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過大,收入分配不公,是當前諸多社會矛盾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當下建設和諧穩定中國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威脅
斷層線本是地質學的一個概念。它來源于1911年科學家哈里·里德在地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巖層承受的壓力慢慢累積,最終斷裂,于是就會發生地震。100年后的今天,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的拉古拉邁·拉詹博士,借用這一術語,推出了《斷層線》一書。該書一經問世即位列全球思想家閱讀榜榜首。
早在2005年,拉詹就預言“風暴即將來臨”,但在當時他為此深受嘲諷。直至2008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位飽受抨擊依然埋頭數據分析的“預言者”才被正名,觀點及論文都被視為是有遠見的預警而備受推崇。金融危機在2010年一度有所緩解,很多人開始暢論經濟復蘇,拉詹卻依舊大談全球經濟潛在的危機。時至今日,“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全球蔓延,歐債危機的愈演愈烈,以及中國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讓人們認識到,這場金融危機仍然未曾煙消云散。
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有人把金融危機歸咎于貪婪的華爾街銀行家。但拉詹顯然看得更為長遠——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不是貪婪的銀行家、沉睡的監管者、不負責任的借款人,而是“全球收入的不平衡”!
在《斷層線》一書中,拉古拉邁·拉詹指出,有三條斷層線導致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一是日漸擴大的貧富不均;二是各國以出口為導向,忽略內需,貿易失衡;三是經濟衰退后所需要的復蘇期拉長,使低息政策成為復蘇的法寶。拉詹毫不猶豫地指出經濟與政治的密不可分。他在書中寫道:“一些比較嚴重的斷層線的起因是政治,而非經濟。”他特別強調:“全球經濟不平等的鴻溝猶如全球地質板塊的斷層,會將政府和金融引向一場金融地震。”“收入差距引發貧富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社會又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方面是稀缺的衛生醫療、勞動保障,一方面是被富人抬高的消費水平,跟不上節奏的廣大人群只能求助于借貸……”
《斷層線》一書單獨就中國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社會中的斷層線進行了分析,試圖給中國經濟打一劑預防針。拉詹指出,每當中國需要在全球經濟下挫之際保持經濟漲幅時,便會刺激投資。他們通過國有銀行體系向國有企業發放大量貸款,使其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規模。但是固定資產投資過快也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已經完備的情況下。正如麻省理工學院黃亞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官員熱衷于形象工程,喜歡建造巨大的機場、豪華的現代化大樓以及大型購物中心,這種經濟刺激方式是不是能夠長久維持下去尚不明朗。拉詹表示,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未來的全球性危機仍然可能會沿著潛在的斷層線爆發。通貨膨脹、經濟蕭條、貧富分化、泡沫越吹越大,這些讓全球斷層線岌岌可危的趨勢,如果不及時修復,一樣會讓中國經濟面臨重大挫折。
拉詹給中國經濟開出了一個簡單的“藥方”:中國的總體儲蓄率近幾年來之所以上升,是因為中國公司的收益和儲蓄在增加。中國家庭消費之所以低,是因為中國家庭的收入在GDP中占據的比例遠低于其他國家。如果中國要重新平衡增長,政府就必須開始善待家庭!
不過,中國現在正在做出一系列的調整。中國在努力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全球金融監管也日趨嚴厲。當然,那些潛伏在全球經濟領域深處的斷層線,是日漸深化還是彌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書訊兩則
《領導梯隊》
嚴格來說,這本書已經不算是新書了。2011年7月出版的這本書,是原書第2版,不過拉姆查蘭的書是不會過時的。拉姆·查蘭是全球范圍內聲譽卓著的公司董事會和CEO的咨詢顧問,他在通用電氣公司克羅頓維爾的“杰克·韋爾奇領導力發展中心”和沃頓商學院從事了30年的教學工作,他對商業問題的卓越洞察,以及提出的實用解決方案深受企業領導者的推崇。本書提出的領導力概念,經典而簡潔,使得各級領導者能夠清楚地知道高效能領導者的含義,讓曾經困擾各級領導者的角色和崗位職責變得清晰起來。
這本書的第1版出版后廣受歡迎,被譽為“領導力開發的圣經”。而此次的第2版增加了“一線觀察案例”和“常見問題解答”,使此書實用性大增。Applied Insight Consulting, Inc.首席執行官湯姆·弗拉納根說,“無論你是第一次閱讀本書,還是再次閱讀,本書增加的重要觀點和讀者答疑對于公司領導力開發都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農村包圍城市”成功之后,城市卻不愿意包圍農村了,城市在物質建設的列車上奔馳,鄉村卻是大踏步地后退。出身于農家的知識精英,要么出于對故鄉的自卑,要么出于對名利的匍匐,唯恐不“知識”,不“精英”,不“權貴”,紛紛與農村再見。中國今天的絕大部分鄉村,古老民居蕩然無存,現代建筑光怪陸離,讀書成才者謀生都市,打工的年輕人鮮有歸來,村頭巷尾寥落的是婦弱老幼,費孝通念念不忘的那個“鄉土中國”已經漸行漸遠。
《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是學者熊培云沉潛數年的心血之作。本書以故鄉村莊為立足點,考察百年來中國鄉村的命運,鄉村的淪陷與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閱歷與見證,六十年中國農村建設的榮辱與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問題與玄機。《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一部大歷史與小歷史的結合,大時代與小細節的交織,延續著作者明辨、理性、溫暖、悲憫,關乎心靈與真實的寫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