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任由游客的失望日復一日地累積下來,最終傷害的正是景區本身
上世紀90年代初,趁著電影《少林寺》刮起的功夫旋風,我曾利用暑假去參觀“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當時的少林寺,雖然不再有電影中“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意境,但佛門圣地的古風猶存。
兩年前,我因事途經洛陽,幾位同行的香港友人約我再次探訪河南嵩山。在他們眼中,有“世界功夫之都、中華文化圣山”之稱的嵩山景區,顯然是尋訪中華文明發源的一個好去處。
一眾人滿心期望而去,結果卻大失所望——當你懷著虔誠的心情,一路風塵仆仆地行來,期望能細細品味這國家級文化遺產的歷史遺蹤、久遠建筑、藝術民俗、宗教活動時,卻在這里遭遇一系列諸如假冒“僧人”擺攤算卦、小商販圍追兜售的場景,要時時警惕著景區內無孔不入的商業陷阱,一不留神就會中招,種種亂象,令人煩燥頓生。友人說,如今的少林寺,失去了原來的莊嚴肅穆,商業銅臭味太濃了,游人根本無法收獲到應有的文化體驗。若任由游客的失望日復一日地累積下來,最終傷害的正是景區本身。
果不其然,龍年春節前,國家旅游局對全國20個5A級景區組織暗訪,由河南登封市政府與香港中旅集團聯合開發的河南嵩山少林景區因管理混亂,面臨“摘牌”危機。
國家5A級景區是我國當前景區的最高標準,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復制、不可再造”的特殊地位。對當地知名度提升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以少林景區為例,被要求整改的消息傳出后,2012年春節的游客接待人次應聲而落,比2011年同期下降了41.8%。難怪登封市承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大力整頓了。
景區之“亂”誰之過
據了解,嵩山景區管理涉及寺院、港中旅、景區管委會、地方主管部門等多個單位。那么,嵩山景區之“亂”,究竟是誰的責任?
按少林僧人的說法,少林寺和少林景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少林寺和少林景區的關系如同蛋黃與蛋清。少林寺只能管到蛋黃部分,而整個蛋清部分被多個權力部門利益瓜分,并籠統地歸于“少林景區”管理。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說,少林景區的問題大多是政府或官員介入所致,希望還少林寺一個清靜的信仰環境——少林寺方面盡管強調了少林寺內外的區別,但一堵圍墻擋不住外面的喧囂與浮燥。同一個雞蛋中的蛋清與蛋黃,顯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對控股少林景區的管理方港中旅登封公司,不少人指其“只顧著賺錢,舍不得投入,管理不夠人性化”。港中旅方面則稱,“兩年來,公司已經由原來各自為政的行政式管理,轉型為規范的企業化管理,嵩山景區在游客人數和營業收入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但這句回應其實很令人生疑。港中旅所指的歷史最好水平,僅僅反映在游客人數和營業收入兩方面。然而文化旅游不是一種產品。所謂文化旅游,關鍵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產業,是附麗于文化之上的。如果僅僅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了其文化內涵,經營不可能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畢竟,景區內那些自然文化遺產,才是吸引人們到此一游的根本原因。景區的管理者們,或許只看重一些短期經濟利益,卻忽視了由此給景點人文環境帶來的隱性傷害。
當然,由于景區屬多頭管理,關系復雜,除了港中旅在管理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外,還有些是歷史遺留問題,有些是港中旅無權管理的問題。有知情人稱:“以前景區管理方既是行政部門,又是企業經營部門,相當于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給個別人獲取灰色收入提供了空間。現在港中旅管理一嚴格,自然要觸動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嵩山景區除了少林寺、當地政府、港中旅登封公司、景區內及周邊被拆遷居民外,景區內的各類投資開發主體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體。景區之“亂”,首先在責任主體之亂。
少林景區的管理混亂,還不僅是管理者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問題,更是政府主管部門對少林寺錯誤的定位以及旅游開發的態度問題。這其中,政府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河南人有句說來頗為自豪的諺語:黃河底下的黃土有多厚,河南的文化就有多厚。河南是全國首個在全省范圍內做系統的文化產業布局的省份。早在2005年7月,河南就已決定要變“文化大省為文化強省”。文化強省與工業化齊肩成為河南實現“中原崛起”的新主張。文化崛起是正確的方向,但政府面對的問題是政策該指向何處?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文化旅游產業的靈魂是文化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產業。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動機都是到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環境去尋找一種新的體驗,以豐富自己的閱歷。文化旅游更是突出了文化特色,重點在文化價值傳承上,商業消費只是實現這種文化價值傳播的重要途徑。但遍觀中國,各地到處都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在這里,文化成為撬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成為任何經濟活動都可以披掛的光鮮外衣。
少林寺的文化是1500年來世世代代僧人創造的,巨大的文化影響力以及品牌價值正是基于此。少林寺的商業化的確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但政府和管理方掠取并濫用了少林寺的品牌價值。他們對于轄區內自然或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不是著眼于保護這些文化資源,而是急功近利地“榨干”商業價值。當文化景點被權力與資本過度開發利用,只知道按照商業規則來追逐利潤最大化。這樣的文化旅游,顯然失去了其靈魂。
文化景點在過度逐利中喪失文化靈魂,絕不僅僅是少林寺一家。江蘇周莊,桂林漓江,湖北神農架……這些都因過度商業化而很難吸引回頭客。越來越多的人對打著文化招牌的旅游勝地失去信心,原因即在此。
實際上,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屬于國家和民眾,不屬于某個開發商或政府機構。對它們的利用、開發,不能為所欲為。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對那些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景觀,更要在保護中開發。
現在,距離少林寺景區整改的最后日期日漸臨近,從當地政府的表態和行動看,完成整改、保住5A級的牌子,當屬預期之中。但摘牌危機是一個長期積累后的爆發。如何從根本上消除危機背后的利益糾葛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