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云”,未來運營商將會很艱難
唐僧取經,茫茫征程十萬八千里,齊天大圣孫悟空只需一個筋頭云就能搞定。云的威力可見一斑。不過,筋頭云畢竟存在于神話中。現實中的云計算,可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能實現海量存儲、遠程控制等眾多應用優勢的重要技術成果。
如同頭頂有一朵朵云,云計算是一種基于大量網絡資源的計算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和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硬件、平臺、軟件及服務等資源。在這里,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并且“云”中的資源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正如“像水電一樣方便地取用IT資源”。比如,打開電視直接在網絡上看電影、讀新聞、玩游戲,已經不是新鮮事,只要一臺云電視機和一根網線而已。而云電視,只不過是云計算領域的一個最普通應用。
而“云”的提供者——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云計算領域的重要主導者。其云計算戰略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中國云計算的水平和地位。
主導力量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云計算可以充分利用以往投資的計算存儲資源和應用資源,降低能源消耗和IT運營維護成本,提高系統的效率和性能;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云計算可以幫助企業用較低的投入滿足高擴展性、高可用性、組織業務快速變更和創新升級的需求。云計算在全球受到追捧,發達國家政府把云計算看做是升級信息產業、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契機,紛紛大力建立國家級的云計算項目;中國政府和企業也視云計算為戰略機會,希望利用后發優勢輕裝快跑。
“中國IT系統很不完善,很多企業都做服務器,投資很大,卻是用很多資源做很少應用。云計算則與之相反,集約化、高效、安全、便捷是其特征。對于云計算來說,可能短期內投資擴大,但在現有IT服務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投資會越來越少,并將催生大量基于IT應用的需求。”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陳暢告訴記者。
賽迪顧問2月16日前發布的《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面向云計算轉型戰略研究》(以下簡稱《研究》)預計,未來三年云計算應用將以政府、電信、教育、醫療、金融、石油石化和電力等行業為重點,市場規模也將從2010年的167.3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74.1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91.5%。
網絡支撐保障能力是制約云計算技術和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云計算服務規模發展的核心基礎。云計算服務只有與有線/無線網絡無縫對接、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為用戶帶來高效、便利、安全的服務體驗。此外,數據量和帶寬增加以及移動互聯的發展,要求電信運營商走向云計算,逐步成為中國云計算戰略的主要力量,否則其運營效率和模式都不具長期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運營商擁有建立大型數據中心的能力和基礎,也成為推動相關云服務當仁不讓的主導者。
顯然,在云計算這場革命性的IT浪潮中,三大電信運營商憑借其全面的數據中心節點、獨有的無線/有線網絡接入能力以及在用戶和渠道方面深厚的積累,將成為中國云計算戰略的主要力量。
強大優勢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面向云計算轉型戰略研究》報告主要撰寫人、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陳暢告訴記者:“在中國,一些IT企業有意愿做云計算的主導力量,但能力欠缺。運營商則是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成為云計算的主導力量。云計算不是一個企業所能搞定的,需要產業聚合力,電信運營商就是云計算的領軍者。”
陳暢向記者表示,強大的IT資源提供了云計算的發動機,優良的網絡接入能力提供云計算的高速通道。這為三大電信運營商面向云計算的戰略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保障。此外,引入云計算將助力電信運營商完善自身運營支撐系統建設、滿足多業務承載需求,為目標客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解決方案。目前,電信運營商已由“固網+無線”全業務進入“云、管、端”全產業鏈發展階段。
《研究》顯示:電信運營商擁有的龐大IT基礎設施及其控制權優勢有效解決了未來布局云計算服務中面臨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問題,為電信運營商向云計算戰略轉型提供了強大的IT資源庫,使得電信運營商在做云存儲、主機托管時具有天然優勢。
依托云計算,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將借勢發力,成為云計算產業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從提供的各類付費性云服務產品中得到大量收入,實現電信企業利潤增長,同時通過對國內不同行業用戶需求分析與云產品服務研發、實施,打造自主品牌的云服務體系。具體來說,三大運營商可通過云計算戰略,對內進行業務系統IT資源整合,提升內部IT資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業務的提供成本;對外構建新興商業模式的基礎資源平臺,提供公用IT服務,提升傳統電信經濟的效率,加速電信運營商平臺化趨勢與產業鏈的整合趨勢,并在應用層面推動云計算的落地。
其他業內專家表示,三大電信運營商應該在云計算領域發揮影響力和控制力,以自身實力推動云計算這一改變時代的科技創新在中國的應用與發展。
目前發展
經過多年的運營發展,電信運營商為滿足其自身大量語音、數據業務的發展需求,構建了龐大的服務器、存儲設備和網絡硬件設備等IT基礎設施,擁有大量數據的處理能力。IDC行業誕生以來,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數據中心服務就占據了國內IDC市場的主導地位。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三大電信運營商逐步加大寬帶網絡建設的力度,中國寬帶用戶穩定增長,寬帶速率不斷提高,寬帶接入普及率超過10%,且仍呈快速增長態勢。互聯網寬帶接口數持續高速增長,顯示出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對提高接入能力的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2009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分別啟動了云計算戰略。
2009年9月1日,中國移動在內部低調發布了云計算平臺-“大云”0.5版本。緊接著11月又發布了“大云”1.5版本。
2009年,中國電信成立“翼云計劃”項目組。2011年8月,中國電信正式對外發布“天翼云”計算戰略、品牌及解決方案,并計劃于2012年正式推出云主機、云存儲等系列天翼云計算產品。
中國聯通則于2009年提出云計算服務戰略,推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開放系統。其目標就是以分布式存儲、計算資源等為基礎,通過云網絡整合統一資源,形成按需彈性擴展的能力。
2010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確定率先在京滬深等五地開展云計算試點示范之后,電信運營商的公有云應用案例逐漸增多;私有云也不再是停留在服務器虛擬化的階段,桌面云、大型云IDC開始規模部署;諸如金融云、電子商務云、智能交通云等各種行業云也更多地落地應用。
調整策略
“目前,電信運營商受到業務轉型及收入增長的壓力較大,傳統語音業務面臨發展瓶頸。以手機用戶為例,手機用戶數量大規模增加的空間非常有限。如果沒有云,未來運營商將會很艱難。”陳暢告訴記者。
進入云計算時代,電信運營商的角色已經開始由單一的網絡和語音業務運營商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變,并成為以IT基礎設施以及通信網絡為基礎,向用戶提供綜合信息服務的平臺。
“電信運營商向云計算快速發展的背后,有三個顯著的不適應性。”陳暢向記者表示,一是現有“以網絡能力為重心”的投資模式與“以綜合信息平臺為核心”的發展方向不相適應。二是現有“電信運營支撐系統架構”與面向云計算的“IT支撐系統架構”不相適應。三是現有“通信業務服務”的商業模式與“綜合信息服務”的管理模式不相適應。
陳暢為此給出了調整策略。首先,電信運營商在發展綜合信息平臺的同時,要做到與網絡能力建設投資不相沖突,最好出現互相促進的效果。其次,面對云服務所需的“IT支撐系統架構”,電信運營商最好統一部署,通過整合、管理和調配分布在網絡上的各種計算資源向用戶提供服務。第三,電信運營商為適應新的業務發展方向、商業模式必須做出正確有效的調整。電信運營商不僅要提供通信業務服務,也要向用戶提供信息設施、信息生產、信息應用的服務。
《研究》顯示,電信運營商目前提供的云計算業務主要基于IT企業的分布式計算和虛擬化技術實現,自身價值主要體現在傳輸管道和管理服務,在整個云計算市場中占據的價值含金量較低。從商業價值來看,傳統話音業務和信息流量業務愈發向著價值鏈低層次過渡,互聯網信息增值業務則迎來爆發式增長。陳暢對此表示:這就需要電信運營商深入研究ICT產業鏈的產業生態,通過新業務引入開拓新的盈利模式,并尋求控制業務價值鏈,增強在產業中的主導地位。
差異化競爭
同樣是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三家企業開展云計算時有何特點?
陳暢向記者表示,中國移動的優勢在于移動體驗及公眾用戶掌握,其私有云領先。中國移動“大云”優勢在于平臺云,平臺統一管理,數據共享。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IDC數量、固網接入和帶寬能力上具有顯著優勢。不過與聯通相比,電信在行業客戶數量和質量上更具優勢。中國電信“天翼云”的優勢在于資源云,集中體現在基礎設施、網絡資源方面。中國聯通“沃云”需要一定時間的開發和整合,未來將涵蓋資源云層面的虛擬數據中心建設,以及BI系統為基礎的云架構,對OSS的云計算改造等。
對此,陳暢認為,三者可能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移動定位在移動云服務;中國電信定位在商務領航,做中小企業軟件即服務(SaaS);中國聯通做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行業應用、集團應用,面向3G高端客戶。“三大運營商之間競爭要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差異化競爭,不要同質化,否則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在云計算領域競爭,對于大象級的電信運營商來說,體制機制的扭轉速度將是獲勝的法寶。”陳暢向記者表示,可以采取收購、股權投資、剝離優質資產成立新公司等方式開展云計算業務。當然,成立的新公司責權利要對等,對其考核的關鍵指標要變,還要通過模式架構上的改變,從運營商轉變為IT企業。中國電信已經在上海開展了創新孵化器,發現、培育小微企業,目的就是籠住這些資源。對運營商來說,資源的聚合能力相當關鍵,誰培育業務伙伴、營造生態系統的能力強,誰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重要優勢。
以“金融云”為例,被譽為云計算與金融業融合里程碑的“金融云”是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專門為金融行業度身定制的數據中心“云服務”。它打破了傳統金融企業數據中心各自建設、各自運營的模式,中小型金融企業將按照“按需使用、即付即得”的交付模式獲得云計算服務,從而節省大量的建設與運營管理成本。在“金融云”的幫助下,臺灣銀行已成功搶灘大陸,成為第一家在大陸開設分行的臺資銀行。實現雙方共贏的“金融云”,已經吸引了其他銀行的關注。
從長遠來看,不管三大電信運營商云計算發展路徑如何,即不論是從下至上由云資源服務提供商發展為云平臺服務提供商再到云應用服務提供商,還是從上至下由云應用服務提供商發展為云平臺服務提供商再到云資源服務提供商,三大運營商最終目標應該都是致力于成為云計算全服務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