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酒行業剛剛經歷了一個多事之秋。
張裕的“農殘門”、古井貢的“勾兌門”事件讓兩家上市公司損失慘重。陰謀論者認為,這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做空行為,這種觀點雖然沒有得到證實,但從這兩個事件的操作手法來看,做空的說法應該是事實。
姑且不論張裕和古井貢兩個“受害者”自身存在的企業漏洞,單從事件發生后兩家企業的應對來看,張裕明顯高出一籌——甚至有人認為,張裕打了一場教科書版的公關戰,也有人直言,要向張裕學學如何做公關。
如果在中國做一個調研:提到公關,你會想到什么?我肯定80%的人想到的和“新聞、洞察、傳播、認知管理、品牌美譽度”這些詞無關。有人理解公關就是發稿的,有人理解是做活動的,有人理解是炒作的,有人理解是網上水軍做攻擊的,還有人理解是專門買通媒體處理危機的……
實際上,這些都不能稱之為公關,而只是一些自稱公關公司組織的片面操作方式。一個必須要承認的事實是,社會在進步,現在把公關理解成夜總會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但真正了解公關的也不多。
今年,互聯網上演了一場“周鴻祎和雷軍的罵戰”,兩位“大叔”的“潑”婦之舉,居然有人為之叫好:“看這漂亮的公關戰,周鴻祎真是一個公關高手!”加上一些半瓶子醋的學術界和公關界人士以專家的名義,頻繁使用他們對公關的片面理解——“炒作”、“包裝”或“搞定”,向對公關完全陌生的客戶到處兜售,以及在微博上傳播一些經不起推敲的段子——公關的形象也由此變得五花八門且令人生厭。
什么才是公關?
最近,美國公關協會對“公共關系”給出了新定義:在組織與公眾之間建立互利關系的戰略溝通。
公關在中國的最大困境,在于無法厘清公關的真正價值,以及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每天只顧著發稿的公司或是在網絡上刪帖的公司可能并不理解公關的價值,也發揮不了公關的價值;而那些每天忙于罵戰的企業老板,就更談不上讓其公關團隊懂得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了。
或許聽起來有些悲觀。但其實任何一個行業,差不多都存在三分之一的人捍衛行業的尊嚴和聲譽,三分之一的人打醬油,以及三分之一的人破壞行業的尊嚴和聲譽——這個比例在酒行業和公關行業可能會更令人失望些。
盡管由于進口酒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倒逼國產酒進步的態勢,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目前,中國的葡萄酒企業,尤其是一些大企業,依然沒有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他們不敢或者不愿來正視自己的先天不足(產品質量),妄圖通過營銷來彌補。一旦出了問題怎么辦?通過公關手段來搞定,搞不定那是你公關公司的水平不夠。
是公關的勝利還是公關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