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泰坦尼克”號的船員曾驕傲地告訴他的乘客:“就是上帝親自來,也弄不沉這艘船。”然而,“泰坦尼克”號很快就真的載著1500多名乘客去見上帝了。
1912年4月10日,英國的南安普敦港灣風和日麗,隨著一聲嚎亮的汽笛長鳴,“泰坦尼克”號起錨,慢慢離開港口,駛向蔚藍色的大海。
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郵輪,自設計完成后,其超高的安全性能就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位“泰坦尼克”號的船員曾驕傲地告訴他的乘客:“就是上帝親自來,也弄不沉這艘船。”《造船專家》雜志也曾說過“這艘船根本不可能沉沒”。
然而,誰也沒想到,僅僅5天后,這個號稱“永不沉沒”的巨輪就與冰山相撞并沉入大西洋,造成了1513人葬身海底的嚴重事故。
相撞本可避免
為何在既定航線撞上冰山?
【邏輯推理】
在“泰坦尼克”號進行處女航之前,銀星輪船公司根據有關冰山的情報,特意為其標出了一條偏南的安全航線,且在海上航行的郵輪會通過電報互相傳遞冰山出沒的信息,而船長史密斯又是一個有著豐富航行經驗和極高聲望的“平安船長”。所以,“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的可能性很小,即使遇到冰山,也應該有辦法化險為夷。
【事實發展】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號在航行過程中,收到數艘郵輪發來的電報,提醒其減速并注意避讓冰山和浮冰,但并未引起船長的重視,“泰坦尼克”號始終保持著每小時22海里的速度航行。晚上21時40分,在“泰坦尼克”號正前方航行的美薩巴號發來電報,告知既定航線已經發現大量浮冰和冰山,而“泰坦尼克”號的發報員一時大意,沒有上交電報。
晚23點40分,瞭望員突然發現一座巨大的冰山出現在“泰坦尼克”號正前方,并急速逼近,碰撞已不可避免。
【探究原因】
第一,出于對“不沉之船”的自信,也為了創造橫越大西洋的最快紀錄,“泰坦尼克”號在收到冰山報告后,沒有采取適合當時情況的安全航速,仍保持高速行使,導致當他們近距離發現冰山時,難以采取有效的避讓行動既而發生碰撞。假如船長謹慎行事,在收到冰山報告后能夠采取安全航速,把船速降低些,那么在同等距離發現冰山的情況下,就有較充分的時間采取避讓措施以避開冰山,也就避免了這場舉世矚目的大災難。另外,情報在通信人員和船長之間傳達不徹底,忽視了重要情報,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的“瞭望”條款規定:“每一船舶應經常用視覺、聽覺以及適合當時環境和情況下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規的瞭望,以便對局面和碰撞危險做出充分的估計。”“保持正規瞭望”是船舶駕駛和航行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而“泰坦尼克”號為頭等艙定制了鍍金的樓梯把手和手工編織毯,卻沒想到要給瞭望員配備望遠鏡,對冰山的警戒只能靠桅桿上的瞭望員憑目視來確定。當冰山靜悄悄地來到他們跟前,瞭望人員才發現,待向駕駛臺報告時,船舶已經處于緊迫危險中,為時已晚。
沉沒并非定局
撞冰山后3小時內即沉入海底?
【邏輯推理】
美國國家技術監督局的幾位科學家曾發表文章稱,在正常情況下,“泰坦尼克”號即使撞上冰山也可以在海面至少漂浮12個小時,如果損傷狀況并不嚴重,它甚至還可以勉強駛回港灣。
這是因為“泰坦尼克”號的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墻分為16個水密隔艙,哪怕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泰坦尼克”號仍能夠行駛。設計時所能設想的最壞情況是4個隔艙都灌滿了水,但即便是這樣了,“泰坦尼克”號也仍能保持漂浮狀態。在人們的設想中,不可能出現比4個艙同時進水更嚴重的情況,因此“泰坦尼克”號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船”。也就是說,人們都相信即使撞上冰山,“泰坦尼克”號也不至于沉沒。
【事實發展】
4月14日晚23點40分,巨大的冰山迎面而來,“泰坦尼克”號馬上采取了右滿舵、減速回輪的方式,卻避讓不及,右側船身與冰山發生碰撞。僅僅過了10秒鐘,冰山就漂過去了,但冰山的山嘴像尖刀一樣已在吃水線下切進了船體,撕開一道300英尺長的口子,割裂了3個底艙和2個鍋爐房。
冰山一下子撞破了5個水密艙,海水漫過第五號艙艙壁后流入第六號水密艙,接著流入第七號、第八號艙……4月15日凌晨2點20分,海水淹沒船尾的旗桿,“泰坦尼克”號徹底沉沒。
【探究原因】
第一,“泰坦尼克”號在與冰山相撞不可避免的緊迫情況下,若能應用良好船藝或許能減小碰撞損失,而巨輪卻采取了不協調的避讓措施,駕駛員下令“右滿舵”,與此同時“停船”令緊跟“全速后退”。實際上,船首轉向很慢,只偏轉一點點,右首側便撞上了冰山,隨著冰山的飄動和船的移動,造成船體右側大范圍的嚴重破損進水。
假如“泰坦尼克”號在發現冰山時能根據船舶與冰山的距離果斷地采取相應的避讓措施,“泰坦尼克”號”是不會沉沒的。在冰山近在咫尺,轉向避讓已來不及的情況下,既然碰撞已不可避免,就應以減少碰撞損失為原則,采取停船、全速倒退減速和保持航向的措施,讓船頭正對著冰山碰撞。一般船頭都設有加強的防撞首柱和防撞艙壁,這樣所造成的破損將是最小,至多船首一、兩個艙破損,不至于沉沒。世界主要冰山研究專家,加拿大紐芬蘭大學冰山和傳船舶工程教授克勞德.達雷也曾說過“如果船員們沒有轉舵,而是讓“泰坦尼克”號和冰山迎頭相撞,雖然船頭會被撞碎,但同時也會對整艘船起到緩沖作用,船會在震動中停泊下來,那么船上的乘客或許都能生還。”
第二,除了操作失當,“泰坦尼克”號的鉚釘在質量上也存在問題。1998年,冶金專家提姆·費克在仔細地檢驗了潛水員從“泰坦尼克”號殘骸中取得的船身樣本后,得出“致命關鍵在船體鉚釘上”的結論。在建造“泰坦尼克”號時,因其船頭部分空間狹小,無法用重型機器來安裝鋼鐵造鉚釘,只能靠人手安裝鍛鐵造鉚釘。這種鉚釘的堅固度不及鋼鐵造鉚釘,必須加入礦渣來強化。沒想到過量礦渣使得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強大的撞擊力。所以當鉚釘遭受破壞之后,船身就出現了裂縫,致使海水大量涌入水密艙。
如果當時“泰坦尼克”號6個水密艙中有1個沒有因為碰撞而進水,還有足夠的時間等待救援船只的到來,如果有2個船艙得以保全,起碼可以勉強駛回港口,但冰山一下子撞破了5個水密艙。而第五號艙的艙壁并沒有像其它艙壁一樣延伸到船的頂端,海水漫過第五號艙艙壁流入其它水密艙,最終導致該船迅速下沉。
生還理應更多
為什么生還人數不足三分之一?
【邏輯推理】
“泰坦尼克”號于14日晚23點40分撞上冰山,15日凌晨2點20分沉沒,說明“泰坦尼克”號有2小時40分鐘的時間把船上人員轉移到救生艇。而第一艘救援船卡帕西亞號到達海難現場是“泰坦尼克”號沉沒110分鐘后,也就是說,除了登上救生艇的人員外,像電影《泰坦尼克號》中露絲一樣能夠設法在水中堅持2小時的人,也有可能會獲救。
這樣看來,盡管沉沒慘案已不可避免,生還人數卻不至于太少。
【事實發展】
“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之后,船殼破裂,但史密斯船長沒有絲毫驚慌,他還未意識到冰山一下子撞破了5個水密艙。
23點50分,船的搖晃加劇,史密斯船長和設計師到船的底部檢查受損情況。他們發現,海水已經高出船的龍骨水平面14英尺,至少6個隔水艙已進水,有5個隔水艙已毫無希望地灌滿了水。這意味著,“泰坦尼克”號已經在劫難逃。
船長下令全體甲板集合,并命令電報員發出遇難呼救信號,向附近海面上所有的船只求救。此刻已經是次日0點14分,是在與冰山相撞后的第34分鐘。
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船長指揮船員安排婦女和兒童優先乘坐救生艇,并將救生艇依次放入水中。至凌晨2點20分“泰坦尼克”號沉沒前,郵輪上的20條救生艇共有18條被放入水中,而沒坐上救生艇的大多數人無奈選擇了跳海。
接到求救信號的卡帕西亞號于15日凌晨4點10分第一個到達海難現場,隨即開始開展救援工作,此時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近兩小時后。“泰坦尼克”號上約有2227人,最終獲救的只有700余人,不足三分之一。
【探究原因】
第一,在相撞事故之后,史密斯船長未意識到相撞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沒有第一時間發出救援信號,白白浪費了最初34分鐘的寶貴救援時間。
求救信號早發出34分鐘,也就意味著第一個到達海難現場的卡帕西亞號能夠更早趕到現場,這樣很多沒坐上救生艇,靠巨輪殘骸漂浮在海面上的人還不至于凍死,生還人數將更多,也就是說,或許“杰克”們是不會死的。另外,在這34分鐘,可能有更多的郵輪能收到求救信號,與其相距最近的加利福尼亞人號發報員是23點30分左右關掉發報機下班的,不排除在23點40分至0點14分這段時間,其他郵輪因發報員下班而陸續關掉發報機。若有郵輪在關掉發報機之前及時收到求救信號并在沉沒之前趕到救援,可能損失的僅僅是這條豪華巨輪,而非1500多條人命。
第二,英國商務部早在就1894年制定的航運法則條文中就明確規定了一萬噸以上的客輪應備有的救生艇數目,但救生艇數量并非基于乘客的數量,而是基于船的噸位,這樣就導致規定的下限救生艇數量不能裝下所有的乘客。
“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盡管在設計階段預計出可以載乘全部人員的64艘,但最終為給乘客留出更大的甲板空間并考慮到經費等原因而削減為20艘,當時沒有重大的海難發生,這個“不沉之船”的救生艇數量也就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結果很多人為此丟掉了性命。
第三,由于沒有對船員和乘客進行過乘座救生艇的訓練,船員不熟悉放艇作業,沒有使救生艇滿載乘客。結果救生艇僅救出了救助能力7成的人員。
“泰坦尼克”號上救生艇20只,每只救生艇本可載60人左右,最多能載1178人。但實際上,最先放下去的救生艇每條只坐了十幾或二十幾個人,后來的救生艇由于混亂,有的擠著70人,有的只載乘了50人,有的還在溜放過程中被弄翻在海水中,還有兩條救生艇竟然在船沉沒之前沒來得及放入海中。
第四,”泰坦尼克”號沉沒前兩小時發出了求救信號,而沉沒近兩個小時后,第一艘船才出現,這說明當時的救援機制非常不完善,營救不及時是造成“泰坦尼克”號悲劇又一重要原因。
當晚大西洋過往船只很多,但是許多船只沒有趕來營救,不是因為沒有收到“泰坦尼克”號的呼救信號,就是因為距離太遠。接到救援信號的船只,最近的是與“泰坦尼克”號相距僅10公里的加利福尼亞號,但發報員卻早早關掉無線電睡覺了。第一個發出回電的是距離第二近的法蘭克福號,回電稱“你們等著”,此后便再無任何音訊。
最早趕到的是相距58海里遠的卡帕西亞號,這是一只銹跡斑斑的舊船,船長羅斯德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卡帕西亞號是一條時速為14海里的船,然而那天夜里,它以17海里的時速行駛了近3個半小時。就是這樣一支舊船救了700人的性命。
第五,泰坦尼克于15日凌晨2點20分沉沒,110分鐘后卡帕西亞號趕到現場,在這2個小時之內,沒登上救生艇的人們都被淹死、餓死,沒有人堅持到救援船的到來。
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露絲沒上救生艇,靠浮在一塊木板上活了下來,這種情況盡管存活幾率比較小,但也確實是存在的。那天夜晚大西洋海水的溫度是零下4度,由于海中含鹽,尚未結冰。雖然寒冷,但天氣晴朗無風,海面也異常平靜,如果能夠掌握正確的方法,盡可能保持體溫,就能延長等待救援的時間,獲救的可能性會大得多。但可惜的是,人們對冷水中自救的知識了解的太少,如“露絲”般幸運的人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