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沒有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之前,“這個成果”已然是存在的,這個成果被公認為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
這里要跟大家講明一個歷史事實:1949年,我們不是根據成文憲法來構建的人民共和國,不是按照后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選出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憲法是后來制定的,1954年才頒布—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不能變,因為這是我們國家的“第一根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絕對憲法”?!斑@一制度變了,從法理上講,中國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國家,就不是目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了”。強世功教授這個說法,講得相當“強”,他講到了問題的實質。
國外關于制度正義思考中的政黨與國家關系理論,所秉持的是社會? ―政黨―國家的理論路徑,認為是民族國家基礎之上孕育出了政黨。但是,高兆明教授的研究則認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具體的生存境遇決定了:在中國,不是政黨產生于現代民族-國家之后,而是政黨承擔了創建與締造現代民族-國家的使命;政黨通過對現代民族-國家的創建與締造,獲得了領導國家的合法性?!?/p>
“在中國乃至在大多數晚發民族-國家,政黨與國家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就特殊地表現為政黨對國家的領導,以及政黨在國家與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這種領導及核心地位的取得,實則緣于政黨在這些晚發民族-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擔負起的現代國家建構的重任?!蓖戆l民族-國家中的政黨、社會、國家間關系,“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社會-政黨-國家這樣的關系模式,而是體現為政黨-國家-社會這樣一種模式,表現為政黨對國家、社會的領導?!?/p>
所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一個億萬人民傳唱至今的一首歌的歌詞,乃為世所公認的客觀事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之后,這個事實既已化作法律的事實。這一法律事實與“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這個客觀事實,一并帶來了20世紀、21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激動人心的變化。這“兩個事實”的客觀性、正義性毋庸置疑。
后夾道六:黨代表、人大代表,均體現人民主權
現在有一個普遍的誤解,仿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主權的體現,而政黨制度則沒有體現人民主權。
事實上,人民主權的體現在中國有兩個重要方面。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說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的,黨的代表就不是代表人民的。在中國,被選為黨代表和被選為人大代表,均系代表人民意愿,體現民主權力,實現人民主權的實際行動。黨代表(包括中共之外的其他黨代表)、人大代表都是代表人民的,都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而兩種代表之間,進而黨的中央機構與人大常委會之間的關系,則是大目標大前提一致基礎上的技術分工合作關系。所謂大目標大前提一致,即是在人民主權之下政治正確前提之下各盡所能各司其職。改革開放理論及實踐、初級階段理論及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及實踐,無一不是沿著執政黨決策、多黨共識,人大確認,政府實施的路子在有序地推進。執政黨決策,體現執政黨的政治領導,多黨共識,體現多黨合作民主協商,人大確認,從法律上程序上體現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尊嚴,政府實施,則是千金鐵錨沉到底落而實之也。
黨代表、人大代表、機關的黨員干部干的是一樣的事嘛,就是彎腰撅腚地為老百姓謀具體的福利。為百姓謀福利,站在黨的角度看,就叫“密切聯系群眾”;站在群眾角度看,就是“民有、民享”;站在行政機關角度看,就叫“執政為民”;站在憲法角度看,就叫“人民主權”;站在人大工作角度看,就叫“代表履職”……您不是問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與中國的民主政治模式有什么不一樣嗎,這就是最具體的差別,也是最根本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