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中國電科最大的優勢,這里聚集著中國電子信息行業最高水平的一批科技精英。中國電科旗下的46個研究所幾乎就是中國電子信息科研的全部核心力量,他們承接著國家信息安全戰略以及大家熟知的物聯網架構體系頂層設計等電子信息前沿技術……
依托這些科技精英以及素有的科研資源,中國電科領導班子擁有再大的夢想也不為過。
中國電科的藍圖中,絕不僅是體量達到幾千億元的規模,也不僅是成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集團公司——這些只不過是實現方式,或是水到渠成的收獲。
管理團隊的眼界在于:能夠牢牢占據電子信息價值鏈最高端、產業鏈最高端,而非民營資本爭奪制造業的市場;承擔電子信息“國家隊”的角色,發揮信息化在國家國防安全、公共安全和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而非配合角色;投身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的未來信息化技術前沿,而非執著局限于現在的技術科研、技術創新。
狄更斯有句著名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差的時代。這句話被用得太多,所以不妨換一個說法:這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團隊,也是一個最具挑戰的團隊。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由大量強者組成的團隊,以至于難以形成一個更為強大的團隊。中國電科的每一個院所都有輝煌歷史、人才輩出,每一個科研精英都是才華橫溢、躊躇滿志……
這些相對個體之間的競爭,使得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的科研力量、科研方向以及市場呈現出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甚至內耗抵消的局面,這嚴重制約著中國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能力,甚至損害了信息化在國家信息安全和經濟轉型升級中應該發揮的引領作用。
中國電科的決策者們當然明白,打破院所之間的資源壁壘、規避內部尖端力量競爭,實現人才、資源、資產融合,中國電科這些優勢資源的爆發力會更加驚人。
出身中國電科研究院所的熊群力,歷經中國電子六年市場磨礪,已經具備了這樣一種能力——深諳院所體系癥結所在,又熟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化運行規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站在電子信息產業的高度審視現在、謀劃未來。
所以,融合,無疑是中國電科未來十年的主題——內部資源融合,軍民融合,前沿高端技術與市場融合……
如果說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軍工行業經歷過一次軍民融合、軍工企業與市場結合的嘗試與努力,那么,這一次將是更為深度的融合。
與上次軍工企業通過某一技術優勢切入市場發展民品不同,以中國電科為代表的中國軍工此次與市場接軌融合更為深入——他們依托的是國家軍工主業優勢、全面盤活軍工與民品的系統性發展……
中國電科的戰略意圖清晰——他們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著眼于物聯網架構體系的頂層設計、智慧地球時代的電子信息布控以及下一代技術微系統的前沿科研。
圍繞此,中國電科幾千億級的體量躍進計劃并不突兀——現階段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即有十萬億產值,中國電科800億元的現有規模還顯得過于微不足道——要做的、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
值得一提的是,電子信息市場勿需擔心中國電科的千億躍進計劃會擠壓他們的份額。中國電科向價值鏈、產業鏈高端轉移的方向與著眼于依托頂層設計和未來技術研究的戰略,已經注定了本次融入市場方式的不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不是爭奪市場份額,而是通過融入市場帶動產業價值甚至促進產業升級,是合作,是引領,或許這才是此輪軍民融合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