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所做的十八大報告,基于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判斷,明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奔向什么樣的目標”這些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重大問題,不僅全方位地回應了各方的懷疑猜測和希望,而且多角度地剖析了過去的輝煌成就和前進道路上的多重困難,更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勾勒出一幅嶄新的中國發展藍圖。
美好藍圖令人振奮,崇高使命催人奮進。十八大報告不僅引發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注,而且在國企系統中產生了強烈共鳴。參與盛會的數百位國企代表圍繞十八大報告,結合自身實踐,暢談國企發展,縱論中國經濟未來。
“兩個毫不動搖”
十八大報告著重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既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兩個毫不動搖”在代表中成為熱門話題,如何推動國企民企共同發展更是討論焦點。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談到學習報告的體會時表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組成部分。十八大報告把公有制是否應該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采用什么管理方法、未來怎樣發展和是否動搖等問題說得非常清楚,并將國企發展和國家選擇的道路聯系在一起,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國有企業存在的必要性問題,為國企未來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關于國企和民企應該占據多大比例的問題,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王勇認為,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和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存在著各種類型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比例大小在不斷變化,歐洲曾經在一段時期內國有企業占比非常高,現在一些國家的國企占比仍然很高。中國的國有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和調整市場結構需要,要同其他所有制類型企業公平競爭,當然也要不斷調整,有進有退。
國有企業之所以能穩定高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市場化改革,努力實現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兼容。對此,“央企市營”概念的首創者、中國建材與中國醫藥雙料董事長宋志平認為,央企有一定規模實力,有一定研發能力,有一定國際經驗,因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迅速成長。很多企業以央企為核,把規模做大。這個核又通過社會資本、民營資本的進入,把企業進一步社會化。這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國在進民也進”。民間資本進入國企,國有資本得到稀釋,通過上市、資本投入等,大家一起分享財富、分享成就、分享發展。
中國電信九江分公司向東闡述了自己對“兩個毫不動搖”的理解:“兩個毫不動搖”意味著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帶動經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
科學發展觀
十八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使新時期黨的指導思想更加完善、更加嚴謹。代表們普遍認為,要想不斷增強企業長期發展的后勁,科學發展勢在必行。
齊魯石化總經理李安喜說,我在中央企業從事微觀經濟管理幾十年,深感這十年中國經濟之所以實現了連續平穩較快發展,就是因為我們黨及時提出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開拓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空間。
十年前,新興際華從軍隊移交中央、從計劃走向市場,百廢待興之時,正是由于緊緊抓住了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思想,企業從此破繭成蝶,煥發出無限活力。對于企業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董事長劉明忠深有體會。他認為,一要在改革方向上貫徹科學發展觀,追求科學治理。二要在發展方式上貫徹科學發展觀,謀求科學轉型。三要在經營方法上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管理。四要在治企方針上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科學激勵。
中國建材與中國醫藥董事長宋志平說,現在我國經濟基數大,不可能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在新的歷史階段,科學發展觀為我們提供了在如何保持較快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十八大報告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節中明確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這一表述引起了國企系統代表的高度關注。
國資委主任王勇坦言,目前部分國有企業的確存在著粗放式管理等問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等方式解決。他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將根據十八大報告的要求,不斷調整,向經濟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更加市場化,不斷增加活力、影響力。
對于“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王勇認為,要堅持國家所有、分級代表的原則。要堅持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各類國有資產管理的科學性,使經營性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使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配置使用更加合理有效,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使資源性國有資產規劃更加科學、開發更加節約高效,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
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國企改革的過程中呈現的一些矛盾,本質上都是國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產生的矛盾,問題出在國家與企業臨界點在“度”的把握上。因此,中國海運總經理許立榮表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創新轉型乃至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八大報告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戰略提出,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還是第一次,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創新驅動重要意義的認識以及重視程度進入了一個更高層面。代表們對此表示,國有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排頭兵,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理應率先突破、積極作為。
“要想成為核電強國,就要有自己的品牌。貼牌不是強國。”中核工業董事長孫勤表示,以核電技術為例,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更好地發展核電,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因為永遠拷貝人家的東西是不行的。核電企業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外國的核電設備如果不讓你用,就會限制你走出去。中國核電工業要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成為核電強國。
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介紹了特高壓技術。他說,我們不僅擁有特高壓技術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而且這項技術在世界上是唯一的。這使我國在特高壓輸電領域率先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他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完全具備大規模建設特高壓電網的條件,可以實現“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從而緩解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煤電運緊張這個頑疾。
東風公司董事長徐平對報告中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等感觸至深。他表示:“‘十二五’是中國汽車工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東風公司將進一步夯實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大投入,加強整車平臺和關鍵總成、汽車電子核心技術的掌握,加大科技創新體系運行機制和研發利用的建設力度,以自主創新力引領企業未來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
繼十七大報告之后,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并將其提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層面,不僅單章論述了“生態文明”,而且響亮地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很多代表被“美麗中國”的提法所打動,認為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任的精神。
湖南省國資委主任吳志雄在分享學習十八大報告體會時認為,必須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來增強我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按照我們現在這樣一種消耗水平,今后有可能資源枯竭,環境承載不了,實際上就是把子孫后代的飯都提前吃了。”
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秋林表示,轉型升級是揚子石化十年發展中一個重要關鍵詞。十年來,揚子石化商品量從498萬噸增長到965萬噸,增長94%,但污染物總排放量下降50%以上,實現增產減污。揚子石化正在由做大向更加注重做強轉變,由注重量的擴張向更加注重質的提升轉變,努力走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道路。
“從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到十六大提出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再到十八大強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其間的發展思路一脈相承,充分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南方電網董事長趙建國表示,今后南方電網將把轉變電力發展方式提升至建設生態文明、提供生態產品的角度去考量,為“美麗中國”提供綠色支撐。
開放型經濟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對此,部分代表暢談了“走出去”的體會。
“央企應該率先‘走出去’。”中國中鐵董事長李長進說,中國的企業必須有全球化的視野。因為現在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了,企業自身處在世界經濟大市場里才能培養競爭力。中國中鐵20年前就已經“走出去”,目前在60多個國家都有項目。中國中鐵要逐步加大海外經營的比重,培育國家化的跨國公司。爭取到“十二五”末,中國中鐵的海外營業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的10%,數額在500億元人民幣左右。
國際化戰略是國家電網公司的重要發展戰略。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說:“截至目前,我們在國外的投資都是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回報。我們在國外的投資已經超過了50億美元,總資產達到80億美元以上。投資主要集中在電網、電工電氣等方面,收益和效益是好的,凈資產的回報率在兩位數以上,是國內投資回報的三到五倍。”
收入分配改革
十八大報告中說:“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一闡述引發代表熱議。
針對社會上提出的國企工資高的疑問,中國電科總經理熊群力說,我們集團公司去年人均收入7萬元左右。我們10萬員工中50%以上是科技人員,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從事軍工最前沿技術研究的科技人員,人均收入7萬元是比較低的。按理說,應該人均15萬元,這樣才能留住一流人才。
華電集團黨組書記李慶奎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分配不公、差別過大問題是存在的。他表示:“在我們集團,從主要領導到基層員工,收入差別不大,但是在發電廠可能有些差別,我們把差別控制在3倍左右。我們的分配原則是盡量做到內部控制和縮減。”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則直面國企腐敗問題。他表示,國企應拒向腐敗妥協。“在腐敗問題上,我們不向職務妥協、不向環境妥協、不向業績妥協、不向影響妥協,讓員工不敢做、不能做、不想做、不必做,推動公司廉政文化建設,打造陽光誠信、運作良好的企業集團。”
職工就業質量
十八大報告稱,“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針對勞動者就業創業問題,來自企業基層的一些代表對此顯然更有發言權。
江漢石油管理局測錄井工程公司首席技師龍景慶暢談了自身企業積極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的一些做法。“油田專門成立了勞動就業服務中心,下設46個勞動就業服務站,主要為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服務。近年來,油田安置就業1.2萬人,1.5萬多人通過各種形式實現了就業再就業,登記失業率由21.9%下降為4.4%;對零就業家庭全部實行了就業安置。另外,為失業人員再就業支付勞務報酬1.33億元,免費培訓失業人員2萬多人次;落實專項資金9000多萬元用于失業人員培訓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為改制企業爭取稅費減免2636萬元,為個體經營的失業人員爭取稅費減免1000多萬元。”
中原石油勘探局第一社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針織二廠廠長邵均克一直從事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深感困難群體的艱難。他說,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要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我備受鼓舞。我相信,有中央的精神,有集團公司和油田的支持,我們一定能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讓殘疾人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川維尼綸廠分檢車間主任技師羅莉希望自己成為知識型藍領工人。她表示,黨和政府應當制定更多、更有效的適合技能人才教育與培訓的政策,從機制上、體制上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