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醒我們:國企在今后五年會面臨一個市場和政府更為有效結合的經濟體制。和以往不同的是,報告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回應了外界對中國是否堅持市場化改革的疑慮,表明我們決不走老路。國企特別是資源性國企要順應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調整,便有個怎么邁開新路的問題。
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調整是在金融危機后的經濟背景做出的。當國際金融危機黑云壓城時,中國經濟在“看得見的手”的有力托舉下,率先回升,且逆勢攀升,四年間人均GDP翻了一番。當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有些人過分夸大宏觀調控的作用,有意無意淡化市場化取向,忽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所謂“中國模式”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引起很多人質疑的。因此,放寬宏觀經濟目標的波動區間,更多地借助市場機制來提高經濟體的自我調節和自主發展能力,以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便成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抉擇。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幾個大的問題要弄明白。⒈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是市場機制能解決的政府就不要干預。經濟活動應該更多地由市場來進行,而公共物品、社會管理及外部性市場失靈的領域應該由政府來管。具體來說,則由公益性國企來承擔。⒉在資源配置方面,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只起輔助性作用。政府應該偏重于宏觀管理、市場規則的制定、市場秩序的規范、社會誠信的建立,市場則在制度下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國企要與民企一樣參與市場競爭。⒊政府該退出的領域應該堅決退出,該讓出的領域也要堅決讓出,不要與民爭利,要建立服務型政府,把無限政府轉變成有限政府。同樣地,國企要向關鍵行業與核心領域集中,有些領域應該堅決退出??傊?,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首先包括處理好國企與市場的關系的內容。未來的一種格局,政府的行為應該是傾向于中性的,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什么是好?便是并不影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這個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的行為也嚴格地遵循市場規則。
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變化實質是正確對待各種所有制的關系。就是十七大報告中講的“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這個基礎上,在維護市場競爭的前提下加強監管,探尋加強監管的新形勢、新手段、新機制。
這種變化,對資源性國企、競爭性國企和公益性國企會帶來不同命運。市場競爭性國企的轉型自然會很順暢適應這種調整。有些資源性國企則要艱難地轉型。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和要素結構的轉變,原有的“資源紅利”優勢開始減弱,使得原本依靠“資源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外延式、粗放型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了。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是要實現增長動力的轉換。這將迫使部分國有企業加快整合創新資源,最終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上去。
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但是既然十八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來,一些政策措施便會接連出臺。希望更多的國有企業理解十八大報告關于改革的核心這句話的含義,誰早理解十八大報告精神,誰就在改革中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