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隨著央企的不斷發展壯大,來自央企系統的全國黨代表人數不斷增加。
十六大時,中央企業系統(在京)代表的選舉由中央委托中央企業工委負責。2003年,中央不再設立企業工委,組建了國資委黨委,自此由國資委黨委組織黨代表會議選舉,大會期間編為中央企業系統(在京)代表團。十六大時,中央企業系統(在京)共選舉出42名代表;十七大時,這一數字為49名。
十七大時,中央企業黨代表總人數達到了106人,十八大時大幅增加27人,占十八大代表新增人數一半以上,達到了133人。對于這樣的變化,不少專家表示,央企的十八大代表群體已成為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的參政議政,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未來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
除中央企業系統外,全國黨代表大會尚有39個代表團,分別是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全國臺聯、解放軍、武警部隊、中央金融系統、中央香港工委、中央澳門工委。按照規定,黨組織關系在京外的企業,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全國臺聯、中央香港工委、中央澳門工委參與選舉。
八零后成十八大央企代表
央企系統產生的133名十八大代表中,包括中央直接提名1人,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副書記王樂泉。國務院國資委領導6人,包括王勇、邵寧、金陽、黃丹華、黃淑和、強衛東等國資委主要負責人。
當選為十八大代表的中央企業負責人(集團行政一把手或黨委書記)共計45人,在京系統28人,非在京系統17人。檢索的公開資料顯示,他們中出生于1964年的中國兵器集團總經理張國清堪稱“最年輕”,出生于1963年的國機集團董事長任洪斌緊隨其后。此前他曾連續當選十六大、十七大黨代表。
與十六大、十七大相比,央企負責人代表的年輕化趨勢明顯。十八大代表中,達到60歲的只有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一人。劉振亞1977年畢業于山東電力學院后,一直沒有從事過電力以外的其他行業。他曾以籌備副組長的身份,參與了國家電網公司的籌建,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按照此前中辦國辦印發的《中央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規定》,中央企業領導人任職年齡一般不超過62歲。
十八大代表、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和中國醫藥集團的外部董事長宋志平作為唯一代表了兩家企業當選的央企負責人,也備受關注。
來自基層(班組長或者一線工人)的十八大代表共計45人,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在京單位為12人,京外為33人。其中不乏八零后。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轎車一廠焊裝車間機電技工金濤,就是一名八零后的黨的十八大代表。2000年,從一汽技工學校畢業的金濤成為了一汽大眾生產線上的一名操作工。通過業余時間的刻苦鉆研,金濤不僅很快掌握了各項生產必備技能,而且主動學習了德語、英語,達到了可以和外方專家直接對話的程度。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把德文的程序翻譯成中文,編成手冊傳授給身邊的員工。他還榮獲了多項發明創造獎。得知自己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后,金濤說:“這意味著,我需要學習更多,提升更多。”
十八大央企代表中,金濤這樣的年輕基層代表還有不少。
十八大選舉之前,中組部明確要求“黨員領導干部所占比例一般不超過68%,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一般不少于32%”,從央企系統黨代表的構成情況來看,完全滿足了這一要求:既有各級企業管理人員,又有工作第一線的黨員,還有一定數量的女黨員、少數民族黨員,既體現了先進性,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能源行業代表占三成
毫無疑問,能源行業為央企系統貢獻了最多的十八大代表。按照《國企》的統計,十八大代表數量最多的三家企業依次是中石油、國家電網、中石化,代表數量分別達到了16人、11人、10人,合計37人。如加上南方電網、中海油、4家煤炭企業和3家電力公司等企業的共計12名代表,則能源行業的總代表數量達到了49人,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
能源獨大的現象受到了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港媒專門刊發文章評論這一現象。應該說,這樣的現象不僅折射出了能源行業在中國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反映出了我國的經濟轉型步伐尚有待加快。
其次是軍工行業。在央企中共計有10家軍工企業,且均有人當選十八大代表。其中,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總體單位的航天科技有5人當選,居軍工企業之首;中航工業和兵器工業分別有3人當選;航天科工和電子科技集團分別有兩名十八大代表;中核集團、中國核建、中船工業、中船重工各有1名十八大代表。
其中,中船重工的十八大代表吳曉光的職務頗為引人注目。湖北省委組織部公布的材料顯示,身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1研究所所長的吳曉光現任航母工程總體設計行政總負責人、技術副總設計師。這是官方少有地公開軍工企業人員具體負責的項目。就在截稿前夕即9月25日上午,吳曉光參與設計、改裝的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
航空母艦是目前人類所掌握與使用的最先進的海上軍事平臺,被視作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的象征。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是最晚擁有航母的國家。
近來,隨著釣魚島、黃巖島等糾紛不斷升級,航母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從這一角度看,官方公布吳曉光的身份和航母交接,并非是無意識之舉。
機械制造類企業共計16人當選十八大代表。其中,中國一汽、中國北車等企業均有多人入選。
冶金行業共計11人當選。三大鋼鐵央企中,鞍鋼獨占鰲頭。廣州市委原書記、廣東省委常委張廣寧在廣東當選為十八大代表后,于9月12日被任命為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此前擔任總經理、黨委書記的張曉剛被任命為總經理,這使得鞍鋼成為唯一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均為十八大代表的央企。此外,有著“當代雷鋒”之稱的鞍鋼職工郭明義也成功當選十八大代表。由于攀鋼已與鞍鋼合并,攀鋼退休職工丁愛譜的當選,使得鞍鋼的十八大代表人數達到了4人。
近來,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鋼企普遍面臨利潤下滑甚至虧損。作為共和國的鋼鐵長子,鞍鋼更是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連續虧損。中央調整鞍鋼的治理結構并任命鋼鐵行業出身的張廣寧擔任鞍鋼的新任董事長,未始沒有借此扭轉鞍鋼頹勢的打算。
在冶金行業中,新興際華集團無疑是個新生代。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該企業近幾年發展迅猛,今年已成功入圍世界五百強。此次,新興際華集團董事長劉明忠當選十八大代表,說明了外界對該企業發展成績的充分認可。
四省暫無央企黨代表
央企黨代表的地理分布總體來看比較均衡。除單獨組團的央企在京系統外,包括北京市在內的大多數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團中,均有央企身影。
不過,浙江、福建、云南、青海的代表團中暫無央企代表。
由于歷史原因,并非所有央企的總部都在北京。部分央企坐落在吉林、遼寧、黑龍江、上海、湖北、四川等省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此次選舉中,上述各地央企負責人多數當選為十八代表。其中,東航總經理劉紹勇、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中國海運總經理許立榮等七人的當選,使得上海成為北京以外,央企代表最多的城市,顯示出了上海在中國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鏈 接
央企十七大代表今何在
對比十七大和十八大的代表名單不難發現,不少十七大代表繼續當選為十八大代表,而他們的工作崗位已發生了變化。其中就包括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王勇。當時,王勇以國資委副主任的身份當選十七大代表,并身為中央企業代表團秘書長。
十七大央企代表團副團長、時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的李偉已調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時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的王志剛如今身為科技部黨組書記;十七大代表、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肖亞慶2009年開始擔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十七大央企代表中,李家祥的工作履歷頗不尋常。20歲參軍,有著空軍少將軍銜的李家祥于2000年調任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黨委書記。在帶領國航成功改制重組并實現6年高速成長之后,2007年他被任命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黨委書記、副局長、代局長。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民航總局被并入交通運輸部,李家祥出任交通運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兼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黨組書記(正部長級)。
記者查閱中央國家機關選舉出的184名十八大代表名單發現,李偉、李家祥、王志剛、肖亞慶的名字在列。
黨的十七大代表、時任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的蘇樹林此前重入政界,成功當選福建省省長。黨的十七大代表,時任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李小鵬也進入地方政府工作,目前任山西省常務副省長。蘇樹林、李小鵬均在當地當選為十八大代表。
十八大代表選舉期間,包括中國中化集團總經理劉德樹、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總經理李長印、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魏家福在內的幾名十七大代表被列入候選人名單,但疑因年齡問題最終并未當選。
十七大代表中,有一人是被公開剝奪代表資格的。他就是時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康日新。康日新在任期間,帶領連續虧損13年的中核集團走出泥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出人意料的是,2009年8月5日,中央紀委有關負責人證實,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康日新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隨后被開除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