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放
2012年2月29日,新華社報道稱,國家藥監局認定多個知名品牌螺旋藻鉛含量超標,要求各省市藥監部門調查。包括“綠A”、“湯臣倍健”在內的6大螺旋藻品牌產品存在“鉛超標”。其中,“尤維斯”超標20%,“綠A”和“金奧力”均超標80%,“湯臣倍健”超標100%,“圣奧利安”超標200%,“康特力斯”超標820%。
3月30日,國家藥監局公布的抽檢結果顯示,康愛斯牌螺旋藻片、澳奈斯綠色經典牌螺旋藻片、鴻洋神螺旋藻3個產品為假冒保健食品。而媒體報道的綠A牌螺旋藻精片、湯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金奧力牌三達紫光螺旋藻片等其他產品,鉛含量在本次監督檢查中結果均未超過國家限量標準。
4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在其官網發文,對此前外界的質疑作出了公開回應。對于媒體所提出的兩個報告結果不一致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方面解釋稱,監測和監督檢查是監管的兩項重要工作,兩者程序和作用不同,行政處理只能以監督檢查結果為依據,即第二份報告為準。
螺旋藻自述
我在這個星球已經生存了35億年,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光合生物,一直生長在水體中,因為形態頗似螺旋絲狀,所以人們給我起了名字,叫做螺旋藻。
我對自己的生態條件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生長在海水中,也可以被馴化培養在正常的堿性水中;最適合的溫度范圍是30~37℃之間;光照強度大約在30000~35000勒克斯之間;酸堿度最適范圍約在pH8.6~9.5之間。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很多科學家開始關注我。他們說,我體內的蛋白質高達60-70%,比一般概念上的食品營養豐富,比大豆、牛肉、雞蛋等也高出數倍;我還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為胡蘿卜的15倍,為菠菜的40-60倍;我體內的B族維生素種類繁多,據說人體如果缺乏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疾病;我還含有高的γ亞麻酸,有促進鈣吸收、提高免疫力、防止代謝紊亂和延緩衰老的功能;專家還說,我體內的多糖,有抗輻射的功能,并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間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另外,多糖能提高血漿中的SOD的活性,減少脂質過氧化物的生成,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我越來越受到追捧和歡迎。人類開始給我穿上華麗的外衣,通過加工,我被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小片片,裝進好看的盒子里,通過很多次旅行,我會找到自己的主人。然后隨著清水,流進他們的腸胃。聽說我具有延緩衰老、抗缺氧、抗疲勞、抗輻射的作用,很多人都因為服用我,而更加健康了。
可是,近日關于“鉛”含量超標的報道將我卷進了軒然大波。我備受爭議,漸漸成為眾矢之的。可是,我還是我,一直生長在深海里的小小藻類。而地球,還是人們一直生活的地球嗎?
超標,緣起何處?
螺旋藻是保健食品,本應造福于人類健康,然而“鉛超標”卻讓人不寒而栗。為什么螺旋藻內會含鉛呢?專家指出:藍藻是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它的細胞壁是由多糖物質構成。絕大多數藍藻的胞外多糖具有陰離子特性,對許多重金屬具有良好的生物富集能力。胞外多糖的這種吸附作用可在藻細胞表面形成高濃度的重金屬區,然后會進一步轉移到藻細胞內。鉛是重金屬的一種,它也會被螺旋藻胞外多糖所吸附。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王全喜教授認為,螺旋藻長期生活在水體之中,“富集作用”肯定有。所謂富集作用,是指生物體通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比如,魚類長期生活在重金屬超標水域,魚肉的重金屬含量甚至會超過水域重金屬濃度。這反倒解釋了為什么這些螺旋藻會重金屬嚴重超標,很可能這些螺旋藻的產地是重金屬超標嚴重水域,而非保健品企業所宣稱的產自所謂“人間凈土”。
中國保健協會事務營養和安全專家委員會會長孫樹俠表示:品牌螺旋藻“鉛超標”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比如空氣、水對原料的影響。為了禁止金屬超標,生產企業應該嚴格控制養殖水質以及養殖周邊的情況,以免污染。還要對螺旋藻的重金屬累積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測,嚴禁不良水質培養的螺旋藻進入流通環節。
營養,等同野菜?
螺旋藻進入中國研究者的視野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幾年后走向市場,很快獲得巨大成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供的數字,2004年中國的螺旋藻產量超過了4萬噸。在鋪天蓋地的推銷宣傳里,螺旋藻被罩上了一個個神奇的光環。有不止一家螺旋藻產品在宣傳中提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稱螺旋藻是“21世紀最理想的食品”。但是螺旋藻是否真的稱得起這樣的贊譽?
“科學松鼠會”科普作家云無心的說法令人吃驚:撇開有沒有重金屬超標不說,保健品公司所宣揚的螺旋藻眾多功效其實并無可靠科學依據。
云無心認為,總的來說,如果生產條件合格,沒有重金屬污染的話,螺旋藻是一種不錯的野菜。跟蘿卜白菜相比,它的營養成分還比較豐富。如果它的價格跟普通蔬菜相差不大,也可以像海帶一樣成為健康食譜的一部分。不過,指望每天吃上幾克來治病強身,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實在是一件很不著邊際的事情。
然而,螺旋藻的價值真的只等同于野菜嗎?
1983年,美國微生物學會的《微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綜述》期刊上發表了意大利生命工程學教授奧·西費利一篇名為《螺旋藻:可食用的微生物》的論文。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期刊是微生物學領域最杰出的出版物。論文提及,螺旋藻分別在乍得和墨西哥被發現。之所以引起科學家的注意是因為它的蛋白質含量相當高,達到了干重的50%以上(后來研究證明為62%-68%)。并且,螺旋藻中含有人體所有必需的氨基酸。
不過,在這份1983年的論文中西費利就明確表示,螺旋藻的蛋白質比不上肉類、蛋類和牛奶。因為,螺旋藻在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賴氨酸這三種氨基酸的含量上不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螺旋藻的蛋白質要比包括大豆在內的很多植物都要好。
除了蛋白質含量超高這個特點而外,螺旋藻還富含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類胡蘿卜素和很多天然色素……因此,說它是種優質食物也不為過。
國標,引發爭議?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4月30日的公告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GB16740-1997》中一般產品的含鉛限量不超過0.5mg/kg,而“以藻類和茶類為原料的固體飲料和膠囊產品”限量是≤2.0m g/kg。
不過,對于應該引用哪種標準,目前業內還是存有爭議。按照國家《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范( GMP)實施指南》,“片劑”“膠囊”“固體飲料”分屬不同劑型。而多家涉事企業的螺旋藻片的劑型既非膠囊、也非固體飲料,而是片劑。有不愿具名的食品專家認為,螺旋藻片劑鉛含量標準實際上應參照0.5ppm的標準執行。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與化妝品監管司副司長張晉京則表示,對于螺旋藻“片劑”,目前尚無明確的鉛含量檢測標準。
螺旋藻,食or棄?
螺旋藻“鉛風波”一波三折,引起廣大消費者疑惑和恐慌。螺旋藻是否可食?成了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事件發生后,有消費者致電本刊:“我之前購買的螺旋藻還沒有吃完,就看到有關鉛超標的報道。這些保健品,是能吃還是不能吃呢?”
就此問題,孫樹俠會長認為:“螺旋藻作為保健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受空氣、水等外界環境的影響,部分螺旋藻可能會產生鉛超標現象,但是微量的鉛超標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生活中鉛的身影無處不在,但人體有新陳代謝功能,只要在安全耐受范圍,攝入總量不超標,鉛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所以,不必談‘鉛’色變。”
孫樹俠提醒廣大消費者,螺旋藻豐富的營養元素是不容忽視的,但市場上有很多螺旋藻是由樹葉染色而成,對人體會有一定的危害;還有一種螺旋藻屬于飼料級別,即由制作合格的螺旋藻剩余的作為飼料加工成片劑當成合格品來賣,雖然對人體沒有過大危害,但是營養價值大打折扣。所以,消費者在購買螺旋藻時,不要選擇價格便宜的產品,而要選擇有“藍帽”(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認證的保健食品標志)標識的品牌產品。
鏈接
是否含有微囊藻毒素
繼螺旋藻“鉛超標”風波后,近期,有關微囊藻毒素(MC)影響公眾健康的文章,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 那是因為經研究發現MC是一種肝癌促進劑,低劑量可導致肝臟損傷,它能夠激活人體內的癌基因,同時抑制抗癌基因,使抗癌基因失活,使癌癥發生的可能性提高近10倍。其實微囊藻在自然水域是廣泛存在的,如果水域水質良好,未被污染或污染不是太嚴重,那么微囊藻生長的速度緩慢,不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MC。 只有在大量未經處理的農藥、農肥、含磷洗衣粉等排入水體,致使水中氮磷含量超多,形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下,在遇到適宜的水溫(20℃~30℃)、充足的陽光等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長條件時,微囊藻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繁殖,產生大量的MC。 由于目前大多數水體都存在污染的情況,因此MC成為一種存在廣、影響大的天然毒物。據調查發現一些地區作為飲用水源的地表水中,甚至在自來水中也能檢出MC。做為一種水生生物,有人擔心螺旋藻是否會被微囊藻污染,會不會影響到食用安全?目前多數專家還是認為:螺旋藻是安全的,不會因含MC影響食用安全。因為螺旋藻與微囊藻的生長環境是相互抵觸的。能生長螺旋藻的環境微囊藻難以生存;而能生長微囊藻的水域,螺旋藻卻很難存活及采收。盡管如此,中國保健協會事務營養和安全專家委員會會長孫樹俠指出,還是要加強自來水中消除微囊藻毒素的技術研究,并盡快制定飲用水中MC限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