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主題做了深入闡述,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企》雜志特邀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韓保江教授就十八大報告中關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定位、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方向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科學發展觀指導科學發展
十八大報告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國企》: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對于國有企業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國有企業如何在生產、經營和發展過程中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
韓保江:此次十八大報告的點睛之筆,就是把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為我們黨以及黨的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很顯然,就是要求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我們國家方方面面工作的總體思想。
國有企業作為共和國的長子,一直承擔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的角色,因而應該成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先行者。
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體現在國有企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從宏觀上來講,科學發展觀是國家指導思想;從微觀上來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將其與企業的經營發展理念統一起來,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自覺地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解決好企業生產發展過程中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同時還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將企業發展由過去粗放型的要素投入拉動轉變到由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創新驅動、創新經營模式。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心骨,能否在生產經營的實踐過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這也是考驗國有企業的經營者講不講政治,能不能比其他經濟主體如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先行一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的重要方面。
小康社會目標指引發展
十八大報告摘要: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國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對于國有企業提出了怎樣的現實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應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和貢獻?
韓保江:小康社會的目標內涵非常廣泛。目標首先強調了“兩個翻番”,即“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要求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積極整合資源,通過改善管理,技術創新,加快發展,繼續做大國有企業利潤的蛋糕,為人民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這是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對于國有企業最根本和最直接的要求。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腰桿能否挺直是小康社會能不能建成的重要基礎。
十八大報告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其他方面的具體要求,強調了幾個“必須”。比如說必須堅持公平正義。國有企業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礎,這就需要企業在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更要勇敢地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為公平正義做好表率。
再比如說必須堅持共同富裕。從企業內部來講,國有企業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也成為影響企業發展和職工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為此,在未來新一輪的企業改革當中要妥善處理好經營管理人員與普通職工,特別是一線勞動者之間收入差距的問題,切實使職工的工資收入增長能夠跟上企業的利潤增長,跟上企業的產值增長,特別是跟上企業的效益增長。讓職工能夠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這是以人為本,提高職工主人翁意識,激發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信心的根本動力。
“兩個毫不動搖”完善發展環境
十八大報告摘要:強調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國企》:在十八大報告之前,十六大報告、十七大報告以及出臺的重大經濟文件和國務院重大決策,都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表述。我們黨是如何看待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公有經濟和非公有經濟兩者關系的?
韓保江:黨的十八大報告之所以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不僅是考慮到我國現有的生產發展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如何通過創造一個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公平的發展環境。
對于公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兩者關系,針對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國進民退的觀念來認識這個問題更有意義。國有企業無疑是國民經濟的頂梁柱。但是中央在強調鞏固發展國有經濟,進一步做強做優國有經濟的前提下,如何讓非公經濟獲得平等充分發展也是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完善的問題。事實上,從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經驗來看,在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私有制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既非“國退民進”也非“國進民退”,而是“國民共進”。之所以會有“國進民退”的爭議,其實更多地還是因為民營企業在跟國有企業的競爭中處于一個不完全公平的境地。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我們必須承認的客觀現實是,公有制經濟必須占主體地位,國有經濟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然而,現在有一種很普遍的觀點認為,國有經濟規模越大,共產黨的執政根基就越穩固。這其實是個悖論。計劃經濟時代雖然全是公有制經濟,但是如果我們不進行改革,老百姓日子就過不下去,執政黨地位也就不可能穩定。因此,我認為混合經濟要優越于清一色的單純經濟。只有我們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并能讓各種經濟都參與競爭、平等使用要素的平等發展的競爭環境。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才能形成相互之間的“鯰魚效應”。兩者在競爭中共同健康發展,而不是弱肉強食的零和博弈結果。
《國企》: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有效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韓保江:江澤民同志在上世紀90年代初論證國有企業改革時,將國有企業定位講得很清楚:“市場經濟當中,國有經濟處在什么地位,說到底你就當好主力隊員、明星隊員。”這里的主力隊員、明星隊員很明確地指出了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小康社會建設以及引領社會風尚等方面所起的標桿作用和地位。
我們強調的國有企業的影響力,不是通過規模大吞并別人,而是通過帶動力、影響力,用自身的科學發展,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能力來引領其他企業健康發展。
市場經濟強調的是效率,壟斷則阻礙了企業的效率提升和技術創新,這是已經被無數經濟學理論所證明的事實。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幻莫測,企業單靠自身規模的大,不能很好適應市場提出的靈活多變的要求。國企的能力不是在政策保護下形成,而是在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勇敢地接受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和民營企業的競爭挑戰中煉就。任何靠保護或者靠行政提供的準入壁壘而形成的壟斷地位都是不能持久的。
現在我們的一些大國企,依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的現象。這也能說明企業能不能做大做強,或者說怎么做大做強不是一個行政命令的問題,而是一個市場競爭、市場選擇、市場配置的問題。因此,國企真正的控制力不是體現著以大勝小,恰恰是以小博大,以精博廣,用少而精的國有經濟、國有團隊去帶動更廣大的社會資本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這才是國有企業控制力的真正體現。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八大報告摘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國企》:我國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整體水平如何?國有企業應該如何實現結構升級和創新,進而承擔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責任?
韓保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十八大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舉措。這一舉措要求除了社會各個層次的企業都要積極創新外,還要求黨領導的國有企業成為創新的表率。
這十年來,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包括在航空、軍事、信息產業國有企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相較,與一些跨國公司、合資公司相比,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還有很大差距。調查顯示,在我國只有四分之一的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國有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投入占企業收入比重平均也不足百分之一。而很多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創新投入占收入比往往要高的多。像華為、中興等民營企業的創新投入要占企業收入比重超過10%以上。
客觀來講,由于國有企業的發展積累已經形成的規模,意識形態上對于非公經濟的偏見,以及政策上傾斜等原因,創新動力上是不足的。國有企業在轉變生產方式中的最大的考驗,就是國有企業能不能提高自己整體的創新能力。國有企業作為創新體系的主體骨干,應該加大對于創新的投入,通過不斷培植自身新技術、新品牌、新專利來提升自己的發展能力,推動國家產業升級的戰略目標,成為國家創新的引領者。這將關乎到國有企業能否基業長青,健康發展。
開放型經濟加快走出去步伐
十八大報告摘要: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御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國企》:十八大首提“開放型經濟”體現了國家對于國際市場的戰略布局,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這是否意味著新的機遇?國企該如何把握?
韓保江:鄧小平同志提出“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十六大提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此次十八大提出了開放型經濟的戰略思想。應該說,最主要的還是為國有企業如何利用好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多重的對外開放體系,以及國有企業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導。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不會再走西方列強以掠奪資源為主要目的的走出去的方式。我們的國企應該在遵守國際秩序、國際規則、遵紀守法、平等互利的對外開放路徑下走出去,充分展示中國企業是和平發展使者的形象,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同時,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最大限度地將國際市場的優勢資源引進國內市場,也要將我們的優勢產業、產品帶到國際市場,甚至要用中國人的企業文化、企業理念,以及國有企業所帶來的道德風尚給東道國提供標桿、提供典范。讓走出去的國有企業,用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的經營、卓越的技術管理能力贏得當地的信任,甚至起到引領當地社會發展的作用。
保障職工就業質量
十八大報告摘要: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
《國企》:國有企業如何完善職工的教育技能培訓體系,有效提高員工從業素質,進而保障員工就業質量?
韓保江:十八大很重視就業問題,特別提出高質量就業。我認為,高質量就業就是通過國有企業建立完善的職工教育技能培訓體系,有效提高職工從業素質,特別是要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職工在企業的發展進行職業生涯的設計,進而使職工能夠在企業得到全面發展。
國有企業應該在切實給員工創造很好的物質保障時,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和文化保障,特別是基本權益的保障。讓職工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不僅生產技能得到提高,而且通過企業的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工作讓職工的心靈得到改造。唯有如此,曾經給資本主義帶來慘痛教訓的勞資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緩解。企業才能在和諧的勞資關系中實現健康發展,職工才能對企業有歸屬感。
我們講以人為本,講高質量就業,最大程度上就是講的如何減少就業歧視的問題。市場化進程推動了靈活的用工制度的實施,國有企業很自然出現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用工。當然,要保證體制內和體制外完全能夠一樣,也不太現實。但是,國有企業需要重視的是防止用工歧視。每一個工作的人都是有尊嚴、有體面的,要尊重每一個能夠為企業創造財富的人。因此,要讓人們真正在工作中找到尊嚴,讓體制外工人與體制內工人相處過程中得到尊重。比如說,面向全體職工進行培訓體系設計,盡可能保證企業內培訓機會的均等化。在收入方面盡可能使體制外職工的收入與其貢獻也能得到同比例的增長,真正體現十八大報告“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
收入分配兼顧效率和公平
十八大報告摘要: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國企》:國企收入分配改革如何更好地體現十八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現有國企員工收入分配制度是否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韓保江:針對收入分配,中央提出了“兩個同步”的概念:宏觀上居民的收入增長要與國民經濟增長要同步;微觀上勞動者的工資增長要與勞動效率的提升同步。
改革開放到現在,國企內部的收入分配問題始終是阻礙國企發展的重要因素。起初是“腦體倒掛”,就是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搞管理的不如生產一線的,以致出現因經營管理者的勞動得不到尊重所導致的59歲現象。隨著國企改革深化特別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來,很多企業包括中層管理者都實現了年薪制。這種制度對于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廉潔從事管理工作,提高國有企業的管理效率,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工人與出資人之間也的確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的趨勢。
因此,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處理好國有企業內部的分配關系,主要是解決管理者與普通員工、二線管理者與一線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企業要防止為漲工資而漲工資的情況。若為漲工資而犧牲了企業必要的積累,使企業缺乏發展后勁兒,這是較收入差距更大的災難。沒有效率的漲工資只能是竭澤而漁,只有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漲工資才是合情合理的。
《國企》:國有企業紅利該如何分配和使用,才能產生最大效益,為人民謀取最大利益?
韓保江:社會上對于國有企業紅利分配爭論很多。應該說國有企業的資產是人民的資產,因此國有企業用所有權屬于全民的財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創造的紅利理應由社會分享。
實際上,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財稅體制方面有關于“公共資源收益的社會共享”的內容。雖然這是財稅體制方面的論述,但非常適合討論國有企業紅利問題。因為,國有企業是公共資源。公共資源創造的收益應該實現社會共享。
這就需要企業在處理這方面紅利分配的時候,一方面為了是企業能留有足夠的積累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一方面要保證向財政上繳必要的利潤。其中,特別是國有企業通過壟斷優勢獲取的壟斷利潤需要更多地上繳國家財政,不能內部人控制、內部人分配。由國家通過財政支出的形式變成二次分配服務于社會保障,服務于各種關于民生發展的不時之需。只有這樣國企發展的好處才能被老百姓共享,國有企業發展才能贏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