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核武器作用下降但不會消失
戰爭的變化導致核武器的作用也發生了改變。一方面,核武器仍然是殺傷力超過所有其他種類武器許多倍的“絕對武器”。另一方面,高技術戰爭和叛亂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其威信。例如,密集使用高精度武器可達到與核打擊一樣的毀傷效應,而犧牲(特別是平民傷亡)卻非常小,最主要的是不會造成災難性的生態后果。
美國認為,核武器已經過時。至于叛亂戰爭,原則上核武器在其中是不適用的,因為使用核武器將成為大屠殺的一種形式——造成平民大量傷亡(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自己的領土上)。同時,使用核武器的正面軍事效應根本不明顯,而精神效應絕對是負面的。
核遏制的作用已經變得非常值得懷疑。由于政治和心理原因,對沒有核武器的國家使用核武器是不可能的。對核國家使用核武器肯定會招致相應的反擊,這樣迎來的是兩敗俱傷。
同時應該指出,在常規戰爭中,傷害通常會為將來復仇埋下伏筆。而相互進行核打擊意味著相互完全毀滅,沒有復仇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因為核武器是將近70年以前的技術,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有可能制造或購買(指非國家行為體)。結果,對于一些不發達國家來說,它可與叛亂戰爭一起成為有效的不對稱反擊手段。
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的出發點可能是,對于美國人來說(歐洲人就更不用說了),即使對其軍隊或者領土進行一次核打擊,就能造成完全不可接受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用密集的核打擊來回擊已經不重要。
考慮到可能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失,西方軍隊將不可能介入與擁有有限核潛力國家的戰爭??傮w上可以說,目前核武器幾乎已經完全失去了軍事意義而幾乎成為純政治一心理因素。
如上所述,對于美國來說,核武器已經過時了,因為其武裝力量能夠借助于高精度武器完成同樣的任務。不僅如此,目前核武器對美國及其駐扎在海外的軍隊構成了唯一的軍事威脅。如果核武器消失,美國在世界上的軍事和政治霸權將是無可爭辯的。因此,華盛頓頻頻提出全面核裁軍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由于政治和心理考慮,不可能放棄核武器。
不過,美國在試圖使用自己的戰略核力量完成常規任務,也就是使它不再是武裝力量中無用武之地的一部分。戰略航空兵最初是用于行常規任務,從越南戰爭起,B-52轟炸機就在美國參加的所有戰爭中得到了積極運用,B-1和B-2轟炸機也得到了運用(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美國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制定了“全球快速打擊”構想,即使用攜帶常規戰斗部的這兩種導彈快速消滅突然發現的距美國本土很遠的重要孤立目標。
除了美國,五個“正式”的核大國中還有兩個——英國和法國屬于“西方”集團并且是北約成員國。作者認為,英國和法國的核武庫規模排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后位居第三和第四位,盡管沒有公開但以色列核武庫的規模應該也超過了歐洲人(至少超過英國和法國任何一個國家)。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和詳細公布了自己核力量規模的國家(這部分是因為華盛頓在削減戰略進攻武器談判過程中向莫斯科通報了這些數據)。英國國內正在就是否應該建造“前衛”級的替代艇,以及建造什么樣的、多少艘進行辯論。不排除英國將成為第一個放棄核武器的國家(盡管可能性較小)。
法國有5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可以攜帶16枚M45或M51(每枚導彈裝備6個戰斗部)潛射彈道導彈。此外,還有60~72枚裝備核戰斗部的ASMP空地導彈,正在生產44枚ASMP-A改進型導彈。
英國和法國核武庫具有的不是軍事意義,甚至也不是心理意義,而是象征意義。在歐洲聯合軍隊建設過程中,這些國家的核力量將保持這一意義,但已經是泛歐核力量。顯然,同時它們還將削減更多。
不僅如此,如果俄羅斯與美國之間就削減核武器開始新一輪談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莫斯科的要求之一是將英國和法國納入談判中來。
不過,歐洲國家常規武裝力量已經削減到較低程度(而且還在繼續削減),因此再過一段時間英國和法國的核武器可能會重新變為遏制因素。但實際上無法想象歐洲人哪怕在面臨災難性軍事失敗的威脅時會決定使用核武器。
這樣,對于西方來說,核武器目前更多的是累贅,而不是力量。但在可預見的將來,核武器的地位不會發生任何根本性變化。即使核武器帶來的問題比它能解決的問題更多,也不會放棄它。
由外向內:擊敗伊朗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
奧巴馬政府年初發布了最新的國防戰略指南,宣布美國意圖“重新平衡亞太地區”,維持“面對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時投射武力”的能力。雖然美軍已經開始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制定計劃和配置資源,但是美國也不應忘記伊朗日益凸顯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及其給波斯灣地區和平與穩定帶來的威脅。
隨著美軍撤離伊拉克、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和伊朗研制核武器的努力日益公開化,美國國防部有必要重新考慮未來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計劃和力量部署。上一次美國國防部對計劃和資源優先性進行重大評估是發生在出現蘇聯入侵威脅時。在那次評估中提出了很多設想,例如美國相信在波斯灣出現突發情況時自己可以自由進駐附近的基地,在空中和海上都不會面臨多少挑戰,如今這種想法已經不切實際了,很久以來,這些設想決定著國防預算,例如熱衷于裝備航程較近的飛機、非隱身系統,以及其他適合自由進出作戰環境的武器。
基于未來20年波斯灣地區安全環境會持續惡化的評估,美國戰略和預算分析中心(CSBA)發布了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外向內:擊敗伊朗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設,備選的作戰概念,以及支援部隊態勢,以維持這一地區的軍事平衡,保護美國及其盟友與伙伴的重要利益。報告特別指出,伊朗提出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是為了控制霍爾木茲海峽,阻止美軍在波斯灣進行及時的武力投射行動。
作者認為,與中國相反,伊朗似乎在追求不對稱和“靈活”的A2/AD戰略,以更好地利用波斯灣獨特的地理環境。伊朗不會與美國正面沖突,卻可以通過彈道導彈和恐怖分子(可能會裝備先進的戰術武器)脅迫海灣國家拒絕美軍在本國領土上展開作戰行動。如果這種間接手段失敗了,伊朗可以直接瞄準美國的前沿基地和在那里部署的部隊。這些攻擊可以輔以海上阻隔戰役,例如使用水雷、反艦巡航導彈和快速攻擊艇的蜂群戰術來獲得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如果伊朗選擇升級與美國的沖突,它可以使用彈道導彈和武裝分子來攻擊整個中東地區,甚至威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盡管伊朗目前缺乏有效執行這種戰略的軍事實力,但是其行為表明他們想盡快擁有這種能力。相對于被動應付這種威脅,美軍更應該尋找可以阻止伊朗裝備A2/AD武器的戰略,如果裝備了也要遏制其使用,必要的話進行軍事打擊,以確保在威懾失敗的情況下保證美國和地區伙伴的利益。
“由外向內”和“空海一體戰”等新的作戰概念有助于將美國國防部新戰略目標和資源優先性聯系起來。另外,這些概念能夠查找到能力缺陷和地區態勢的失衡。綜合而言,它們可以凸顯美軍應該注重的更為廣泛的能力領域。很明顯,在國防預算削減的時代中,為新行動提供經費意味著艱難的抉擇t只要伊朗更為關注其關鍵利益,花費更多的經費以獲得它所預期的能力和實力,美國就難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俄專家:中國無人機超過歐洲,接近美國和以色列
“俄羅斯武器”網站2012年6月14日登載了亞歷山大·赫拉姆奇欣的文章點評了以色列、歐洲、美國和中國無人機發展現狀。作者認為,無人機通信穩定性或自主行動程序的研發是最大的難題。
無人機正在逐步成為航空的“主流”。無人機本身通常比殲擊轟炸機甚至強擊機便宜得多。無人機操縱員的培訓也比飛行員培訓經濟、簡單。此外,非常重要的是,無人機的損失不會導致操縱人員的損失。無人機上沒有人員,因而能夠縮小無人機的尺寸,擴大可允許過載范圍。
無人機有一個缺點,但不太嚴重:通信有中斷的可能,缺乏能在任何情況下確保成功自主行動的程序。伊朗獲得美國絕密的RQ一170“哨兵”隱身無人機表明,這些缺點是現實存在的,擔心也是有理由的。
以色列在無人機領域—直處于領先地位。該國研發了龐大的戰術無人偵察機家族(“獵人’、“哈比”、“赫爾墨斯”、“搜索者”等)。
以色列國防軍早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就非常高效地使用了無人機,并在那時明白了將無人機與航空兵和炮兵整合的必要性,無人機可以實時向飛行員和炮兵傳遞所獲情報。安靜的小型無人機很難被發現和擊落,因此它們經常在敘利亞前沿陣地上空盤旋。即使它們被擊落,也不是嚴重問題,因為無人機很便宜。
美國從以色列借鑒了很多經驗,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使用了無人機。盡管美軍第一次使用無人機(“火蜂”)是在越南戰爭,而且十分成功,但并沒有大力發展,因此在20年之后美國人不得不向盟國學習。不過美國比其盟友走得遠得多,因為美國的全球雄心使它不滿足于僅發展戰術無人機。
美國研制了大量無人機。一方面是戰略無人機,如RQ-4“全球鷹”,其作戰半徑4500公里,飛行高度接近2萬米,能夠連續飛行近40小時(不過,因其過于昂貴,與無人機構想矛盾,美國人不久前決定放棄它)。另一方面是許多戰術無人機甚至小型和微型無人機,手持發射的無人機應成為戰場上每個士兵裝備的組成部分。而外形類似于昆蟲的無人機簡直可以無孔不入。
正是能最大限度地確保態勢感知并與指揮和打擊裝備充分整合的各式無人偵察機的存在,使得實施網絡中心戰構想成為可能。原則上,沒有無人機就無法進行網絡中心戰。
很自然,緊隨無人偵察機之后出現了無人作戰飛機。美國在中東和近東成功使用“捕食者”無人機已有十多年的時間,該型無人機打死了數千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武裝分子。當然,“捕食者”無人機的航程和戰斗載荷都很有限,因此它只適于在反游擊戰爭中使用。
至于歐洲,它在無人機領域大大落后于美國和以色列。但是對越來越難以接受飛機和飛行員損失的歐洲人來說,無人戰機是其日漸減少的有人戰機的良好替代品。
對于反游擊戰爭和小型傳統戰爭(利比亞戰爭型)來說,無人機是合適的武器。而歐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進行大規模戰爭。“梭魚”無人打擊飛機將成為歐洲的“捕食者”,該機被官方稱作“網絡中心戰無人機”。由于技術復雜、價格昂貴,雄心勃勃的“神經元”隱身無人戰機的研發計劃很可能會終止。
中國也加入了無人機競賽。目前它在該領域的發展遠遠超過了歐洲,并接近了美國和以色列。在發展無人偵察機的同時,中國還在發展無人戰機,可能為了彌補自己在打擊飛機方面的落后。例如,WJ-600無人作戰飛機在世界上還沒有公開的類似機型(甚至美國和以色列也沒有)。該機用于進行偵察、電子戰和對地打擊,可攜帶不少于2枚空對面導彈。
中國另一種尺寸稍小的無人戰機是“翼龍”無人機。從外形上看,它是“捕食者”無人機的精確復制品。美國人甚至沒有向其最親密的盟友轉讓過該機,更不用說中國了
中國還有一種CH-3小型無人機,但其戰斗載荷很大——640公斤。至于無人偵察機,中國2009年就展示了類似于“全球鷹”的戰略無人機。而在4年前的珠海航展上,中國人展示了“暗劍”超音速(或者高超音速)無人殲擊機。美國甚至還沒有構思任何類似的無人機。他們只有相信,中國人是在虛張聲勢。
必須指出,中國很清楚整合無人機與作戰系統的必要性。其中,世界上射程最遠的WS-2多管火箭炮的彈藥基數中包括能為該系統直接提供情報的無人機。據悉,中國新型坦克將裝備車載無人機。
無人戰斗機的研制將是無人機發展中的重大突破,這必將埋葬所有的第五代飛機。通信穩定性或研發自主行動程序是無人機發展中最復雜的問題。不過,實際上所有的專家都認為,如果第六代戰斗機能成功地研制出來,那么它或者是完全無人化的,或者無人型和有人型都有可能。
無人機未必能完全取代有人駕駛飛機。但毫無疑問,在最近的將來無人機在飛機數量和所擔負任務的規模上將占有優勢。這要求研發全新的防空武器,用于對抗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