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公務員招考一直“高燒不退”。最近一則新聞為時下這股迅猛的“國考熱”又添上一把“火”:山西人孫遠畢業于某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幾年年薪已達15萬元。這在太原算是不錯的收入了。但是,年輕有為的他居然放下工作參加了今年山西省公務員考試。問及原因,孫遠說:“畢業的時候看不起那幫考公務員的同學,但是幾年來在社會的打拼讓我明白,穩定而且長期有保障的生活才是我需要的。”
孫遠說這番話的背景,恰值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截止,據說報名者接近150萬人。更有網站調查結果顯示,包括應屆畢業生和社會考試人員在內,有七成人擇業時優先選擇“黨政機關公務員”。
從上世紀80、90年代熙熙攘攘的“下海潮”,到近幾年來趨之若鶩的“國考熱”,時代的變遷與擇業的反差令人嗟嘆不已。“國考”大熱究竟是利還是弊?為什么短短十幾年時間,人們的擇業觀有了如此大的改變?
百萬大軍為何同擠國考?
“國考熱”的出現,應當說對社會有一種正向激勵效應。上世紀90年代以前,政府人事部門補充干部的方式,大多是推薦、遞條子、介紹、轉入等形式。這些方法既不能達到任人唯賢的目的,程序上也不公開透明,可謂弊病多多。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堪稱是整個公務員錄用體系的一次改革。選人用人不再是一張批條就能操縱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打破“身份壁壘”通過考試進入仕途,這充分激發了人才選拔的正向激勵效應,無疑對社會發展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然而,在承認這種正向激勵作用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國考”的熱度實在太高了!據報道,世界各國大學生愿意報考公務員的比例,美國為3%,法國是5.3%,新加坡只有2%,日本公務員排在就業榜單第53位,英國公務員進入20大厭惡職業榜。然而在中國,愿意做公務員的大學生高達68%。
同樣的職業,為什么中國公務員吸引這么多人報考?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對此進行了犀利的點評:人人爭當公仆,說明它可能不是仆人。這句話道出了“國考熱”的真相。有媒體調查稱,國考之熱,居首位的原因是職業穩定、有保障,福利待遇好,第二位是權力效用大,灰色收入多,能幫助解決親友的各種麻煩,再次是社會地位高,而最后才是“為人民服務”。可見,公務員報考者日漸增多,多為逐利而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每年那些工商、稅務、海關等坐擁“錢權資源”的職位,總是出現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壯觀場面,一些“冷衙門”則少人問津。
百萬大軍同“擠”國考,在這樣的舉國狂歡下,青年才俊們的成長軌跡,仿佛清晰可現。首先,百余萬人競爭公務員這座“獨木橋”,需要一年乃至多年的精心準備,大好時光留給應試備考,最終僅有少數人如愿,這顯然是對教育體系、人才資源和生命價值的浪費。其次,擠進公務員隊伍后,這些佼佼者們慢慢分化開來。一類是最初抱有改革社會弊端理想的人。他們中一些人在官場文化中浸淫多時后,想法發生了改變。另有些人初衷不改,利為民所謀,成為造福一方的一介好官。這樣的人加入公務員隊伍,也許能使“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之類的言論,以及錢多多、房多多、情婦多多的“房叔”“表叔”們少一些。第二類人則繼承了世俗的官僚文化——他們經過長年苦讀和一路拼殺,很自然地把職位當作某種補償,期許一定的特權和報酬。因此,為官者一批批地“前腐后繼”就不足為怪了。受賄千萬的清華畢業生、“80后”副局長肖明輝,就是這種政治投機心態下催生出來的貪腐產品。第三類人則是所謂的不擅從政者。他們當初為了追求穩定的“金飯碗”,放棄了自己擅長的職業。而由于體制的束縛,很多人難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埋頭苦干之余往往心態失衡。這就造成了“圍城”現象:外面的人為了進得城來不惜搶破頭,里面的人在這個看似風光的行當里,卻又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國考熱”呼喚分配機制改革
面對持續升溫的“國考熱”,我們不能一味苛責擇業者們一窩蜂似的選擇。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往往是社會現象的多重映射。與其說他們沒有理想耽于安逸,不想創業一心求穩,不如說這是青年一代面對現實的無奈與妥協。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曾掀起一波“下海潮”。大學生們把創業作為自己的夢想。許多體制內的人也棄官從商。風起云涌的“下海潮”,大大推動了民營經濟的蓬勃興起。然而近年來,中國實行大政府體制,政府行政權力成為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公務員這一群體,承載著政府權力過大而帶來的權力尋租的無限可能,這成為人們競相報考公務員的體制基礎。
但是,企業的價值在于創造財富,政府機關的作用則是管理并分配財富。“國考熱”的出現,意味著知識精英們爭相涌向官場,不去生產和創造,而是寄望于分配和分享,無疑折射出當今社會創富能力的衰退。
有人從中西方年輕人的擇業對比可分析了這種現象:“西方國家的人才紛紛涌向企業,創造社會財富,中國的年輕人卻爭相涌向政府,擠進體制,覬覦社會財富。于是,西方國家把企業做大了,國民富裕了;中國把政府做大了,當官的都富裕了。”
“國考熱”的出現,說明分蛋糕的人在增多,愿意把這塊蛋糕做大的人卻在銳減。原因在于分配機制出問題了。這是在告誡政府必須對公務員制度進行改革了。事實上,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甚至貧富差距懸殊的現象由來已久,關于政府轉型的呼聲多年來也始終居高不下。社會其他階層紛紛要求政府主動約束權力,使權力不能具有太多附加值。畢竟,整個社會財富和機會日益向公務員階層傾斜,將會導致越來越龐大的官僚人群,與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現代民主社會背道而馳。然而,政府一旦轉型,其權力與利益必將隨之降低。這顯然會遭到一批既得利益者們的頑強阻抗,導致民眾期盼的各項改革至今難以付諸實踐。
十八大報告中再度提出創新,但是創新不能只停留在紅頭文件的字面上,流于口號和形式,而應當涉及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如果一個社會的制度和文化不是鼓勵大家去創業而是相反,那將很難產生我們自己的喬布斯、比爾·蓋茨。”只有國考不再熱,創業潮涌動,更多的人才轉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創新型社會才能指日可待。這,才是中國實現國富民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