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評吳敬璉新言論
“歐美模式”是中國改革的目標嗎?
不久前,香港《經濟導報》第17期發表了對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的采訪。吳敬璉在采訪中再次強調,中國改革的目標是走向“歐美模式”。他說:“在開始研究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對這個目標有過不同的設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兩種:一種屬意于“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東亞模式”);另一種屬意于“自由市場經濟”(“歐美模式”)。大致說來,官員鐘愛“東亞模式”,具有現代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向往“歐美模式”……對于持后一種觀點的人們來說,改革的目標還遠未達到。他們要求堅持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符合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而不是極少數尋租者利益的法治的市場經濟。”
吳敬璉不是第一次提出這樣的主張了。早在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時,以及在2010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一書中,吳敬璉就反復提出,中國應當走向體現“普世價值”的“歐美模式”。今年以來,由于歐美官員和世行提交的《2030年中國》報告,一再要求中國實行國企私有化政策,走向“歐美模式”的主張也再次水漲船高。2012年9月2日,《財經》發表了“吳敬璉:中國經濟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的采訪,其基本觀點重復了香港《經濟導報》的報道內容。
“歐美模式”真的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嗎?事實上,即便是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也不支持這個結論。
“歐美模式”導致了貧富分化
美國著名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在與威廉·諾得豪斯合作發表的《經濟學》(第17版)教科書中,就給出了與吳敬璉完全相反的答案。他們認為,在以私人企業為主,政府干預經濟范圍較小的“歐美模式”中,根本不可能解決“符合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利益問題。他們寫道﹕
“我們的經濟是一種冷酷無情的經濟。”“自由主義的競爭會帶來嚴重的不平等。……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下,收入會得到公平的分配﹗”
他們還進一步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財富分布與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關系,認為財富分布的不公平加重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因為更多的財富能夠帶來更多的利潤﹑利息﹑股息﹑紅利和地租等收入。繼承權還能夠使少數人不勞而獲。他們指出:“在市場經濟中,財富分布的不公平遠遠大于收入分布的不公平。”而且,其趨勢就是“財富的分配變得越來越不公平”,并加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排除“革命”和“激進”兩種手段后,這種狀況是不可治理的。美國社會分層已經固化,窮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少之又少,社會分裂的鴻溝加深,機會均等效應是畫餅而已。
薩繆爾森承認,在美國,“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例如,最近30多年中資本主義國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弱化,多數人的工資﹑福利在“向底線賽跑”。中產階級收入持續下降,并分化瓦解,美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7。經濟增長并沒有使中產階級和窮人從中受益。蛋糕越大,兩極分化越厲害。
不僅學者這樣看,就連美國的金融家、實業家也這樣看。金融危機爆發后,有文獻顯示:“格林斯潘身為自由主義的堅定信徒,自由市場的顯赫捍衛者,資本主義的高級傳教士,居然也承認美國不平等的日益嚴重已成為國家危機。這表明美國社會確實出了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 “過去強調社會貧富差距屬于典型的左派觀點,現在竟然成為了格林斯潘親口承認的驚人之語。”
所以,“歐美模式”首先是為 “1%”的勝者和富人服務的,而其“法治”的基本點就是維護這種狀態。至于窮人將在“滲透經濟”中受益的教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這得不到歷史事實的支持。”至于所謂的“機會均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譏諷道:“在財富兩極分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難以在全社會兌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最近毫不客氣地質問道:“我又要質問號稱信奉機會均等的羅姆尼之流,這種說法的證據在哪里?”
“美國模式”就是“權貴資本主義”
對吳敬璉特別推崇的“美國模式”,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 “美國模式的資本主義已成為市場經濟問題和弊端的象征。” 他認為: “其他國家能夠選擇一條與目前在美國國內流行的所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實現一個更加平等﹑更加安全且具有更好的健康和教育水平——特別對于窮人來說的社會。”
2010年,斯蒂格利茨在《自由市場的墜落》一書中,總結美國金融危機的經驗,指出原教旨主義的美國模式必須改革,根本不值得再繼續向往﹑復制。他寫道﹕“世界已經對美國模式的資本主義不抱幻想,為什么美國人還要在意這件事呢﹖我們所推崇的意識形態當然已經不那么吸引人了,并且,這種意識形態失去光澤無法修復可能還是件好事情。”
不過,文獻顯示,正是在這段時間,特別是在中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吳敬璉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仍熱情洋溢地宣傳“向往”“歐美模式”,說中國這樣的經濟學人“愈來愈多”“這種思想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他似乎全然沒意識到世界潮流已經發生了改變。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保羅·克魯格曼還在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中指出,在“美國模式”中﹕
——大資產階級對美國政府和政策享有支配性權力。“金錢政治”+政企不分“旋轉門”,美國是“腐敗”的“裙帶資本主義”典型,是“權貴資本主義”國家。
——投機賭博新經濟大發展,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政府舉措不當﹑市場失靈嚴重,資源分配錯亂,金融危機危害全球。
—— 經濟增長的“滲透效應”不斷萎縮甚至消失。財富和收入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社會分層固化,工人罷工權受到更多限制,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重重。在資本統治下,“先富帶后富是妄想”。
——政府在“雙重標準”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依托爭搶全球戰略資源﹑操縱匯率﹑干預別國主權。政府和跨國公司一體化,極力控制國際貿易中的主導權。
以上這些,有哪一條能夠證明,吳敬璉先生向往、倡導的美國模式是“有利于多數人的市場經濟”?
“歐美模式”之于中國的絕大多數人而言,是不能解決那些讓他們感到郁悶的問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和完善國家調節市場的方式中發揚成績,糾正錯誤,探索自己的成功道路。
“歐美模式”的本質是全盤西化
當然,一定要搞“歐美模式”,拿出具體方案來討論也行。
吳敬璉的方案是:全面私有化、自由化和憲政化。他認為,實現這“三化”,中國就達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彼岸。
在香港《經濟導報》的那篇采訪中,吳敬璉說,目前中國離“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為基本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現有三點:
“ 首先,政府仍然支配著主要的經濟資源。礦山、海洋、城市土地和大部分資本都掌握在政府手里。”
“ 其次,雖然國有經濟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并不占有優勢,但是仍然控制著一切‘制高點’(列寧語,中文譯為《命脈》)。國有企業在石油、電信、鐵道、金融等重要行業中的壟斷地位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有所加強。”
“ 第三,現代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礎尚未建立。”
按照吳敬璉的邏輯,解決了這三大問題,中國與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差距”就基本消除了。實際上,問題全然不是這樣。
這里,吳敬璉第一個觀點,就違犯了中國憲法總綱的第9、10條,即“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 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
“其次”的一個觀點中,吳敬璉要求全面實行國企私有化,這違犯了憲法總綱第7條:“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并且,違反了中共中央有關國企改革決定,即國企應當控制關鍵性領域,其他領域的國企要積極參加市場競爭。
吳敬璉的“第三”個觀點有違基本事實,是為實現西化“憲政”目標鳴鑼開道。早在2011年初,吳邦國同志就指出:“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律體系都有了,吳敬璉怎么能夠說“法治基礎尚未建立”呢?
綜上所述,吳敬璉關于引導中國改革走向“歐美模式”目標的言論或“頂層設計”,在理論上華而不實,就是在西方經濟學的視野中也是詭異的另類。實際上這是一種早已被歷史否定的“全盤西化”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