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和葡萄酒相關的事情,我不知道這一生該做什么。”這句話或許可以反映出葡萄酒在米歇爾?羅蘭的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酒釀酒顧問之一,米歇爾對葡萄酒世界的影響鮮有匹及——他的名字寫在酒標上,就是暢銷的同義詞。然而,在葡萄酒的世界中,他也是備受質疑的一個人,因為他倡導“葡萄酒口味全球化、標準化”。
但這一切,都不會影響米歇爾的態度,因為在米歇爾的世界里,釀造出一款最受歡迎的葡萄酒才是他畢生的追求。
為葡萄酒而生
米歇爾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釀酒師。米歇爾回答:“這很簡單,你先成為世界上最老的釀酒師就行了。”看似幽默的話語卻道出了米歇爾作為釀酒師最深刻的心得。
1947年,米歇爾出生在法國利布爾訥(Libourne)的一個釀酒世家Chateau Le Bon Pasteur。高中畢業后,在父親的鼓勵下,他進入學校學習釀酒工藝和葡萄種植管理技術,并在求學生涯中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同是品酒師的丹妮?羅蘭。后來,米歇爾的兩個女兒也加入了葡萄酒這個行業。
幽默的米歇爾曾經說:“我出生的時候手中是否已經握著一個葡萄酒杯,這個還有待考證。但自從我記事起,葡萄酒就從來沒有缺席過我的生命。”對于米歇爾來說,從事葡萄酒釀造并非選擇題,而是上天早已注定的道路。可以說,這位釀酒師的職業生涯,甚至可以追溯到孩童時期,這也意味著,他真的算得上是最老的釀酒師。
米歇爾發跡于波爾多右岸的波美侯產區(Pomerol),然后從右岸紅到左岸,直到目前成為全球104家酒莊的釀酒顧問,足跡橫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非洲五大洲的13個國家,每年要到各家酒莊進行至少4次的現場指導。從美國的納帕谷到智利的哥查加谷,從阿根廷的門多薩到南非的法蘭絲霍克,從西班牙的里奧哈到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到處可見米歇爾?羅蘭腳步匆匆的身影,他也因此被稱為“飛行釀酒師”(Flying Winemaker)。
如今,他把腳步停留在了中國,因為他知道,這里將是下一個引領葡萄酒潮流的地區。
釀酒新旅程
作為一位知名的釀酒師,米歇爾不僅對于葡萄酒本身有靈敏的味覺,而且對葡萄酒世界的格局變革也異常敏感。
中國近二三十年的葡萄酒消費發展迅猛,米歇爾敏銳地意識到,中國葡萄酒市場在未來20年未必能成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一定是世界葡萄酒市場的亮點。“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一個新的東方葡萄酒世界也是必然的。我認為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葡萄酒消費國,并且也有能力成為世界第一大葡萄酒生產國,因為這里擁有遼闊的土地,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于是,米歇爾這一站停留在中國,首要的合作對象便選擇了中糧長城葡萄酒。有人認為長城葡萄酒此舉是下了很大的血本,但是米歇爾說,我更在乎的是,合作對象是否有實力完成我想要的改進。
“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合作。我有一個具有全球化釀酒經驗的釀酒師團隊,這個團隊在全世界很多個國家為將近100多個雇主做釀酒指導。中糧不光在中國擁有不同的產區資源,現在在全世界也開始有自己的產區資源。這相當于為我提供了一個非常豐富的組合,供我實踐我作為釀酒師的很多想法。”米歇爾說。
其實,米歇爾對中國并不陌生。他第一次來中國是1996年,而至今已經有6次,算得上是半個中國通。而最讓米歇爾感到吃驚的,就是中國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活力。每次來到中國,不管是哪個行業,都能讓米歇爾感到生機勃勃。
“但是我同樣希望,能幫助中國打造一個發展穩定的釀酒師團隊,畢竟,對于葡萄園來說,發展得慢一些反而更好。過去我見過太多失敗的例子,不管是法國、葡萄牙、意大利還是阿根廷,這些葡萄酒生產國都經歷過盲目躍進的教訓。”米歇爾坦承,能否讓中國葡萄酒行業少走一些彎路,是他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他腦海里想的最多的問題。
特立獨行的釀造
2011年夏天,在與中糧長城葡萄酒簽約成為釀酒顧問前,羅蘭不是先去嘗酒和看看長城葡萄酒廠的設施,而是穿上卡其布的褲子和高筒系帶靴,先去了長城的葡萄園。中糧長城葡萄酒廠內部的人說,米歇爾是他們見過的待在葡萄園里時間最長的釀酒顧問,而其他的釀酒顧問通常都是在釀酒車間里。
對此,米歇爾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在他看來,只有最好的葡萄才能釀成最好的酒,而葡萄的好壞除了主要取決于種植葡萄的土壤,還有種植管理技術。至于釀酒技術,反倒在其次。“釀酒師對出品的影響并不是很多,可以說幾乎沒有。因為酒的獨特性完完全全來自于風土和土壤,如果沒有這些,釀酒師也沒有辦法創造出高品質的產品。”
對米歇爾來說,葡萄的成熟度是其始終貫穿的釀酒哲學,這源自于他將近40年釀酒師的經驗。他堅持對這些過程嚴格控制,包括怎么樣去修剪枝葉,怎么樣改善葡萄酒園種植角度、增加光照量,甚至會稍微等幾天再采摘葡萄果實,這些都是為了改善葡萄的成熟度。
而一度的堅持也曾讓他付出代價,在事業開始的那些年,羅蘭與酒莊莊主在釀酒風格上的沖突,讓他失掉了像Chateau Canon和Chateau La Gaffelière這樣的Saint-Emilion一級酒莊。羅蘭曾經表示,正是這個低谷時期使他冷靜下來,走出了早期職業生涯的瓶頸期。
如今,米歇爾對于葡萄酒有更深一層的看法。“有獨特風土的葡萄酒在市場上成功嗎?顯然沒有。”在羅蘭看來,葡萄酒是樁生意,因此就必須要取悅大眾的口味。因此,米歇爾拒絕為葡萄酒貼標簽,無論這些葡萄酒來自于哪個產區,他期待葡萄酒口味可以全球化、標準化。
只是,2004年的電影《葡萄酒世界》(Mondovino)曾將羅蘭描述成令葡萄酒口味全球化的元兇。也因此,紐約時報曾將羅蘭定義成“葡萄酒標準的制定者”,探詢他的所為對行業來說是“魔鬼”還是“上帝”。
米歇爾卻回應:“全球化”的指責是一件荒謬的事情。那些將我形容成“長老”的人,卻和我做的事情完全相同。我不打算為自己辯護,我的身后是我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對于那些詆毀我的人,既沒有我長壽,也沒有我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