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充滿了競爭與挑戰。
已經公布的部分央企年報顯示,國藥集團控股子公司——國藥控股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1022億元,同比增長47.65%,股東應占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29.11%;華潤集團子公司華潤三九2011年營業收入55.25億,同比增長26.58%,凈利潤為7.60億,同比增長-7.19%。
新醫改政策的貫徹和落實、醫藥降價、成本高企,以及來自跨國企業的競爭,讓很多醫藥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盈利變得艱難。“過去幾年,國藥集團每年的利潤增長率都高于銷售收入的增長率。但是2011年,卻首次出現了銷售收入的增長率高于利潤增長率的現象,這在全國的醫藥行業是個普遍現象。”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集團董事會秘書石晟怡告訴《國企》記者。
提升行業集中度,與跨國企業在合作與競爭中謀發展的努力,正在醫藥央企中進行。
推行醫療體制改革,必然引起醫藥行業的重新洗牌。可以預見,在洗牌過程中,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將驅動著資源自然而然地向大企業集中,從而提升行業的集中度。這有利于大企業利用契機整合內外部資源。
“針對外部環境而言,醫藥企業做大做強,才能應對來自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對于內部環境來說,醫藥央企做強做優,才能提升醫藥行業集中度,才有助于降低成本。也有助于有關部門的監管。”石晟怡說,“特別是在面臨突發性的重大災情和公共衛生事件時,大企業所起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值得欣慰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醫藥行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兼并與重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醫藥企業規模過小、布局過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產集中度。僅醫藥央企之間,這幾年的整合案例并不在少數。
以國藥集團為例,2009~2010年,在國務院國資委主導下,國藥集團完成了與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四家央企的重組。新國藥集團成為了中央企業醫藥健康產業平臺。“我們覺得這么多年做得還不錯,在于國藥集團較早地實現了國有資產資本化和股權多樣化。我們的子公司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中外合資企業,還有與民企及地方國企合作的公司。”石晟怡表示。
此外,華潤重組三九集團、收編北京醫藥,中國通用對其醫藥版塊的大重組等,亦屬于央企之間或者央企內部的整合事件。無論哪種整合,都對醫藥央企打造完善產業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醫藥市場是最大的市場,也是成長性最好、潛力最大的市場。所以,近年來跨國公司對國內市場進軍力度越來越大。石晟怡告訴記者,所有知名跨國公司目前的戰略重點都在中國。“國際上排名前20名的醫藥企業,這兩年都在加大在中國的投資。這對國內的企業構成較為嚴峻的挑戰。”
業界專家認為,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跨國公司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通過大規模地聯合、兼并以及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建立全球性的生產與銷售網絡,擴大市場份額。而醫藥行業雖然是高投入、高風險,但也是高回報的產業,且中國的醫藥市場發展空間大,所以更多的跨國醫藥企業將戰略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同時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使得國內醫藥企業面臨了更為強勁的競爭對手。
“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藥公司都已在中國投資建廠。這些企業的建立,不僅引進了大量資金,更讓中國的企業有了新的參照,讓他們能從外資企業那里學習到新技術、新理念等。”業界專家表示,探索與外企既競爭又合作的模式,是醫藥央企未來的發展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