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論及國有企業改革時,報告提出“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毫不動搖”地堅持國有制,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增強國有經濟活力,這就是說國有企業改革也不能走老路與邪路。
國企改革中的老路是什么呢?我以為就是離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回到過去僵化的國有企業體制。這種體制下的國有企業是同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照搬蘇聯模式國有企業制度和啟動工業化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隨著這種國有企業內部矛盾的發展和工業化初期的結束,這種國企制度已經從推動中國工業化的進步形式轉變為桎梏。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我們之所以將國有企業改革作為中心環節,從否定意義上講,就是改掉政企不分、國有國營,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國企體制;從肯定意義上講,就是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國企新體制,這種新體制就是使國有企業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應當說,經過放權讓利、兩步利改稅、承包制、租賃制、企業改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企體制已經脫離了“老路”。國有企業在資產總額、企業盈利率、稅收貢獻和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都大為提升了,活力大為增強,國有企業在經營中絲毫也不亞于私有企業,也不亞于跨國公司,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國企改革目標初步實現了。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對國有企業內在矛盾缺乏準確的認識,將國有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矛盾作為改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忽視了所有者與代理者這一真正的主要矛盾,結果國有企業的主要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在改革中被代理者一度引向了私有化的邪路。
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全民,國家是全民的代表,這層關系是代理關系;而代表國家的是政府,具體行使政府職能的各個部門,這是第二層代理;代表政府職能部門的是各級官員,這又成為第三層次代理。代表全民的國家,代表國家的政府,代表政府的職能部門,代表職能部門的各級官員,形成一個復雜的依靠公共權力維持的代理者集團。在全民所有的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由于插進了這個代理者集團,全民企業的發展就出現了兩種可能的方向:一是代理集團能夠代表全民所有者的利益,那么,國有企業在本質上就是合乎憲法要求的真正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二是代理集團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喪失了對全民利益的實際代表能力,全民所有制企業就會演變成官有企業。
由于人民民主制度不夠健全,代理者集團不能受到人民的有效監督,出現了一批國有企業代理者不是利用改革來增強自己對全民的代表能力,而是減弱甚至喪失自己的代表能力,這就出現了私有化改革的趨勢,這是一條邪路。這種私有化又不是全民平分國有資產(在代理關系中也不可能出現這種平分),而是部分代理者利用合法代表的身份干著背離代表身份的勾當,結果國有財產私有化到腐敗官員的腰包里,這就是中國國企私有化本質上是官有化的根源。
當然,并非所有國企改革都走上這條邪路,在代理者集團不能受到人民的監督的條件下,仍然能夠代表全民利益的代理者。靠的就是共產黨的長期教育和自覺。那些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能夠按照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實履行職責的干部就不會官僚化,始終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們所經營管理的企業就具有社會主義全民所有的性質。比利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曼德爾在冷戰結束后就蘇聯社會過渡性質的判斷對我們思考國企出路極具啟發意義。曼德爾在《權力與貨幣》中認為,蘇聯社會不像資本主義或封建主義社會那樣有著獨特運動規律的社會,而是一種過渡性社會。它的不穩定性表現在可以突進到社會主義,也可能退回到官僚資本主義,關鍵看人民民主能否增長起來。國有企業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取得,不能單純仰賴代理者的自覺,而要靠人民民主制度的健全。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整個過程,始終伴隨著官僚化、私有化和外資化的夢魘。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全民所有者不能有效行使所有者的權力。勞動階級在中國革命勝利后,其中的一部分官僚化,工人和工人官僚形成新的社會分工,工人階級受到從自己隊伍當中分化出來的人的管理和統治。由于國有企業改革沒有抓住這個主要矛盾,相反,將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矛盾作為改革的主要對象,為代理者洞開了官僚資本化的大門,但在形式上給人以私有化的外觀。
放權讓利階段,所下放的獎金分配權、留利分配權、人事權、定價權、產品自銷權等十幾項權力,都為代理者所掌握,一開始就為少數人控制國有資產做了鋪墊。國有企業實行承包制和租賃制時,能夠參與承包和租賃的人,都是代理者。很多經營者利用手里的權力,掏空國企,由此積累起第一桶金。即便企業虧損,職工工資發不出去,并不妨礙承包者公款出國旅游。在抓大放小和企業改制中,真正的所有者即企業職工,成了改革的對象,國有資產被大量賤賣,但又不是賤賣給職工,而是為曾經的代理集團所“購買”。所有者不能參與對國企的改革,而由代理者來改革所有者,這是經濟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由此可見,工人階級在國有企業中沒有形成自己本階級的利益,這與資產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不惜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以犧牲無數人的生命為代價。中國國有企業沒有成為工人階級根本利益基礎,因此在歷次國企改革中沒有維護本階級利益的動力,充其量是為個體利益出現過抗爭。另外,國有企業也沒有成為代理集團的利益基礎,因而在改革中,代理者集團極力要毀滅國企。所以,國企真正成為一種過渡性企業制度,可能官僚化,也可能社會主義化。
十八大報告將“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作為政治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走出一條既不同于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老路,又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也不同于所謂民主社會主義的邪路,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就是要開辟一條中國特色國企新路。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國企改革中,就是堅持國企的全民性質,形成全民對國企代理者和經營者的有效控制體制,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全體勞動者階級的經濟利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