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讓央企頭疼的事情不少,負面報道一條接一條。為什么有些媒體似乎總是在與央企“作對”?事實上,如今的央企早已不是人們思維定式中的那個老國企了,但新央企卻忽視了身邊的環境在改變。“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細小的風吹草動,經過輿論的推波助瀾,也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接踵而至的“門事件”
2010年中秋節前,天涯社區網上出現了不少曬中秋國慶福利的帖子,眾多單位的福利政策紛紛“亮相”。其中,所謂中石油的“豪華”福利高得讓人咋舌,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而不少中石油員工在面對親朋好友關于此豪華福利的詢問時,心里也在納悶,怎么沒有聽說啊?經查實后發現,這不過是一名外國留學生冒充石油人發的帖子。但幾經轉載和演繹,竟演變為“天價福利門”事件。
事實上,2009年起,接踵而至的“門事件”就讓石油巨頭陷入輿論危機。僅中石化半年內就遭遇了裸油價門、吊燈門等事件,而隨后又爆發了CCI賄賂門、中石油購房門等。針對央企的各種“負面新聞”和敏感議題紛至沓來。
2009年7月8 日,有媒體報道國內油價已高于美國。對此,中石化一位權威人士提供了一份詳盡的中美兩國成品油價對比數據清單。清單列明,當日,美國汽油零售價中,稅占價格比例為15.36%,不含稅的汽油價格是每升3.99元。而國內汽油零售價中稅占價格比例達36%,不含稅的國內汽油價格為3.47元/升,比美國低13.03%。
中石化的專家給公眾傳達的不含稅的油價概念,迅速被演繹為“裸油價”。網上頓時一片嘩然。點擊率頗高的《中石化談裸油價,全世界都笑了”》一文稱,我國國民收入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讓中國去與美國比較裸油價的高低,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顯然,中石化這位專家的觀點被曲解了,但公眾處于義憤填膺的情緒中,哪能理性地討論這個問題。一段時間后,發改委和很多專家對“裸油價”一詞進行了“正名”:美國由于國情特殊,油價在全球都是低的;中國油價主要高在稅收上,中國成品油的稅負約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此外,中國煉油廠的原油成本相對美國煉油廠的原油成本要高。在中國,成品油價格一直采用政府指導價,終端零售價不完全反映生產銷售各環節的成本和收益情況,事實上國內油價曾長期低于國際市場價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7月,一名網友爆料中石化購置了價值1200萬元的天價吊燈。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網友將油價上漲與“天價吊燈”傳言自動對接,認為“中石化一邊哭窮,一邊卻大興土木”。中石化后來辟謠“天價吊燈1200萬元”的說法與事實不符,全部成本是156萬元,但此時公眾已不在意具體數字,石油、石化企業闊氣的印象已經在他們腦海里打下烙印了。
深陷輿論泥潭的不止是中石化。2009年8月25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播出了“中石油20億團購房令人羨慕”的新聞。由此開始,“購房門”的新聞延續了近三個月。購房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很多中石油員工蝸居在北京十年都未分房,2004年開始,組織團購了一把,房子到了2008年才建好。2009年8月,中石油職工購房被曝光時,正趕上了房價的新高點。媒體的曝光,使正在為買房發愁的老百姓心里不爽,購房門事件成為社會情緒的宣泄口。至于這是什么時候買的,則誰也不去關心了。
聚光燈下的“壟斷收入”
在人們的印象中,壟斷行業的工資福利與其他行業相比,似乎是有著天地之間的差別。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灰色收入未能規范,甚至有很多非法收入,這些都擾亂了分配秩序。有一位政協委員更厲言道:“壟斷行業高薪擾亂分配秩序。目前,中低收入人群的錢袋子還不夠充實,如收入不能有效增加,消費需求就很難刺激,消費市場很難搞活。”另一位委員批評國企高管收入過高,影響社會公平,認為國有控股集團及其所管理的大規模國有企業高管與企業職工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需引起高度重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金融、電力、電信等行業與制造加工業工資水平差不多,最近這些年才快速地超過了其他行業的工資。很多人看到了這幾年石油、電力、電信行業收入的增長,卻未注意到這些行業對職工長期的歷史欠賬和石油行業“高投入、高風險”的特性,而且這種投入和風險仍在不斷遞增。
事實上,社會上很多人指責央企高管的收入問題,有些是因為了解得不全面。央企是和全世界的公司競爭,但是在人才吸引和穩定上,根本與人家不在一個層級,這也是央企面臨的一個困擾。試想一下,一個難得的人才,憑什么不去有著百萬年薪的企業,非得來到只掙幾萬十幾萬年薪的地方呢?
現在一些人指責央企的高管拿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年薪,實際上這是財務報表當中的數據,大多數人拿的是名義工資,實際拿到手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為外國投資者認為高管不拿這么多的錢,不可能對公司真正負責任。可能有少數央企高管的工資不菲,但對大多數央企來說,員工工資并沒有外界認為的那樣豐厚。但這其中的緣由和苦澀又怎能說得清?
可以說,媒體關注的央企事件,有些是確有其事,但被夸大了;有些卻是被捕風捉影、跟風炒作出來的,其間充斥著被公眾誤讀的無奈。
擦去雕像上的“顏料”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認為,央企大多分布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領域,是公共服務產品的提供者,與老百姓工作、生活密切相關。此外,很多央企涉及的領域是非競爭性的領域,因此,社會關注度更高,熱點問題更多,社會對于其信息發布的要求也更高。
從某種意義上講,央企不單純是企業,更是社會公眾性角色,所以需要面對更高標準、更嚴格甚至是挑剔的要求。央企也必須適應這種狀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重視社會的關注,提升企業的美譽度。因為有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實際上,企業就如同一座雕像,媒體的批評報道和公眾輿論可以看做是“顏料”。不管是有意潑上去的,還是無意灑上的,報道過了,企業往往習慣性地沉默,再也不做回應了。但事情結束了嗎?并沒有。因為只有把事實澄清,把誤解消除,主動擦掉“被潑的顏料”,真相才會被大家所了解。
這樣一個道理,對于央企來說,目前仍然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首要問題是要重視和改變“新央企還沒有新形象”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央企無論從經營管理機制還是市場競爭力方面,都朝著現代企業邁進。但一些公眾對央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機構臃腫、管理落后、機制僵化的老央企上。發生新聞危機時,公眾往往容易被媒體負面報道引導,激化抵觸情緒。因此,央企有必要改進相關工作,進一步將輿論、民意評價引入到生產經營管理中來,央企應該重視媒體的批評,主動清理“被潑的顏料”。畢竟,現代的傳播輿論環境已經變了,一個小事件有可能就衍生為大的輿論旋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