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姆斯#8226;哈利迪(James Halliday)
澳洲最具權威的葡萄酒鑒評大師,每年,這位曾經的律師和釀酒師都會推出《澳大利亞葡萄酒手冊》(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這是一本內容不斷擴充的澳大利亞葡萄酒指南。
Q:在這些年中,澳大利亞葡萄酒業變化最大的是什么?
哈利迪:在我們2000年的指南中,只有1000家酒廠。現在,指南中有2400家活躍的酒廠。這個行業在過去11年中幾乎增長了1.5倍。即使在這版指南中,我們也已增加了105家新酒廠。
Q:在澳大利亞,仍存在葡萄酒嚴重供過于求的情況,然而還是有更多酒廠出現。請告訴我們您對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現狀的看法。
哈利迪:這很矛盾,不是嗎?但葡萄酒湖(生產出的過量葡萄酒)是葡萄酒業急劇增長的副產品,究其原因在于出口商,而不是為國內消費而生產的酒商。
1995年時,我在一個智庫小組,為葡萄酒行業做30年預測,當時我們預測到2025年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的產值將達45億澳元(45億美元),其中出口為25億澳元,國內銷售額為20億澳元。但實際上,我們在2002年就達到了這些數字。我們預計,發生在30年后的情況實際上在7年后就發生了。
此后,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我們連續迎來三個非常好的年景──天氣條件很棒──而且三年的葡萄收獲量都很多。這使得葡萄酒產量過多。自從那時起,葡萄酒行業削減葡萄種植量、合理調節葡萄酒產量的步子邁得一直不夠大。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我們在世界葡萄酒市場的占有率保持在2002年時的水平,就不會出現葡萄酒湖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產過剩問題,它也是出口需求下降的問題。需求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澳元走強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且世界葡萄酒市場的競爭也更激烈了。一些澳大利亞酒商遷往歐洲各國,主要是法國南部。澳大利亞釀酒師到了那里,開始釀造更高質量的葡萄酒,并向他們顯示如何釀造葡萄酒。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們在澳大利亞生產的葡萄酒明顯優于歐洲生產的同等價位葡萄酒。我們擠垮了法國。法國當時是向英國出口葡萄酒最多的國家,而我們把它的排名擠了下去。但現在,歐洲人的葡萄酒質量趕上來了。
Q:澳大利亞是如何打入中國市場的?
哈利迪:靠堅持不懈。這要求我們用中國的角度看問題,并作出長期計劃。
澳大利亞已經擁有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20%的份額,緊隨占40%中國市場份額的法國之后。中國是澳大利亞售價超過10美元的葡萄酒的最大市場。從銷量上看,中國是繼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之后,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的第四大市場。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何時,當兩個國家擁有緊密的貿易關系時―煤炭和鐵礦石目前是澳中貿易關系的紐帶―其他好事自然而然就來了。澳大利亞即使什么都不做,我們的葡萄酒對華出口也依然可以繼續增長。當然,我們不會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