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建炮艇大隊
1950年3月2日,人民海軍第一支炮艇大隊在南京宣告成立,由第三野戰軍25軍74師221團副團長陳雪江任大隊長。這支炮艇大隊隸屬海軍第5艦隊,下轄45艘艇,其中炮艇和巡邏艇22艘、登陸艇23艘。根據實際需要,大隊機關設了大隊部(類似團司令部)、政治處、供給股(類似現在的后勤處),炮艇編成3個中隊(相當于陸軍的營),每個中隊下轄3個分隊(相當于陸軍的連),每個分隊下轄3到4艘艇(艇長相當于陸軍的排長),每艘艇14個人。
第1中隊是炮艇中隊,下轄3個分隊,有日式25噸炮艇10艘。這些炮艇都是日軍侵華時,于1940年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的,艇上配有一座雙聯裝13毫米機槍和一挺重機槍,主要在江、河、湖泊以及水網地區巡邏和作戰使用。第2中隊是巡邏艇中隊,下轄3個分隊,有12艘巡邏艇。這些艇都是國民黨軍隊造的木殼艇,上層比日式炮艇大一些,有點頭重腳輕之感,也只能在江河湖泊里擔負巡邏任務。第3中隊是登陸艇中隊,下轄3個分隊,有美式25噸登陸艇23艘,其中有4艘改裝為炮艇。
這45艘艇原來都隸屬國民黨海軍。國民黨軍曾將這些艇編成幾支機動艇隊,在長江巡邏,妄圖阻止解放軍渡江。解放軍渡江作戰時,有的艇隨國民黨海防第2艦隊在南京起義,有的在江陰向解放軍第8兵團投誠。
炮艇大隊的指戰員,一部分是這些艇隊人員起義、投誠后,經過在華東海校第4大隊學習,分配上艇的;還有一部分人員,是組建炮艇大隊時從解放軍蘇北軍區海防縱隊和陸軍中調過來的。中隊長、分隊長都是由陸軍調來的同志擔任,原起義投誠的海軍人員擔任副職。艇長大都由原海軍人員擔任,陸軍來的同志擔任副職。陸軍還調來不少排級干部,都降職使用,分到艇上當航海兵、輪機兵、槍炮兵,向原海軍人員學技術。
首次出海作戰
1950年5月,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通知陳雪江到南京領受任務。向陳雪江交代任務的是作戰處處長趙匯川同志,他用征詢意見的口吻首先問陳雪江,炮艇大隊現在有多少艘艇,有多少能動,多少不能動。接著問道:“聽說那些炮艇不能出海,連長江口都出不去,是不是這樣?”他停頓了一下,看了看陳雪江,又說:“現在有個緊急任務,要你們大隊配合陸軍解放舟山群島。陸軍已經掃清了外圍。你們炮艇能不能出長江口?你的意見怎么樣?”
陳雪江覺得任務很緊急,陸軍進攻舟山群島,需要他們海軍支援,但是這些艇無論是日本侵華時期,還是國民黨時期,都沒有出過海,連長江口也沒有出過。陳雪江想,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過怎么知道一定不行呢?所以他回答說:“我沒有把握,大隊里原海軍人員都說不能出海,不能出長江口。究竟行不行,我準備帶出去試一試。我回去后,盡快把艇都搶修好。修好多少只就帶去多少只!”
回到鎮江,陳雪江首先向第5艦隊首長把受領的任務作了匯報,又向大隊的其他同志作了傳達。第5艦隊首長馬上組織搶修艇只,大隊組織動員出海,并確定由陳雪江和大隊政治處副主任繆云臺率領第1中隊8艘日式25噸炮艇和第3中隊改裝的4艘美式25噸登陸艇出海,執行配合陸軍解放舟山群島的任務。在動員原海軍人員時,反映問題的比較多,主要是說這些艇的性能差,只能在長江、內河里跑,不要說出海,一到長江口就要翻船。又提出他們沒有在海上打過仗。有的人還說:“這是拿黃牛當馬騎,雞蛋碰石頭,是送命。”
艦只能不能出海,大家心中都沒有把握。但有一點陳雪江是明確的,那就是應該服從戰爭的需要,在戰爭中學習戰斗,不能等艦艇造出來再出海,等學會了海戰再出海打仗。陳雪江耐心地做原海軍人員的思想工作,在動員大會上說:“只要大家把準備工作做得仔細點、充分點,就有可能不翻船。我乘坐第一艘艇出海,我在前頭,你們都在后面。如果我大隊長的艇翻了,你們都跑回去,不追究責任。”
大隊領導相信原海軍人員大多數是好的,依靠他們中的骨干和陸軍來的同志,很快做好了出海前的準備工作。
6月10日,陳雪江率領大隊從鎮江起航到達上海。由于國民黨軍隊已經從舟山撤退,炮艇大隊的任務又改為配合陸軍22軍解放嵊泗列島、大小洋山,歸浙江省軍區指揮。當大隊到達上海時,淞滬警備司令部又指示大隊順道先配合他們解放灘滸島,然后再去舟山執行任務。
先期到達上海的第5艦隊司令員張元培和陳雪江參加了淞滬警備司令部召開的作戰會議,研究了解放灘滸島的作戰部署。灘滸島是位于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北岸的一個小島,被海匪黃八妹部100多人占據,控制著上海至舟山的航道。不拔掉這顆釘子,對航運和漁業生產都是一個威脅。會議確定陸軍一個步兵營,由一名師參謀長率領,海軍除炮艇大隊12艘艇擔任護航和火力支援外,還有“車橋”、“衛崗”、“陳集”3艘步兵登陸艦,每艘登陸艦裝載一個步兵連,陸、海軍組織聯合指揮所,統一指揮。會議還明確了指揮責任:海上航行、作戰由海軍負責;登上島之后,由陸軍負責。華東軍區海軍將大一點的“古田”艦調來,作為聯合指揮所的指揮艦。
6月14日,16艘艦艇和陸軍部隊在吳淞碼頭集結。15日晨,由吳淞起航。當時炮艇大隊的領導還不知道應先做航行計劃,也不懂艦艇編隊,艇上僅有一張海圖,還是英文的。16艘艦艇成一路縱隊航行。本來陳雪江要乘炮艇出海,但陸軍師參謀長一定要陳雪江和他乘坐“古田”艦,以便統一指揮。陳雪江坐在“古田”艦上,心里很不踏實。這是江防炮艇大隊第一次出海作戰,他很擔心炮艇能否出長江口?會不會翻掉?所以,航行中陳雪江一直站在“古田”艦的駕駛臺上,不斷地用望遠鏡向后瞭望,數著跟在后面的艦艇數,看有無掉隊的。當看到一艘不少時,才稍許放下心來。
由于是第一次出海,對氣象情況掌握得不準確,航行到白龍港附近,風浪漸漸大起來了,又是頂風,還下著雨。到了南匯嘴附近,風浪更大了,炮艇航行困難。“古田”艦也晃得很厲害,陸軍的同志都嘔吐了,艦艇上大部分人員都暈船。陳雪江這時心情非常沉重,便問大隊的方參謀能否拋錨,方參謀說可以,陳雪江便下令拋錨,待風浪小點再繼續航行。哪知拋錨后艇晃得更厲害,有的艇錨鏈都掙斷了。緊迫中,陳雪江又決定讓艇全部擱淺。
夜間,風浪慢慢減小,大海平靜下來。16日拂曉,由于潮水不夠,擱淺的艇都下不來。陳雪江向陸軍師參謀長建議,不要等炮艇脫淺,現在還有5艘艦艇,“古田”艦和一艘炮艇掩護3艘登陸艦登陸不成問題,如果遲延,敵人有可能逃跑。參謀長考慮了一下,同意了陳雪江的意見。
天亮了,5艘艦艇載著陸軍直駛灘滸島。中午抵達灘滸山北岙,島上沒有動靜,陸軍開始登陸,未遇抵抗,一槍未放,順利地登上了灘滸島。
島上的老百姓都出來看解放軍,戰士們發現老百姓中青年人特別多,陳雪江和師參謀長也有些疑惑。幾個人一商量,便把這些青年人帶到一邊,向他們宣傳解放軍的政策。這時,有兩個年輕人站出來,喊了一聲“報告首長”,陳雪江很驚奇,問道:“你們是什么人?”
其中一個說:“我們也是解放軍,是××部后勤的。我們5個戰士押一條運輸物資的船,經過杭州灣時,被海匪連船帶人抓來了。有3個戰士被送到臺灣,我們兩個被留下來當炊事員。”
經過這兩人揭發,海匪一個個被查了出來。原來大隊從兩匯嘴起航后不久,海匪就發現大隊向灘滸島來了,便化裝成老百姓,混到群眾中去,把槍支、彈藥都丟到島上一個水塘里,企圖逃避被殲的命運。就這樣,大隊沒費一槍一彈,就活捉了46名海匪,又從水塘中撈出海匪丟棄的槍支和彈藥。
通過審問海匪,陳雪江又派炮艇帶一條帆船,到了另一座小島,在上面搜出一部電臺、8支步槍。
17日晨,炮艇在前,“古田”艦隨后,駛向杭州灣,截擊匪船。40多名海匪突然遭解放軍艦艇襲擊,不知所措,只好繳槍投降。兩艘匪船及搶來的綢緞、布匹、手電筒等物資全部被繳獲。
17日上午,在南匯嘴附近擱淺的11艘艇,有9艘脫淺也到了灘滸島。另2艘艇19日脫淺后返回上海。大隊10艘艇成一路縱隊繼續航行,安全到達舟山本島——定海。經過短短幾天的海上活動,炮艇經受住了風浪的考驗,說明小炮艇不僅可以出長江口,而且可以在大海上航行、作戰。這一實踐,大大提高了海軍出海作戰的信心。
海戰中取得戰果
在定海休整5天后,海軍原計劃配合22軍解放嵊泗列島,卻接到浙江軍區的指示,要炮艇大隊立即南下臺州海門,配合陸軍21軍第62師解放上、下大陳島,并掩護陸軍第25軍機帆船南下。
陳雪江和繆云臺帶領10艘艇到達海門,62師師長周純麟和其他領導到碼頭歡迎他們,并把陳雪江和繆云臺找去,研究解放大陳島的作戰方案。周師長一面向他們介紹敵情,一面交代任務。炮艇大隊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保障陸軍機帆船隊航渡時的安全;二是保障陸軍部隊登陸時不受敵人軍艦威脅。
支援陸軍62師登陸大陳島,比配合淞滬警備區解放灘滸島的難度大得多。陳雪江立即召集艇長、分隊長研究,用什么辦法把敵人軍艦趕走,保證陸軍順利登陸。敵艦比我艇大得多,速度又快,炮也大,敵艦炮的口徑是127毫米,我艇炮口徑只有13毫米。在裝備上,敵人占優勢,我軍處于劣勢。這仗怎么打?經過研究,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即夜間偷襲敵人錨地,利用我艇小、機動性好的優勢,采取突然襲擊的戰術,與敵艦打近戰、夜戰。為了彌補火炮口徑小,打不沉敵艦的弱點,又決定把幾個手榴彈捆在一起,再配些小炸藥包,每艘艇配半個班的陸軍,接近敵艦時甩手榴彈,扔炸藥包,并配合使用火箭筒。陸軍用機帆船裝上戰防炮、山炮編到炮艇分隊里,協同炮艇作戰。還把10艘艇編成3個分隊,航渡時配置在陸軍機帆船隊的前面和兩側警戒。在步兵登陸前,艇隊、炮船偷襲大陳錨地的敵艦艇,將其驅逐,掩護陸軍登陸。這個方案,得到了62師和上級的批準。
7月9日黃昏,艇隊和陸軍機帆船隊從海門起航。起航時風還不大,當航行到大陳和瑯璣山之間時,風大起來了,還下起了小雨。機帆船隊不斷報告風大,航行困難。艦隊決定返航,到瑯璣山金清港集結待機。
艇船回到瑯璣山金清港錨地,炮3號艇、103號艇擔任錨地警戒。10日拂曉,分隊長兼炮3號艇長邵劍鳴發現一艘船向瑯璣山方向駛來,待船稍近些,看清是敵人一艘大型炮艇。邵劍鳴要出擊,103號艇艇長張家麟提醒他“一定要返港(因艇上無電臺)請示”,但邵劍鳴求戰心切,怕請示后不讓打,就讓103艇返港報告,他掉轉航向獨自率炮3號艇迎擊敵艇。
敵艇見我炮3號艇高速向它駛來,掉頭向大陳方向駛去。炮3號艇緊追不舍,一直追到瑯璣山與大陳之間。敵我距離愈來愈近,約在600米處,敵艇首先用后炮雙聯裝40毫米火炮向我艇射擊。我艇雖然還擊,但駕駛臺還是不幸中彈,邵劍鳴和副艇長、操舵兵都犧牲了。3號艇連續中彈破損,沉沒于大陳西7海里處。
初戰失利,在陸、海軍上下引起很大震動。這次草率行動不但損失了一艘艇,而且暴露了我軍解放大陳的作戰意圖。炮3號艇失利的情況上報到軍區,軍區馬上來電,令陸、海軍部隊“立即撤回海門休整”。
陳雪江對62師的周師長說:“執行命令回去是可以的,但能不能打個勝仗回去?這樣,對提高指戰員的思想情緒有好處。不然的話,今后工作很難做。”又問:“這個海區有沒有比大陳好打的島子?”
62師副師長孫云漢聽了陳雪江的意見表示贊同,說:“這一帶還有兩個島,一個是一江山,一個是披山島,都是大陳外圍的島嶼。”
這兩個島都駐有國民黨正規軍和海匪武裝800余人,島上沒有工事,敵人尚未形成統一指揮。一江山距大陳7海里,進攻時易被大陳島上的敵軍發覺,敵艦可以及時支援;披山守備實力雖比一江山稍強,駐有四五艘炮艇,但離大陳27海里,大陳敵艦增援較遲緩,只要把敵錨地的炮艇趕走,陸軍登陸不成問題。研究結果,一致同意奔襲披山島。周師長、孫副師長和陳雪江共同簽署,向浙江軍區報告。經過3次報告,軍區才批準。
7月11日黃昏時分,大隊以一個炮艇分隊和不載部隊的機帆船30多艘,從金清港浩浩蕩蕩向大陳方向佯動。19時,以兩個炮艇分隊(炮艇4艘,登陸艇2艘)和裝載兩個步兵營的30多艘機帆船(其中3艘裝備山炮),由孫云漢副師長和繆云臺副主任率領,直奔披山。
7月12日拂曉,艇隊駛近披山海面,發現披山西面錨地停泊著4艘炮艇和機帆船、帆船數艘。事后查明4艘炮艇系日式150噸漁輪改裝的“海鷹”號、“新寶順”號、“精忠”l號、2號,其中“新寶順”號是木殼艇。我艇立即對錨地的敵艇發起攻擊。敵人在睡夢中被驚醒,連起錨都來不及,慌忙砍斷錨鏈逃跑。“海鷹”號首先逃出錨地,接著“精忠”l號、2號也逃出錨地。分隊長張家麟率3艘炮艇奮勇追擊,將“精忠”l號圍住。“新寶順”號未及跑掉,被堵在錨地里。兩艘艇掩護陸軍迅速登上披山島。圍住“精忠”l號的3艘炮艇,在激戰中將敵大隊長擊斃。群龍無首,敵人不敢再戰,在披山西南海面上停車,掛出白旗投降。艇員一登上敵艇,還像在陸上作戰一樣,抓俘虜的抓俘虜,繳槍的繳槍。那座12.7毫米的機槍是固定在艇上的,搬不動,就把槍管卸下扛回來了。
被堵在錨地里的“新寶順”號,雖被打傷,但在國民黨浙江省玉環縣縣長林森的督戰下,用輕武器繼續頑抗。由于我艇火炮口徑小,無法將其擊沉。在打不沉、靠不上的情況下,107號艇首先開足馬力,向敵艇尾部猛撞過去。敵艇尾部雖然被撞裂了,可我艇的首部也被卡住了,又開足馬力倒出,敵艇尾開始進水。張家麟分隊長丟下“精忠”l號,率領3艘炮艇也加入圍殲“新寶順”號艇的戰斗。他指揮103艇向“新寶順”號腰部撞去,同時指揮艇員向敵艇投集束手榴彈,甩小包炸藥。林森被擊斃,其余19名人員繳槍投降。我軍艇員用手榴彈、炸藥包將敵艇底艙炸裂,“新寶順”號載著敵人尸體沉入海底。與此同時,駐小披山一個排的敵人乘機帆船倉皇逃跑。我軍3艘炮艇隨即追擊,僅半小時就連人帶船全部俘獲。
奔襲披山戰斗,展示了剛建立的人民海軍的雄威。海上初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海軍指戰員的士氣,消除了小炮艇不能與敵艦作戰的疑慮,確立了小炮艇打贏大軍艦的信念,為人民海軍的不斷壯大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