國人都認為他是叛徒,說他出賣了法國葡萄酒。他不得不在10年和20年之后分別又辦了一場,不過,這兩場盲品的結果與第一次的競爭相差無幾,還是美國酒勝出。對于巴黎盲品,葡萄酒評論家羅伯特?帕克認為:巴黎盲品會摧毀了法國至高無上的神話,開創了葡萄酒世界民主化的新紀元。這在葡萄酒歷史上是個“分水嶺”。在那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葡萄酒的世界地圖發生巨變,新世界出現了,并與舊世界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