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新發現了一處國內最大規模的世界級鈾礦?!眹临Y源部的這一聲明令不少人振奮不已。這一發現不僅打破了我國此前沒有國際級大鈾礦的尷尬局面,將“貧鈾國”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而且凸顯了我國地質勘探行業的實力和戰斗力。
在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中,我國發現了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據悉,鈾儲量達到6萬噸,可以供應6個100萬千瓦的核電站同時使用60年。
這一特大型鈾礦是如何發現的,地質勘探過程中有哪些故事?《國企》記者走進特大鈾礦地質勘探參與者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為您揭秘。
“煤鈾兼探”一礦變雙礦
“按照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找礦新思路,我們在找煤過程中積極參與找礦,尤其注意放射性異常的鉆 孔?!敝忻旱刭|工程總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組織的鈾礦勘查會戰的起因。
為了徹底清查鈾礦的本來面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根據找煤揭露 放射性異常的情況,進行了找鈾預查和普查兩個階段的設計,并組織了分別隸屬于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和地勘局的4支勘查隊伍、28臺鉆機、500余名勘查技術和施工人員,頂嚴寒、冒酷暑,精心組織、科學施工,苦戰300天,一舉實現大營鈾礦勘查的快速重大突破。
“借助于‘煤鈾兼探’,一礦變雙礦?!敝忻旱刭|工程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北京地質調查分公司經理、高級工程師宋宗維向記者解釋,“煤鈾兼探”是指根據區域礦產分布規律,進行勘查技術優化組合,在開展煤炭勘查的同時,利用煤炭鉆孔同步進行放射性測井和編錄,探索砂巖型鈾礦存在的可能性。就是說,一個鉆孔要解決兩個問題。當然,不是搞任何地質調查都要煤鈾兼探。因為鈾礦成礦條件復雜,找礦難度大,煤鈾兼探的前提是該地區理論上既有煤又有鈾。
為具體落實“煤鈾兼探”,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工程技術人員運用地質測量、水文地質調查。二維地震、鉆探、數字測井、采樣測試相結合的綜合勘查方法,協同核工業二。八大隊對區域內的煤層氣和鈾進行同步評價。鈾礦勘查會戰期間,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始終認真堅持按這一工作思路進行工程布置,利用煤炭勘查的全部鉆孔統一同步進行放射性鈾測井,對含礦巖層直羅組和延安組上段巖芯進行放射性編錄、取樣,進一步研究目的層砂體的展布及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征,準確定位層間氧化帶前鋒線的空間位置,圈出找礦靶區,為進一步開展鈾礦勘查提供依據。此后,這一思路在實踐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砂巖型鈾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新發現一處巨型鈾礦帶,由上下兩層構成,并有富礦地段出現,具有超大型鈾礦的潛力。經此一役,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積累了“煤鈾兼探”綜合勘查的寶貴經驗。
通過“煤鈾兼探”,不僅節省了大量鈾礦前期找礦投資的時間,縮短了4至5年的鈾礦勘查周期,而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已有的資源如煤炭鉆孔,減少了核放射污染。預計鈾礦資源開發利用后可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然,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全。
艱苦環境下的勘查會戰
騰格爾一首粗獷、高亢的歌曲《天堂》令人對內蒙古草原充滿無限向往,現實中地質工作者所面對的工作環境卻是無盡的風沙,肆虐的寒風,繁重的勞動……
“對于鈾礦勘查會戰,我們是實施者、見證者和參與者。在艱苦的環境中,我們的科技人員做了很多探索,更積極配合核工業208隊、內蒙古地勘局等兄弟單位開展工作。事實上,也是大會戰促進了大發現。”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特種技術勘探中心)所能勝任的工作不僅局限于煤炭勘探,而且拓展至金屬礦勘探及承擔全國性地質調查項目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負責的項目位于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的交界地帶,南北長約50千米,東西寬約72千米,總面積1430平方千米(相當于兩個北京五環內的面積)。項目所在地,除了夏秋兩季外,幾乎都在刮風,加上植被稀少,又緊鄰沙漠地帶,沙塵暴幾乎讓人難以呼吸。填圖的時候,施工的車輛比較破舊,密封不嚴,每天都要開車在顛簸的山路上走上100多千米,車帶起的塵土都被卷進車廂里。每天晚上回到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都要好好整理一番,鼻子、耳朵里包括衣服和鞋子里面全是沙子。此外,水在這里是最缺的東西,而且三天兩頭停水,有時候一連好幾天不來水,桶里存的水都用光了,吃飯的水都沒有了,就只能開著車去幾公里外的水塔打水。
內蒙古的冬季更是殘酷。夜里寒風凜冽,白天北風呼嘯,黃沙漫天,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連續多日最高氣溫均低于零下10℃。散布在平原上的幾十臺鉆機是寒風肆虐的理想對象。寒風吹進了帳篷,吹進了正在緊張施工的塔衣。鉆工們在起鉆時仿佛失去了地球的吸引力,僵硬、機械地重復著原本十分熟練的動作。濺起的泥漿噴灑在身上,瞬間就凍成了冰凌,好像穿上了秦朝兵馬俑的鎧甲。工程技術人員為保證鉆機能夠取好煤層,堅持吃住鉆機,監督采取煤芯的工作。雖然寒風刺骨,凍得手指都不聽使喚,仍堅持每天去現場進行地質編錄……
“為了趕工期,工程技術人員冒著嚴寒工作,打鉆用的泥漿泵都凍壞了兩臺?!彼巫诰S回憶說。
氣候只是艱苦環境的一小部分,復雜的地質條件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當地礫巖層的厚度有二三百米,施工難度大,且容易坍塌。更為緊要的是,在預查時,資源覆蓋面積是一兩千平方千米,到最后要確定有工業品位和實際價值的最后幾平方千米,難度極大。鉆孔的施工間距逐漸密集。這樣一來,工作量又加大了許多。
時間緊、任務重則是第三個方面。為加快實現資源勘探、探明儲量、縮短勘探周期、防止會戰時間過長,打鉆的壓力很大,保證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的壓力更是異乎尋常。此外,作為鉆探的技術協調與指導單位,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派技術人員到兄弟單位做技術指導,確保安全施工。
“規定時間內,90%以上的優質鉆孔率,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可謂完美地完成了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安排的任務。”宋宗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