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開資料,《國企》記者統計了十七大與十八大來自中央企業系統的委員(含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紀委委員,以下同) 群體,發現來自央企系統的委員總數由十七大時的19人,增加到了十八大時的26人。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僅有兩名央企系統成員。作為國家部委的負責人,李榮融的當選是意料之中。真正來自企業的中央委員僅有康日新一人。而十八屆中央委員中,來自央企系統的委員達到6名。除了王勇當選外,來自央企的中央委員達到了5人(詳見P48頁表一,P49頁表二)。
三大特點
縱觀整個委員群體,《國企》記者發現本屆央企系統委員與往屆相比,呈現出三大特點。
年輕化 與十七大一樣,央企的十八大委員群體繼續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本屆26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及中紀委中,55歲以下的超過一半,出生于1960年以后的有8人,將近三分之一。其中,出生于1963年的劉石泉已經第三次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他初次當選候補委員時,僅有34歲。而十八大來自央企的6名中央委員,平均年齡為54.3歲,比本屆中央委員的平均年齡56.1歲年輕了將近兩歲。
高學歷 學歷高是本屆央企委員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央企委員幾乎全部擁有高級以上職稱,15人原始學歷為研究生學歷,近10人取得博士學位,還有兩名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8所所長吳曼青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金東寒。其中,現年51歲的金東寒是中國第一位熱氣機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在他的主持下,中船重工集團在中國海軍新型艦船的國產動力系統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軍艦裝上了“中國心”。業界普遍認為,金東寒及其團隊的原創性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人員結構完善 此次新當選的央企委員,在行業分布上,軍工、能源、冶金依舊是主流,與央企十八大代表的行業分布高度一致。其中既有王勇、強衛東這樣的國資委領導,也有許達哲、蔣潔敏這樣的央企負責人,以及金東寒、吳曼青等二級公司管理者,還有郭明義這樣的企業基層職工,人員結構可謂相當完善。
郭明義的當選,使得鞍鋼成為為數不多的擁有兩名委員(另一名為張曉剛)的央企。另外兩家有此殊榮的企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和中石油。前者除總經理許達哲外,其下屬的航天四院院長劉石泉亦當選為委員。后者的董事長蔣潔敏和副總經理王永春分別當選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
成長通道
與十七大相比,十八大央企委員中的新面孔為16人,超過一半。無論新舊委員,梳理他們的成長履歷,可以看出如下特點。
企業中成長提拔的最多 這類委員有許達哲、張國清等。以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許達哲為例,1984年,研究生畢業的他被分配至航天工業部一院,成為一名設計員。其后歷任組長、所長、部長、院長等職。2007年,在航天系統工作了23年的許達哲出任現職。
在央企系統和政府機構之間進行角色轉換的占據一定比例 如王勇、金壯龍、王會生等。
現任國資委主任王勇,在世紀之交時,從航天系統調任中組部并擔任干部五局局長,分管央企人事變動。2003年,國資委組建伊始,王勇出任副主任。其后調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幾個月后,接替因三聚氰胺事件被免職的李長江,出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總局長。2010年8月李榮融退休后,王勇成為國資委第二任主任。
王會生原是國家計委干部,后調任國家開發銀行任職。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立后,歷任綜合計劃部主任等職,直至如今的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董事長。
金壯龍的履歷也頗為豐富。2001年,時任上海航天局局長的他被任命為中國航天科技副總經理,不久成為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商飛成立后,他隨著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一同赴上海上任,出任中國商飛總經理一職。張慶偉調任河北擔任省長后,金壯龍成為中國商飛董事長。
錢智民的履歷與金壯龍相仿。2010年,時任中廣核集團董事長的他調任國家能源局副局長,2012年5月出任現職。
從高等院校調任央企 馬興瑞、熊維平都經歷了這樣的人生變遷。1998年,時任中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的熊維平被任命為中國銅鉛鋅公司籌備組成員,不久成為中鋁公司籌備組成員。其后出任中鋁公司副總、港中旅總經理等職。2009年,熊維平接掌中鋁,成為學者型企業領導的典型。
未來去向
對于十八大當選央企委員的日后去向,頗多人興趣濃厚。對此,不妨分析一下央企代表當選為十七屆委員后的發展路徑。
當選為十七屆委員的央企人,不少人留任原職,如劉石泉、徐樂江、許達哲、寧高寧等人。其中一個特例是張曉剛。2007年時,他的職位是鞍鋼總經理,如今他擔任的仍然是這一職位。從字面上看無甚變化,但實際上,由于鞍鋼設置了董事會,張曉剛實際上已經從企業負責人變成了職業經理人。
調任其他企業,如傅成玉。成名于中海油的他如今已成為中石化董事長。
單位不變而職位有所調整,如張國清、林左鳴、王曉初、魏家福等。十七大時,張國清是中國兵器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如今他成為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林左鳴由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總經理變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王曉初則因為中國電信設置了董事會而從總經理成為了董事長。魏家福則由中遠集團總裁變身為中遠集團董事長。
此外,十七屆委員中,諸如肖亞慶、蘇樹林、王志剛、石大華這樣從央企領導調任中央部委或者地方政府任職的,近年來也益發受到廣泛關注。
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央企領導當選委員無疑是對其工作能力或者所在企業重要地位的充分認可,日后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
然而,在盤點十七屆委員的發展路徑時,不得不提及的是,十七屆委員中,康日新成為央企系統代表的反面教材。這位中核工業原總經理因受賄被判無期徒刑。在反腐大旗愈發高熾的今天,值得所有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