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份禮物給自己,帶一些特產送朋友,是旅游的樂趣之一。但是旅游購物時,稍有不慎,就會掉入購物陷阱。如何防患于未然呢?本刊編輯特地搜羅了一些熱門旅行地的購物攻略,希望這些提示可以讓您購物時,將歡樂盡收囊中。
香港的購物陷阱——數碼產品
香港被稱為購物天堂,到香港旅游如果不購物肯定會留下遺憾。數碼產品也是人們去香港旅游購買的熱門產品之一,國內比較大的數碼商城像中關村及華強北都會有陷阱或者欺騙顧客的事件,香港也不例外。
陷阱一:以水貨充港行。這是小商鋪最常用的手段。到香港買水貨也比較流行,旅客問老板是不是水貨,他答“不會不會,我們有保修單”。但有了保修單,未必真的是行貨。一定要注意保修卡上的保修地區,/H可以在香港保修,/U是銷英國的水貨,/A則是銷美國的水貨,都是不能保修的。
陷阱二:過時貨充新品。以二手貨和過時貨充新品,一些不知情的旅客可能會上當。明明是出了很久的過時品,重新包裝后當新品賣。有位周女士到香港旅游,在深水埗一家經營手機和數碼相機的店鋪,經店主天花亂墜一通推銷,花1400港幣買了一款外形精巧的摩托羅拉的A728。店主說絕對是新款新貨,其實這款手機前幾年就已經上市,更過分的是手機里竟還有兩個電話號碼,也就是說她花1400港幣買的是一臺二手機,而當時在內地全新行貨的報價也只有1600元。
陷阱三:低配充高配。不法商販為謀求暴利,會出現將高配置機器偷換成低品質配件的情況,例如電腦顯卡、CPU等。此外,最嚴重的狀況在于以高配置價格賣低配置產品給你。例如Thinkpad T60P,這一個系列的筆記本就有好幾個型號,從處理器、屏幕分辨率到顯卡都不一樣。最高端的UXGA/FirlGL顯卡的T60P將近30000港幣,而最普通版SXGA只要10000多港幣就可以搞定了。因此,到香港旅游選購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要買的產品配置比較熟悉,以防被騙。
陷阱四:機器便宜配件奇貴。王先生去年12月去香港旅游的時候買了一款歐版諾基亞手機,付過錢后店主說:“這個是歐版貨充,電器是110V電壓,你回去不能用,得再買個變壓器。” 王先生一問變壓器要多少錢,店主要價500元。 王先生一想,手機都買了,不能拿回去用不了啊,無奈只得掏錢買下來。回到北京中關村一看,同種變壓器只要50元。像充電器電壓這種問題,盡量事先問清楚,北京大多會有轉換器賣。如果還不放心,再在香港找個專門賣轉換產品的店,千萬別被人忽悠。
日本的購物陷阱——免稅商店
很多游客到日本旅游,一看到日本免稅店,會認為由于免稅所以在這里的商品都會比較便宜。其實,就是因為“免稅店”這樣的名目,致使很多赴日旅游但不知道實情的朋友,在這里買到了比市面貴的東西。
日本的免稅店:特指對于到日本旅游的旅行者,免除一些商品的稅金。在這里要注意日本的稅金包括:消費稅、酒稅、煙稅、進口關稅……
在日本一般免稅店設立在機場和繁華的城市里,不同地方的免稅店,雖然名字相同但是免除的稅金確實完全不同。為了便于區分,這里主要將免稅店分為兩種,一是機場內免除所有稅金的免稅店,二是機場外免除其他雜稅的免稅店。
機場內免除所有稅金的免稅店。設立在機場內,從出入境檢查直至登機之間的免稅店里所出售的商品,是免除進口關稅的商品,也就是說這里的商品是最便宜的。
簡單舉例:煙。一條日本煙在國內正常販賣價格:3000日元。而在機場內的免除所有稅金的價格:2100日元左右。
機場外免除其他雜稅的免稅店。日本的消費稅:商品的出售價格上,向國家繳納的一部分稅金(比如5%的稅金,100日元的商品,實際上買的時候要繳納105日元)。
一般在大城市,新宿、池袋、秋葉原等地,也有打著顯目的口號“免稅店”的店鋪,但是這些店鋪所免除的稅只是一部分雜稅(消費稅等),可以說感覺不到任何便宜之處。
為什么說在這里地方反而不一定便宜呢?其實很簡單,同樣是3000日元的煙,如果只是免除消費稅的話,買到的價格是3000日元。但是有些欺騙外國旅游者的奸詐商家,會將原價提高,打著免稅的口號出售,這時候他們會將原文3000日元的東西,加價成3500日元。在旅行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賺取差價。一般在機場外的免稅店,免除的都不是關稅。所以在機場外購買免稅商品的時候:要看商品標簽是否標有“Duty-free”,購買時看是否需要提供護照(免稅商品都是賣給來日本旅游游客的,所以在購買時必須提供護照)。日本免稅店不一定免稅。如果別人在以免稅的口號,拉你在日本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是“Duty-free 免除關稅”,還是“Tax-free 免除消費稅”。區分好這兩條,就可以放心購買。
美國的購物陷阱——數字游戲
有人說,在美國購物是一門學問。去美國旅行,要想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顧客除了要選準該出手的時機,還要練就一副好眼力和好腦力。
在美國商場櫥窗內,一般都會立著醒目的“五折”甚至“三折”的廣告牌,當游客來到商場購物,搜遍店內,卻往往找不到廉價的商品。如果此時回頭再細看廣告牌,你會發現,廣告牌上還有一行小字,表明該店有“低至五折或三折”的商品。自然,這是商家吸引游客的手法,最低折扣的商品要么很少,要么根本就不存在,但只要將游客引入店內,商家的生意經就算成功了一半。
調查表明,人們不論以何種方式購物,總是傾向選擇原價更高的商品?;谶@種心理,個別商家會在價簽上有意提高原價,同時注明當前售價,甚至會寫清楚“你因此省了多少錢”。但實際上原價只是個“虛擬的標尺”,商品或許從未以此價格出售過,游客如果不知情,按照此法買東西,到頭來可能會花費更多。
在美國,商品的標價有個共同特點:末尾數字通常是9,不僅個位數是9,之后還會加上99美分。“這正是商家利用了顧客的購物心理”,卡內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的加拉克教授說,“人們對商品的價格存在認知錯誤,通常他們沒有時間去仔細盤算價格的真正內涵,只會匆匆地掃一眼最左邊的數字”。在這種慣性思維下,顧客通常會覺得19.99美元的商品只有十幾美元,99.99美元的東西還不到100美元,根本想不到自己已經中了商家的招。
“限時搶購”在美國商場中也很常見,往往伴隨滿多少送多少禮品卡的活動,游客在選購時,不得不費盡心思湊滿需要的消費額度。但當拿著十幾二十美元的禮品卡在店內搜尋時,卻發現幾乎買不到什么東西,只能再掏腰包將禮品卡用出去。因此去美國旅行時,理性消費就顯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