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而此前兩會上提出的是,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從“全民”到“合理”的微妙變化,體現了政府對公共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科學考量。
我國實行的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公共資源中較大的資源載體指的是經營性國有資產,包括石油石化、電力、通信等重要領域,以及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關乎民生的國有企業。
國資不論從地位上還是規模上,都對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分享機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國資如何成為合理分享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突破點?
首先,國資的稅收上繳,可以直接進行全社會的合理分享。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上繳稅金約占全社會工商企業的40%。“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國資的稅收增量,可以更多地考慮通過進入財政體系的轉移支付,將其中的一大部分投入到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社會公益性領域,投向民生領域,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其次,進一步將國有資產的國有股劃轉至社保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國有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已劃歸社保基金國有股權2119億元,占全部社保基金財政性收入的43.1%。未來,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措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國資已然成為最為重要的資金渠道。
通過劃轉國有股來充實社保基金,能夠讓國資更好地與民共享,國資的地位性質和營利能力有利于社保基金獲得相對比較穩定的資源,并實現保值增值,更好地回饋民眾,同時也有利于繼續推動國資改革,明晰產權并實現多元化,實現科學管理,產生更大的效益。
最后,積極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其核心是國有企業向國家上繳投資利潤,目前國有資本的收益上繳比例平均為10%。
隨著國有資產的不斷增值,作為公共資源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也逐年提高。此次十八大報告中所強調的“合理共享”,體現出國家對國有資產的未來長足發展,考慮到國有企業歷史積淀的社會負擔,需要一定成本解決。當然,從參與國際化分工的角度來講,也考慮到國有企業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這樣才有實力與跨國公司競爭。
當然,為了保證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合理共享,國有資本收益的支出,應當著重考慮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產業,推進技術創新,以國資的轉型發展來引導社會的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積極帶動非公經濟的協同發展,共同參與市場競爭,實現資源的合理共享,創造更大的資產價值,反哺于民眾。
而更具現實意義的是,通過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收益共享的示范作用,來帶動金融國有資產、文化國有資產以及資源性國有資產等各類國有資產的收益全社會共享,這是實現合理共享發展成果的價值所在。蛋糕做大了,可以共享的平臺自然也就多了。
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或將縮小我國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而當前最大的突破點應在于國資作為公共資源,實現全社會科學、公平、合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