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p>
這是2012年2月15日發布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與2011年舉行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規定》完全相同的表述。
毫無疑問,央企被寄予厚望。賽迪顧問高級副總裁文芳告訴本刊記者:“作為文化產業中的領軍者,國有文化企業應該主導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平臺整合或者企業整合,壯大國有文化企業的實力?!?/p>
國資委也針對國家文化產業戰略對央企提出了要求,主業與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業務相關的中央企業要根據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使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要求在企業滾動規劃中體現和落實。
實際上,國有文化企業已經顯示出了其在文化產業的影響力。
去年11月,華僑城入選文化部首批十家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并確定了全新定位——“以文化為核心、旅游為主導,中國領先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型開發與運營商”。
港中旅因原創劇目《功夫傳奇》在國外大受歡迎,被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范。港中旅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宮曉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年前我們的文化演出已經走出國門。以在美國擁有自己的劇院為標志,港中旅闖出了一條從非定點商業演出到在自己的劇場演出的新路子。這既為國外觀眾持續、長期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也著實推動了港中旅的海外發展之路?!?/p>
可以說,不論產業規模還是產業鏈的成熟程度,華僑城、港中旅等都已走在國內文化產業的前列。但從國際影響力的角度來看,與國際文化產業巨頭對標,差距仍很明顯。天強管理顧問總經理祝波善告訴本刊記者:“更多的國有文化企業習慣吃財政飯,面向市場、面向觀眾、走產業化運作的能力不足。一些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后,換湯不換藥,缺乏市場化運作的思維導致難出精品,效益也沒有得到改善,反而繼續走以前熟悉的找政府的老路子。”
業內人士表示,高級人才缺乏、模仿多于創意、知名品牌較少、核心競爭力不強、國際影響有限、衍生品業務薄弱、處于產業鏈低端等都是一些國有文化企業在改革過程中面對并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