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酒行業向來是多事之秋,國產葡萄酒尤盛,造假門、農藥門屢次打擊消費者的信心,市場份額也是節節敗退,振興國產酒可謂是任重道遠。在經濟萎靡、競爭日益激烈的戰場,誰會是國產葡萄酒的救命稻草?
風光乍現——個體的鋒芒掩蓋不了整體的萎靡
毋庸置疑,近幾年國產酒的聲譽提升有目共睹,無論是產區、還是品牌,都不乏亮點。尤其是寧夏產區,敢于走出國門,在國際知名大賽上頻頻亮相和捧杯,帶動了國產葡萄酒的海外聲譽;勃艮第葡萄酒學院對中國葡萄酒的隆重臻選,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給了廠商和消費者無比的信心。國內的葡萄酒比賽更是如火如荼,比賽評委和酒樣質量不斷提升,國產酒有了空前廣闊的天地。然而,風光是只屬于少數的,光芒之下掩蓋不了整體的萎靡。
有句老話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有個前提是,決不能讓另一部分人越來越窮。除了個別的品牌的鶴立雞群(別理解錯,我指的可不是所謂的幾大品牌),個別產區的雄起,其他則是萎靡一片——質量上沒有提升,罕有佳作,營銷手段單一,市場開拓固步自封,競爭中節節退敗。這次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節上,嘗了嘗所謂大品牌酒,還是一如既往的失望。如果你參觀國內的某些酒莊,你會驚嘆于酒莊的環境、硬件的豪華、展示的豐富,宣傳推廣,令人眼花繚亂,樣樣都好,可是,最最關鍵的——酒不行。重視推銷,輕視產品的老路子沒有多大改觀,這也是國產酒的通病,最該花力氣做好的卻做不到位。
那么,危機四伏下的國產酒,整體的雄起靠誰?靠政府?
政策扶持——不是尚方寶劍
縱觀中國的所有企業和品牌,能叫得出幾個在國際上響當當并受人尊重的?每次在國外看到日韓旗艦企業的一幢幢大廈,你會作何感受?工商銀行,市值再高,也無法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企業。靠著壟斷躋身世界500強的榜單,不過是政府聊以自慰的工具罷了。為官者擅長行政手段,而非市場思維,你看各種稅賦、限購政策抑制了房價嗎?中國特色的股市靠政策能救得了嗎?病急亂投醫,治標不治本,進口酒傾銷也好,補貼也罷,大家所處的是市場和戰場,不是游樂場,想不讓人家進場玩,毀的是整個場子。千萬別天真地以為只要亮出尚方寶劍,從此便能天下無賊。最重要的,是把咱自己的事情先做好,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有時間還是趕緊天天向上吧。
政府補貼,貿易庇護,你可以把它當回事,也可以不把他當回事。不靠補貼,不靠借貸,不靠優惠政策,也一樣能孕育出牛逼的品牌——靠政策吃飯,可能直到餓死都還不知道市場是咋回事。
過度的自我保護,等同于作繭自縛。
葡萄酒節——為誰而辦
今年的首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節,可謂是行業的一大盛事,也是近些年聲勢最大的葡萄酒節,國內的媒體、專家評委云集,還請來了海外諸多大師、學者,包括大名鼎鼎的Jancis Robinson,從這一點來說,不得不為賀蘭山東麓產區叫好——終于到了該爆發的時候了。
國內的葡萄酒節,先后有昌黎、煙臺、大連,還有如今的賀蘭山東麓,一場場聲勢浩大,斥資不菲的活動接二連三,然而,總是讓人覺得像是霧里看花——葡萄酒節,是為誰而辦?這一屆一屆的葡萄酒節,表面上繁榮一片,可是到底效果如何,酒商門可謂甘苦自知。
綜合看來,本次的賀蘭山東麓定會在媒體上、消費者中有一番熱度,其正面意義毋庸置疑,只是希望這酒節多一些市場和節日的氛圍,少一些官僚和行政色彩。在8月底的酷熱時節,布置豪華的展館,連空調都沒開,參展酒商和消費者被置于何地?請來Jancis Robinson這樣的大人物容易,但真正學會對葡萄酒的尊重,對釀酒師的尊重,非一日之功。
葡萄酒節要做到與民同樂,還遙遙無期。
市場營銷——橡木桶上的短板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葡萄酒日益流行,西部葡萄酒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尤其是寧夏,幾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投資熱度空前,謂之天時;寧夏地處銀川平原,被母親河滋潤,被認為是國內最好的葡萄酒產區,地利也;政府對葡萄酒產業的重視,葡萄酒局、葡萄酒研究院的成立,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入,這里的人樸實,勤勞,謂之人和——這些都預示著賀蘭山東麓產區的飛速發展。然而,市場營銷卻一直是西部企業的短板,這里是優質葡萄酒的產地,卻罕有全國叫得響的品牌,瓶裝品牌酒的銷售乏力,則要靠原酒輸出和OEM貼牌兩大支柱來緩解經營壓力,即便如此,酒企的盈利和突破普遍堪憂。舉個例子,某個展位前,給我介紹產品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有××萬畝基地”。拜托,這個和酒好不好,消費者認不認同,品牌力強不強沒有一點關系——如果有JR(指杰西絲·羅賓遜——編者注)或是RP(指羅伯特·帕克——編者注)的高分,或是國際大賽的金獎,那才會讓人另眼相看,而且,牛逼的品牌從來不會夸耀自己的葡萄園多么大,相反,葡萄園小,人家才會說。短板效應,可見一斑,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好酒推廣出去,是當務之急。
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節讓我們感受到及時的正能量,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仍然是危機四伏,如果不能尋求突破,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定會在競爭中被市場淘汰。回首過去曾經叱咤風云,如今煙消云散的葡萄酒品牌,相信我們都有所感悟,誰能保證下一個消失的品牌不是自己呢?
誰是國產酒的救命稻草?我想說,自己沒有足夠的本領,危機來了,稻草又豈能救命?這稻草,不是別人給予的,是靠自己贏得的,束草成舟,才能遠帆而航,能救命的稻草,永遠是消費者,但如何贏得消費者,這個,只有靠自己,難嗎?不難,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