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葡萄酒盲品,最終評選出的前五名葡萄酒中,中國葡萄酒榮膺4席,并包攬了冠軍、亞軍、季軍。一時間,業界一片歡騰,甚至將其與“1976年巴黎盲品”相提并論——盡管組織者一再強調,沒有這樣的初衷。隨著中國紅酒市場的不斷繁榮,盲品作為舶來品,已逐漸成為葡萄酒愛好者樂此不疲的游戲,再加上葡萄酒商的推波助瀾,各式各樣的盲品會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不過問題也接踵而至,好端端的酒被說成差酒,資質平平的酒也可能歸為上等品……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認為,中國的葡萄酒市場方興未艾,盲品開啟了國人認知葡萄酒的大門,市場行為下的盲品會更多的是葡萄酒商的營銷手段,而不是行業發展促使的,這就要求政府規范行業的標準,引導國內的葡萄酒市場朝著合理、規范、成熟的方向發展。
盲品也有盲點
長久以來,盲品似乎可以讓人忘記它的品牌、包裝和各種外在光環,避免葡萄酒品鑒的主觀先行。某種意義上說,盲品是判斷品酒師功夫高低最直接的方式,也可以藉此相對客觀地篩選出優秀的葡萄酒。有人發出盲品多么重要的感嘆,甚至認為為了能達到最大程度的公平,盲品,幾乎是唯一的方法。因為盲品會讓你忘記你喝的是名莊酒,不會讓先入為主的品牌或年份效應而影響判斷。
事實真的如此嗎?北京農業大學釀酒學講師李德美認為,盲品這—形式可以減少先入為主的主觀影響,因而是“公平、公正”的,但是“公平、公正”不可能是絕對的。品評畢竟是由人來進行的,而評委是人不是神,人總會受到各種主觀的、客觀的因素影響。英國知名文化評論家羅杰?斯克拉頓則是盲品的堅決反對者。他認為葡萄酒與藝術品不同,其內涵并不能完全體現在實體中,而要靠品酒者的知識和想象共同完成,了解其名字和產區是品酒體驗的組成部分。
盲品不是品酒的最高境界
在英國愛丁堡科技節上,研究人員做了一項關于葡萄酒價格與其口感關聯性的實驗調查。結果為,大部分葡萄酒消費者在盲品時,難以辨別低價酒與高價酒的口感。對于消費者而言,在盲品時,一瓶普通葡萄酒的口感與價高六倍的葡萄酒口感差別不大。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都以市場為導向,現實市場環境的惡化有時候會迫使酒莊根據市場需求改變傳統的釀造工藝,調制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紅酒,以適應市場潮流。因此,在沒有任何限制和提示的情況下,要準確無誤地盲品出一款陌生葡萄酒的年份、品種及產區等信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樣的推測也越來越沒有意義。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各個國家之間加強了葡萄種植技術的交流和學習,很多種植條件正被科技的力量所改變,產地特征已經模糊,依靠盲品來推測其出產國越來越困難了。對于一個專業的品酒師來說,盲品的訓練主要培養的是分辨葡萄酒優劣的能力,而不是為了猜測年份、品種及產地,可惜的是,現在許多愛好者一知半解,一些酒商故意誤導,將盲品渲染成品酒的最高境界。對于愛好者沒必要去到國際大賽上做評委評論酒,或者做品酒師,被酒檢驗,盲品就可以作為一個娛樂游戲的項目了。
盲品在國內缺少公信力
中國葡萄酒的熱潮催生了盲品的興起。時至今日,幾乎任何一個生產葡萄酒的國家都會將產品出口到中國,盲品也淪為葡萄酒商的宣傳陣地。不可否認,盲品不但能夠吸引眾多的葡萄酒愛好者,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人氣,同時也會引起媒體的注意,擴大品牌的影響力,促進銷售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市場公關活動。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盲品的組織者更多的會介入酒商的贊助。如何剔除不必要的評選干擾,成為制約盲品會公信力的重要因素。
國內在盲品規則上沒有統一標準,造成各個盲品會魚目混珠,各玩各的,缺乏行業指導和規范。獨立酒評人朱立農認為,無論從組織方實力,還是體系制度,當下國內盲品都不成熟,亟待完善。在當下國內很多評比會上,“大雜燴”、“魚目混珠”的現象比比皆是,新世界與舊世界的紅酒放在一起,不同產區、風土出產的各異層次葡萄酒拿來進行對比,諸如此類,在不少評選比賽上也是屢見不鮮。因而建立一套比較完善而成熟的評比體系才是盲品在中國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