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呵護家
王震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家庭與性別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教育社會學研究會秘書長,民政部及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家庭》等欄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情感世界》欄目專家顧問。長期致力于家庭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性別研究。主要著作(譯著)有:《從尿布到約會—美國家庭性教育“圣經” 》、《中國婦女概覽》、《中國婚姻家庭的走向與趨勢》、《歐洲華人婦女研究》、《中國家庭貧富分化研究》等。主持過多項重大研究課題,曾任加拿大政府節能項目顧問。
家,自古以來,不論是何種社會制度下,都一直存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愈發地多元化,各種的誘惑和挑戰也隨之而來,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家庭生活模式也開始動搖,逐漸衍生出很多新的家庭問題。
家庭的功能是別的組織所替代不了的,在最艱難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支持網。家庭,不可替代現在也根本不會消亡,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愛護她,建設她,完善她。
夫妻情感,家庭的基礎
我們要呵護家庭,就應該從呵護夫妻間的感情開始。家庭的問題,核心還是夫妻兩個人的問題。從上海、北京和東北等地近年的統計不難看出,婚外戀仍是婚姻的第一號殺手。如果不排除感情破裂但因各種因素沒有選擇離婚的夫婦,動蕩家庭的數目實際上就會更大。中國現在似乎已經成為全球最容易離婚的國家。在國外,夫婦如果選擇離婚有時需要附加很多條件,有一些國家在提出離婚到實際離婚之間設置一段時間的過渡期,以避免輕率離婚。現在我們有一些年輕夫婦,可能會為一些非原則性問題賭氣就輕率地選擇分開,而過后無法補救時則后悔莫及,這顯然是很不成熟的。
家庭中的一切問題源于婚姻,都是以婚姻為基礎,也是以夫妻情感為基礎所衍生而來?,F代家庭不同于傳統家庭,家庭關系的重心由原來的縱軸關系(父子傳承為核心)演變成現在的橫軸關系(夫妻關系為核心),所以夫妻的感情好壞決定了整個家庭的走向,即幸福與否。如果夫妻之間的感情沒有足夠的正能量,也無法產生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婚姻是夫妻二人生理和心理的交融,需要用心經營,最重要的是,要有婚前教育的意識,在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前應該了解一些基本常識。
首先是心理上的充足準備。第一,夫妻二人來自于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也各有差異,起居的早晚、南北方的飲食習慣等等都需要一個漫長的磨合過程。第二,兩個人的愛好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喜靜,在家看看書聽聽音樂;而有的人喜歡熱鬧,參加各種聚會或者喜歡遠足。第三,在于各自父母相處上的習慣和方式有所不同。第四,兩個人在生活上要懂得互相體貼和關心,從一開始就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其次是生理準備?,F代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大家也能比較公開地了解和認識一些性常識,雙方還應該自覺去做婚前檢查,以防止一些遺傳性疾病。雙方都要學會承擔家庭的責任,抵御生活中的不良誘惑,不要由于一時的沖動為今后的人生帶來隱患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影響家庭和婚姻的幸福感。
單親家庭逐漸增加
單親家庭問題,隨著近幾十年離婚率的不斷升高也越來越突出?,F在的年輕人對于問題的忍耐度很低,往往有矛盾就會比較輕易地去放棄家庭,受傷最大的往往是孩子。孩子最初的反應是在人前抬不起頭,不敢和外人傾訴,繼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再者,單親家庭,一般都是女方撫養子女。在中國,女方的經濟一般又不如男方,女方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非常之大。一些文化層次不高的父親甚至會在離婚后不見蹤影,完全不履行作為父親的責任和義務。很多單親家庭都是靠母親一人帶著子女撐著,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都不如意,生活質量急劇下降?,F在離婚的族群不斷擴大,雖然由于對離婚逐漸司空見慣,孩子來自社會的心理壓力在逐漸減小,但在生活上也還出現很大的落差與經濟壓力,直接影響著其學習與成長。
留守兒童也是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他們得不到父母正常的關心和教育,極易放任自流,非常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空巢問題日益顯現
在科技和社會制度日益發展完善的今天,人類的壽命也越來越長,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問題。過去一般的家庭都會有幾個兒女,尤其一些不太富裕的家庭,雖然子女各自立門戶,但總會有一個孩子還和父母住在一起,家庭基本上是不會出現空巢的。
現代的社會,核心家庭居多,即一對父母加一個未婚孩子,孩子長大工作、成家,父母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空巢老人。一個家在鄭州離了婚獨居的老年朋友,去年因心臟病突發,在家死了五天都沒有人知道。他住在鄭州的市區中心,竟然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見獨居空巢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另外有一對老夫婦,都是退休的研究員,兩個孩子都在美國工作,他們去美國和子女在一起生活一段,但人在異鄉各方面都不太適應,外加身體也有些疾病,于是還是回到國內生活,形成高齡的空巢家庭。
在中國,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目前還是要結合起來利用。排除經濟能力的因素,一些年邁的夫婦很難雇到合適照顧他們的人。如果選擇去養老院,條件參差不齊,收費也比較高。經濟條件好的老人往往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和天地,他們多選擇在家養老,即使去養老院也要條件特別好的。條件一般的老人能去的的養老院條件現在往往不盡人意。因此社會需要不斷完善養老設施,為各種經濟層次、文化層次的老人盡可能地提供便利。另外,還要培養出大量綜合能力比較好的家政服務員,以滿足一些年邁的長者在家庭養老的需求。
不論在任何年代,家,一直都是不被磨滅的社會符號。隨著社會多元化地發展,家庭問題對于人們的挑戰不斷升級。社會體系需要不斷完善和健全,更重要的是人們不能淡忘,用心和愛去經營和維系家庭,共同去捍衛這座不可替代的避風港。
國際社會婚姻家庭發展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家庭最好的時期,大約是50年代二次大戰以后,即全盛時代。戰爭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創傷,人們普遍比較珍惜家庭生活,離婚率比較低,整體家庭情況比較穩定。美國當時一年離婚只有約30幾萬件,日本是大約8萬件。
第二階段是60年代中期到80、90年代,是家庭的衰敗時期。當時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文化也豐富了,社會就開始一種新的思潮——追求幸福,所謂的幸福主義,很多行為不受限制,幸福和私欲的概念也被模糊化,這是一種以滿足私欲為價值觀的體現。國際社會出現了“性自由”、“性解放”的思潮。這種思潮一出現,就以驚人的速度和聲勢席卷了西方世界并波及發展中國家。從經濟上看,它是高消費的產物,也是以個人為中心滿足私欲的價值觀的表現。這種思潮帶來了惡果是:傳統婚姻家庭受到沖擊,離婚率急劇上升,出現了“五多現象”:獨生者多、離婚者多、非婚同居者多、非婚生子女多、同性戀者越來越多。當時的婚姻家庭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挑戰。
美國的離婚率攀升至每年的100多萬件,蘇聯出現“杯水主義”的現象,即結婚就如喝水一般簡單,喝完就扔。
第三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末,家庭的存亡成為了問題,國外的婚姻家庭開始新的變化,稱為家庭回歸時期。人們對性革命、性自由給婚姻家庭帶來的危害進行了反思,發表了不少的評論文章,如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性解放走入了死胡同”,法國的《費加羅雜志》發表了“新的性道德:恢復忠實”,前蘇聯《星期周刊》也發表了“童貞”等文章,極力呼喚家庭的回歸。社會出現了很多風潮,甚至出現“處女熱”,試圖扭轉的整個大環境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以后,“回歸家庭”進一步發展。強化婚姻,振興家庭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令人矚目的是,不少國家正在或已經修改了婚姻家庭的法律,試圖運用法律的力量來維護婚姻家庭的穩定。1998年在美國國際家庭與調解法院協會第35屆年會,參會的幾百名代表指出,高離婚率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一是社會不穩定;二是人們對婚姻和家庭失去了信心;三是出現了大量的單親家庭,婦女、兒童的受害首當其中。他們認為,這種“支持婚姻家庭穩定”的世界性潮流是一種積極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