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伊朗方面在開戰時一度出現崩潰跡象,但畢竟沒有被完全擊垮,造成這種結局的最重要原因不在于伊朗人抵抗多么頑強,而是因為薩達姆對于戰爭的預判和戰爭計劃的制定過于保守。
東施效顰
1980年9月17日,躊躇滿志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新成立的議會上發表演說稱:“伊朗公然頻繁地向伊拉克主權進行挑釁,已然使1975年《阿爾及爾協定》名存實亡。既然伊朗已從法理及政治角度將《阿爾及爾協定》變為一紙空文,伊拉克也就同樣沒有再繼續遵守條約的必要……阿拉伯河,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實上講,必須也必定屬于阿拉伯,作為偉大的阿拉伯的傳人,伊拉克有權獲得這條神圣河流的全部主權?!边@番講話標志著伊拉克重新提出領土訴求,不承認既有的兩伊邊界劃分。
緊接著,伊拉克與其他恐懼伊朗“革命輸出”的阿拉伯國家頻繁往來,達成反伊朗的統一戰線,沙特國王法赫德同意付款給北也門總統薩利赫,由他代為出面向蘇聯購買武器并轉交給伊拉克,北也門、約旦和科威特等國向伊拉克提供??哲娀?,方便伊拉克軍隊緊急時轉移飛機和艦艇,防止占優勢的伊朗??哲姟耙诲伓恕薄?月初開始,伊拉克在邊境地區挑起一系列小規模沖突,掩護地面部隊的調動。
當然,伊朗對伊拉克的進攻意圖也有所察覺,因此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包括轉移霍梅尼的住所,釋放一批被關押的前王國軍官和飛行員,秘密轉移200余架戰斗機,從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韓國、瑞典甚至國際軍火黑市緊急采購武器及其配件,就連越南也接待了伊朗采購團,后者盯上了1972年侵越美軍遺留在該國的F-5戰斗機、“陶”式反坦克導彈及其他美制武器零件。
9月22日凌晨,伊拉克政府借口“伊朗軍隊炮擊阿拉伯河上懸掛伊拉克國旗的船只”,派遣空軍戰機對德黑蘭、大不里士、哈馬丹等1 5座城市和多座空軍基地實施轟炸,兩伊戰爭正式爆發。在第一天的空襲中,薩達姆決心效仿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的作為——以“閃電戰”將伊朗空軍癱瘓在地面上。9月22日中午,伊拉克空軍出動兩波機群,一波至少有192架,另一波至少有60架,襲擊伊朗8座空軍基地、4座機場及4座陸軍設施,以便為地面部隊深入伊朗腹地鋪平道路。
但伊拉克空軍的本事卻和雄心呈反比,他們普遍缺乏目標情報,再加上不知道該用什么武器攻擊大型加固強化設施,這次襲擊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實際上,大多露天停放的伊朗飛機沒有被摧毀,只有1架停在邁赫拉巴德機場的F-4E“鬼怪”戰斗機被米格23戰斗機發射的火箭彈擊中,在進氣道前方的位置被切成兩段。不過,伊拉克空軍成功打擊了伊朗人的燃料儲備——后果相當嚴重,伊朗不得不花費寶貴的外匯,從蘇聯、南斯拉夫和敘利亞購買燃料,而蘇聯人用來運燃料的飛機在幾天前剛給伊拉克運去米格戰機的零部件!
患得患失
薩達姆的不宣而戰,無形中解救了身陷囹圄的大批伊朗前王國軍人。22日當天,伊朗總統阿布·哈?!ぐ湍崴_德爾(BaniSadr)獲得霍梅尼授權,宣布全國進行總動員,同時釋放大多數在押軍官,他們得到幾天假期去和家人團聚,接著被送去接受思想教育,“認識伊朗國王及其政權的罪惡”,測驗合格后直接送到作戰部隊。而就在伊拉克第一波空襲過去僅2個小時,伊朗空軍第31、32、61戰術大隊便開始準備對伊拉克實施反擊,他們派遣的F-4E機群對處于作戰半徑內的巴格達及其周邊軍事基地進行狂轟濫炸,尤其是巴格達郊外的拉希德基地(RashidAFB)是伊拉克空軍的訓練中心,而且駐扎著伊拉克空軍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MF、米格-23MS和米-格-23BN戰斗機,所以成為打擊重點。由于伊朗“鬼怪”機擁有美國生產的電子干擾吊艙,又是從超低空高速突入,伊拉克防空力量措手不及,結果所有目標都被炸毀,而伊朗飛機卻毫發無損地離去。
伊拉克的戰略目的沒有完全實現,但地面進攻仍得按時打響。9月23日,伊拉克軍隊正式跨過邊境線,分三路沿著綿延400英里的戰線向伊朗縱深推進。此次伊拉克進攻的主力是北路和中路的4個步兵師,目標直取伊朗的產油區胡澤斯坦省(Khuzestan),以實現將阿拉伯河與伊朗本土分隔開,并在此建立受伊拉克控制的“緩沖區”。作為配合,伊拉克還出動1個裝甲師及1個摩托化步兵師向南進攻霍拉姆沙赫爾(Khorramshahr)和阿巴丹(Abadan),以迷惑伊朗軍隊。除此之外,伊拉克在兩國邊境附近留下2個師,分別駐守巴士拉和阿馬拉(Amara),以防國內什葉派響應伊朗號召起義。
就像前文所說的,伊拉克的進攻起初未遭到伊朗軍隊的有效抵抗,因為他們在戰前根本沒有完成戰爭動員,例如伊拉克人進攻霍拉姆沙赫爾時,駐守在此的伊朗軍隊只有1個不滿員的師,其中很大一部分還呆在伊朗與蘇聯邊境的西阿塞拜疆省。正是由于這種無序的指揮體系,伊朗在戰爭之初幾乎無法組織起有效防御。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霍梅尼政權基于防范軍隊造反而成立的革命衛隊表現出極高的戰斗熱情,但由于他們裝備的大都是輕武器,且缺乏正規軍事訓練,完全成為敵人坦克和炮兵的犧牲品。當然,伊拉克人的戰斗力也不值得恭維,他們直到10月初才打進霍拉姆沙赫爾城內,在巷戰中,伊朗正規軍和革命衛隊憑借保衛祖國和捍衛宗教信仰的勇氣與伊拉克侵略軍展開血戰,雙方共有7000人戰死。在付出沉重的人員傷亡以及100多輛坦克后,伊拉克人勉強于10月24日攻占霍拉姆沙赫爾,也正是因為此戰,霍拉姆沙赫爾被伊拉克政府改名“Khunistan”,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血城”。
盡管伊朗方面在開戰時一度出現崩潰跡象,但畢竟沒有被完全擊垮,造成這種結局的最重要原因不在于伊朗人抵抗多么頑強,而是因為薩達姆對于戰爭的預判和戰爭計劃的制定過于保守。對薩達姆本人來說,進攻伊朗并非本意,只是伊朗向伊拉克輸出革命威脅到復興社會黨特別是薩達姆的統治地位。此外,薩達姆一向認為憑借伊拉克的單薄勢力,很難征服國土面積是自己3倍的伊朗??梢哉f,伊拉克最初的戰爭動機更多是一種恐嚇,而非出于國家利益的戰略考慮。
正是由于薩達姆患得患失的戰爭預期,使得伊拉克在面對伊朗幾乎不堪一擊的防線時沒有一鼓作氣直驅德黑蘭,徹底擊潰霍梅尼,只是想保住既得成果,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薩達姆在面對強敵時僅抽調一半的兵力(12個師中的6個師)參與進攻,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薩達姆最初的作戰目標僅限于軍事目標而不盡可能去破壞民用及具有經濟價值的目標,只是到戰爭后期面臨“國家總體戰”后,伊拉克才開始向伊朗民用設施下手。原因只有一個,薩達姆不是想徹底征服伊朗或摧毀霍梅尼政權,而是想通過戰爭逼迫德黑蘭就范,謀求對自己有利的媾和。除戰略目標局限外,薩達姆在戰術預判上也出現嚴重失誤。兩伊戰爭爆發前,薩達姆認為在伊拉克軍隊開進伊朗后,一定會得到伊朗境內阿拉伯民族的歡迎與支持,并協助伊拉克軍隊推翻“波斯異族壓迫者”。但事實并非如此。伊朗境內的阿拉伯人不僅沒有揭竿而起,反而表現得極為冷漠。
基于上述考慮,在1980年10月24日,即霍拉姆沙赫爾最終被伊拉克攻陷之際,伊拉克開始向外界釋放媾和的信號。伊拉克政府發言人阿齊茲公開宣稱:“我們的軍事行動反映了我們的政治目標,我們不是想占領伊朗或者摧毀德黑蘭政權,因為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實上講,伊朗一直是我們的鄰居,或許會爭吵會動手,但事實就是如此。因此,我們決定盡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p>
薩達姆的患得患失,使伊拉克沒能利用戰爭初期極佳的戰略機遇期一舉推翻霍梅尼政權,而是在戰爭開始后數周內一廂情愿地宣布單方面尋求媾和,這不僅給了伊朗充足的重整軍隊時間,還削弱了伊拉克軍隊的高昂士氣。總之,伊拉克的有限進攻不僅沒有威脅到霍梅尼的統治,反而使霍梅尼沒有后顧之憂,更加堅定地組織戰爭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國家在遭受入侵時反應都會異常激烈,尤其對于處在革命時期的國家(例如18世紀末的法國),外敵入侵反而成為凝聚人心、鞏固統治、消除異己的絕好機會?;裘纺嵴抢眠@種機會,借助兩伊戰爭夯實了本不穩固的統治基礎。除了對內清除異己外,也開始了對伊拉克的反擊。事實上,早在9月24日,伊朗海軍就向巴士拉發起炮擊,摧毀伊拉克的兩個鉆井平臺,伊朗空軍也對伊拉克的戰略目標,包括巴格達附近的兵工廠、生化試驗室、核反應堆等進行空襲。從此以后,雙方正式開始進入消耗戰的狀態。
到1980年10月底,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的戰略失誤,薩達姆開始組織軍隊向迪茲富勒(Dezful)和阿瓦士(Ahvaz)重新發起進攻,但為時太晚,他們遭到伊朗軍隊的頑強抵抗。到11月,隨著冬雨的到來,伊拉克在伊朗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薩達姆不得不支付遠高于預期的代價來維持這一場即將耗盡伊拉克國力的戰爭。
脆弱的平衡
對伊拉克和伊朗來說,冬季通常大雨滂沱,導致后勤補給困難,于是從1980年11月到次年5月,雙方進入到一種“冷平衡”階段。不過,伊朗決心利用空中優勢讓薩達姆吃點苦頭,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動員時間。1980年11月28日下午,伊朗出動F-4和F-5戰斗機,對伊拉克南部重鎮巴士拉展開猛烈空襲,并順帶擊落1架伊拉克米格21戰機,伊朗軍隊的“珍珠”行動(Morvarid)由此拉開帷幕。11月29日夜,伊朗海軍第421部隊派出6艘艦艇,護送一支突擊隊奇襲阿拉伯河入海口的巴卡爾(MinaalBakr)和奧馬耶(Khor-al-Amaya)石油鉆井平臺,這兩座平臺不光從事石油生產,還是伊拉克至關重要的早期預警雷達站,號稱“薩達姆之眼”。在直升機的支援下,伊朗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0分鐘內擊斃所有伊拉克守軍,然后放置大量炸藥。當他們被直升機撤運后,兩座鉆井平臺便響起陣陣爆炸聲。與此同時,伊朗“戰斗”Ⅱ級導彈艇“佩坎”號(Peykan)和“喬尚”號(Joshan)各自分工,封鎖了伊拉克僅有的兩個港口烏姆蓋斯爾和法奧,把伊拉克海軍連同60多艘外國油輪堵在里面。
正為石油平臺被炸而傷心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聞知2艘伊朗導彈艇居然封鎖了本國出???,一下子暴跳如雷。他不顧一切地要求海軍出擊,“哪怕全打光了也得去打”。伊拉克海軍硬著頭皮,派出快艇編隊應戰。別看伊拉克海軍艇多勢眾,但由于裝備落后,往往沒看到對方,就被伊朗快艇發射的美制“魚叉”導彈打中,很快就損失了2艘“黃蜂”級導彈艇。
因為薩達姆下了死命令,伊拉克人不顧一切地撲上來。在烏姆蓋斯爾水域,“佩坎”號遭到3艘伊拉克快艇圍攻,艦員向伊朗空軍求救,2架攜帶有“小?!睂椀腇-4戰機立即從布什爾基地起飛支援。但它們還沒趕到戰場,“佩坎”號已被敵人炮火擊中,見此情景,伊朗飛行員頓生怒火,見到伊拉克艦船就打,伊拉克3艘導彈艇和4艘P-6魚雷艇在不到5分鐘內被擊沉,其中1艘被3枚“小?!睂椪ǔ苫鹎颉6诜▕W,從設拉子基地起飛的4架F-4D戰斗機對港口設施發射激光制導炸彈,將那里變成了地獄。其中1架F-4D戰機在掩護“喬尚”號撤退途中,順帶炸毀法奧港外的一座伊拉克石油鉆井平臺,臺上1架SA.321GV“超黃蜂”直升機也炸成碎片。
當伊朗人準備撤退時,伊拉克空軍的8架米格23MS戰斗機也趕來參戰,雙方戰機在阿巴克鉆井平臺上空發生激烈空戰。由于此前扔光了所有炸彈,沒有過多負荷的伊朗F-4戰機如同虎入羊群,用導彈干凈利落地擊落了3架米格23MS,并開炮擊落另一架米格23MS。余下的4架伊拉克米格23MS戰斗機企圖吃掉“喬尚”號導彈艇,但有2架被導彈艇發射的“毒刺”導彈擊落,第3架則被伊朗戰機發射的導彈干掉了,最后一架只好逃之夭夭。至此,伊朗發動的“珍珠”行動宣告結束。在不到半天的時間里,伊朗擊沉了伊拉克7艘艦艇(這幾乎是伊拉克海軍80%的實力),摧毀了3座石油平臺,并封鎖了伊拉克僅有兩個港口。
作為報復,伊拉克人在12月底曾向潘賈溫(Penjwin)發動過小規模進攻,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基爾庫克油田,但伊拉克軍隊最終在伊朗空軍轟炸下撤退。而為了鼓舞士氣,伊朗則在1981年5月出動一個裝甲師突破蘇桑吉爾德(Susangerd)沼澤,跨過卡赫河(Karkheh)向西進軍,企圖突破伊拉克防線進入伊拉克境內,創造一個“戰爭奇跡”。這種“以攻為守”的戰術一度取得成功,伊朗坦克縱隊順利突破猝不及防的伊拉克軍隊陣地,可惜的是這一戰果曇花一現,醒悟過來的伊拉克軍隊迅速將孤軍深入的伊朗裝甲師合圍在巴士拉以東的沼澤地帶,由于時值阿拉伯河汛期,笨重的伊朗坦克陷入在淤泥潭里,遭到伊拉克武裝直升機和坦克的獵殺。這場兩伊戰爭期間最大規模的坦克戰的結果是:伊朗損失約100輛M60和“酋長”坦克,另有150輛坦克被俘,而伊拉克只損失50輛T-62坦克。
總體而言,“冷平衡”階段里,雙方幾乎都沒心思或有能力向對方發起決定性進攻,因為他們都需要時間來重組軍隊。鑒于霍拉姆沙赫爾苦戰的教訓,伊拉克企圖迅速建立一支能遂行城市作戰的步兵單位,并開始在伊朗占領區修建戰略公路,以保持對占領軍的物資補給。而伊朗方面則停止對自己軍隊的清洗運動,加快撥亂反正的步伐,大量被關押的軍隊政治犯被緊急釋放,被迫退役的官兵被重新召回,還重啟了軍事院校的培訓課程(特別是對坦克兵和技術維修人員的培訓課程)?;裘纺徇€責成革命衛隊擴大“巴斯基”民兵的規模,充為正面戰場補充生力軍。為便于協調指揮,德黑蘭還成立了最高國防會議,統一指揮三軍及各類臨時性武裝。主席由總統巴尼薩德爾擔任,成員則由3名軍事專家和3名大毛拉(其中一人在會議中作為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個人代表)組成。
伊朗的反攻
隨著國內局勢日趨穩固以及軍隊紀律的恢復,伊朗不再滿足于戰場現狀,決心奪回失去的領土與尊嚴。到1981年春,伊朗已完成國內武裝部隊的重建,并理順了指揮關系,波斯人迫不及待地開始復仇了。
1981年5月,伊朗人開始向胡齊斯坦省淪陷區發起進攻,重點是為遭圍困半年多的重鎮阿巴丹解圍。雖然巴格達對伊朗軍隊的反攻早有預料,但還是披打得措手不及。經過3天的激戰,伊朗2個步兵師以及1個革命衛隊旅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成功將圍攻阿巴丹的伊拉克軍隊主力趕過卡倫河(Karun)。
阿巴丹城下慘敗令伊拉克上下沮喪不已,尤其對伊拉克軍隊士氣打擊極大,因為他們不顧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炎熱,不間斷地修筑圍城工事,可僅僅3天就一敗涂地,沮喪情緒蔓延的后果就是伊拉克軍隊開始出現嚴重的逃兵現象。就在伊拉克緩過神之前,伊朗又干11月29日至12月7日投入7個革命衛隊旅和7個正規軍旅,發起代號為“耶路撒冷之路”的攻勢,旨在奪回胡齊斯坦的重要城市博斯坦(Bostan),這次攻勢成功摧毀了伊拉克2個師和1個旅。
“耶路撒冷之路”攻勢的勝利對伊朗具有諸多的現實意義。首先,它使伊朗武裝部隊內部脆弱的協同關系更加穩固,“勝利是化解內部矛盾的最好辦法”,“耶路撒冷之路”之戰令伊朗人更加相信團結的力量。其次,“耶路撒冷之路”的勝利可說是“人海”戰術在現代戰爭中取得成功的一個范例。11月30日當天上午10時,伊拉克士兵正躺在博斯坦陣地外曬太陽。突然炮彈如疾風暴雨般呼嘯而來,驚慌失措的伊拉克士兵蜷縮在戰壕里。等到炮火延伸射擊后,他們透過逐漸消散的煙霧恐怖地看到,上萬名十五六歲的革命衛隊少年脖子上掛著用于打開天堂大門的塑料鑰匙,高喊“真主偉大”,一排一排地用自己的身體引爆地雷,為坦克進攻掃清道路,接著大批革命衛隊穿過雷區,迅速突破伊拉克人的防線,攻克了伊拉克苦心經營近一年的堡壘。最后,從戰略角度上講,攻克博斯坦,等于切斷伊拉克在伊朗南部最近的補給線,使得伊拉克不得不從北部繞遠路對其前線部隊實施補給。
懾于伊朗猛烈的反擊,原本就信心不足的薩達姆開始尋求媾和。1982年2月,伊拉克第一副總理塔哈·亞辛·拉馬丹(Taha Yasin Ramadan)以及薩達姆的一名親密助手公開宣布,伊拉克準備從伊朗撤軍,條件是簽訂停戰協定。兩個月后,薩達姆私下表示愿意降低停戰條件,表示只要簽訂停戰協議,就同意無條件撤軍。對于伊拉克方面的示好,德黑蘭并不領情,反而以一系列猛烈的攻勢作為回應。
第一場攻勢被稱為“法特霍爾莫賓”(Fat’holmobin)。該攻勢開始于1982年3月22日,主要戰場在迪茲富勒和舒什(Shush)之間的山區,兩伊各自投入10萬人的部隊參戰,其中伊朗參戰兵力達4個正規師(4~5萬人),另有4萬“巴斯基”民兵以及3萬革命衛隊,而伊拉克投入的是新組建的第4集團軍,下轄8個師及一些獨立旅。會戰中,伊朗空軍使出全身解數,把狀態最好的70-90架F-4E“鬼怪”機群集中到毗鄰戰線的瓦達提基地(這帶來一個惡果,那就是伊拉克人能用蘇制蛙7火箭予以打擊)展開戰場空中遮斷(BAI),攻擊緊靠前線的伊拉克后方目標,為了達到攻擊效果,甚至連伊朗陸軍航空兵的AH-1J武裝直升機也投入其中,給伊拉克人造成損失。在其中一次攻擊中,整整一個伊拉克裝甲師被“鬼怪”機群殺戮殆盡。
而在地面作戰中,在年輕而又富有活力的總參謀長賽義德·希拉茲(SayedShirazi)的指揮下,伊朗軍隊利用裝甲部隊首先對伊拉克軍隊開始夜襲,緊隨坦克之后的則是自殺式“人海沖鋒”,這主要由革命衛隊擔任,因為缺少必要的軍事訓練,他們能起到的作用更多是消耗對方的彈藥。但這種極其壯烈的進攻方式不僅震撼了伊拉克軍隊,也極大地鼓舞了伊朗正規軍的士氣。在隨軍毛拉的鼓動下,大批革命衛隊經歷了極大傷亡后,也的確占領了伊拉克軍隊的某些陣地。
作為對伊朗瘋狂進攻的回應,薩達姆也向參戰部隊下達死命令——決不許后退半步。直到“法特霍爾莫賓”攻勢持續五六天后,薩達姆才意識到這是個填不完的無底洞,是國力的比拼,才不得不下令部隊撤退。但為時晚矣,憑借人數優勢,伊朗軍隊已完成對伊拉克2個師的包圍,并將其全殲,不僅俘虜1.5~2萬人,還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400輛坦克。
仗打到這個時候,伊拉克不僅空軍只剩下120架戰機,連陸軍多個王牌師也喪失戰斗力,薩達姆不得不希望與德黑蘭無條件談判,甚至主動宣布從伊朗全部撤軍。伊朗人聞到勝利的氣息,隨即于4月30日發起“貝特一奧爾一莫卡達斯”攻勢(Beit-ol-Moqaddas),痛殲正從胡齊斯坦省撤退的伊拉克部隊,5月22日,伊朗陸軍順利收復阿拉伯河畔的重鎮霍拉姆沙赫爾。到此為止,戰爭又回到兩伊傳統邊界上,伊拉克軍隊丟棄了大量物資,并損失了1.2萬名士兵,薩達姆徒然地幻想伊朗政府會放自己一馬,然而他想錯了。
背景材料
伊朗“自給自足圣戰”運動
一提起伊朗,大家往往只想到伊朗掌管著“世界油罐子”,但很少有人知道伊朗軍工業的淵源在中近東范圍內是相當悠久的,僅次子曾稱霸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只因該國主政者屢次在重大事件中“站錯隊”,導致剛剛萌芽的伊朗軍工體系屢遭外來侵略勢力摧殘。
早在19世紀初,伊朗愷加王朝便引進歐洲武器,當時伊朗正遭受土耳其和俄國的雙重威脅。兩大勁敵分別從西面和北面蠶食伊朗的屬國和領土。為了自衛,伊朗先后從英國和法國邀請武器技師。在太不里士、設拉子、布什爾等地開設大炮工場和造船廠,然而在歐洲列強的利益交換中,伊朗只是很小的籌碼,一連串的對外戰爭失敗令伊朗國土淪喪。民窮財盡,那一點點軍工底子在戰爭中消耗殆盡。
直到1921年,伊朗愷加王國哥薩克師副指揮官禮薩·汗上校(RezaShahPahlavi)通過政變登上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后。伊朗民族軍工業才算出現轉機。依托不斷累積的石油財富,禮薩國王以憲兵隊和哥薩殼師為基礎,創建伊朗現代軍隊。并利用一戰后歐洲各國急于開拓武器外銷市場的機會,大力引進先進軍工技術。1935年,伊朗與捷克斯洛伐克SDK公司(盾為SDK/布萊達公司)達成一攬子采購協議,進口了50余輛AH-IV和TNH輕型坦克,別看它們都帶宥某種試驗性質,但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六缸水冷汽油機、斯科達37毫米速射炮和懸掛系統等部件,性能在中東無出其右,就連后來被納粹德軍應用于“閃電戰”的38(t)坦克也得管它們叫“老祖宗”。SDK公司還承擔了幫助伊朗在大不里士建立坦克生產線的義務。
然而1938年納粹德國肢解和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使伊朗坦克工廠項目無疾而終,緊接著英國和蘇聯又借口“避免伊朗倒向軸心國集團”,于1941年8月25日聯合出兵對伊朗實施分區占領,由科茲洛夫中將(Kozlov)指揮的蘇聯第53步兵軍占領了伊朗整個西阿塞拜疆省和庫爾德斯坦省,將伊朗設在當地的武器庫和生產機械全都拆走。而由愛德華·奎南中將cEdwardQuinan)指揮的英國“波斯-伊拉克軍團”(Paiforce)也下手很“黑”,不僅將停泊在阿巴丹港(PortAbadan)的伊朗皇家海軍艦艇盡數劫持,還將當地的伊朗皇家造船廠予以拆毀。這場浩劫徹底將伊朗軍隊和軍工業打入谷底。
1947年冷戰開始后,伊朗國王巴列維緊緊依靠美國,相繼將英國和蘇聯的勢力趕出國土,同時開始大刀闊斧的“白色革命”。為了稱雄波斯灣乃至中東,1963年。巴列維國王下令組建具有壟斷性質的軍事工業組織(MIO),直屬于王國戰爭部,它就是后來伊朗國防工業組織(DIO)的前身。利用豐厚的“石油美元”,巴列維國王在1971~1975年間從美國和西歐進口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軍火(僅伊朗購買的美國武器就達80億美元)。作為貿易補償的一部分,歐美軍火商必須向MIO轉移部分技術。并允許其在伊朗國內進行組裝和維修。這使得MIO的技術實力迅速提高。到1976年,美國國會修改了《武器出口法》,對包括伊朗在內的武器買家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巴列維認識到即使從美國獲得大量先進武器,仍然無法保證滿足戰爭需求,在戰時依賴進口是危險的。進一步堅定了發展國內軍工業的決心。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前夕。MIO下屬的兵工廠已能生產輕武器彈藥,火炮炮管。輪胎、炸藥和導火線等,而且它還得到德國HK公司授權,能自行生產G3突擊步槍和MG3通用機槍。
然而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后,伊朗與西方國家分道揚鑣,當時MIO與美國貝爾公司合作生產UH-1和AH—tJ軍用直升機的工廠剛完成廠房建設,尚未安裝設備,MIO與美國雷聲公司合作生產“陶”式反坦克導彈的合同只進行到組裝導彈發射器階段,導彈組件尚未到這,而組裝“霍克”地空導彈的合同剛剛執行。由于美國和西歐公司在一夜之間撤離駐伊專家,伊朗軍工業很快陷入停頓。加上國內局勢動蕩,MIO下屬的大部分兵工廠已不能正常運作。
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是對伊朗軍工業的巨大考驗,伊拉克的入侵逼迫伊朗政府迅速結束國內的混亂局面,全力以赴轉入戰時狀態。開戰初期,伊朗得益于王國時代遺留的巨大武器儲備。很快把伊拉克人趕過阿拉伯河,但當伊朗軍隊進入伊拉克土地后,西方和海灣阿拉伯國家開始公開支持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伊拉克源源不斷地得到武器補充,而伊朗很快就陷入了持久戰的局面。
在巨大的消耗面前。伊朗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制裁帶來的武器匱乏問題。由于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口號。導致伊朗與東西方主要國家的關系都不正常,也使伊朗很難從國外進口武器(有趣的是,在伊朗最困難的時候,倒是以色列秘密向其提供了少量武器零部件,但這也是杯水車薪)。伊朗發動一次大規模戰役需要幾個月來準備戰爭物資,其戰役的突然性完全喪失,進展始終不大。由于武器額耗極大,盡管表面上伊朗壓著伊拉克打,但危機重重,其陸軍反坦克導彈即將耗完,飛機缺乏零部件不能正常起飛。戰損裝備不能得到及時維修。
危急之際,1981年2月?;裘纺岚l出“自給自足圣戰”運動,號召伊朗軍民造自己的“伊斯蘭飛機、大炮和坦克”的號召。在這一路線下。伊朗迅速成立。自給自足委員會”,這個機構的任務就是發動國內一切機構尋求在國內生產戰爭必需品。技術人員、工人、學者都動員起來,與軍品生產有關的企業得到優先照顧。當年明,“自給自足委員會”對陷入癱瘓狀態的MIO實施改組。將MIO各系統分拆打亂?;炀幦胫矣谝了固m政權的技術人員。改組成國防工業組織(DIO。波斯語簡稱“sasadjah”),并由奉命衛隊負責指導工作。
在革命衛隊的強力推動下,新生的DIO得到迅猛發展,大筆資金源源不斷地從革命衛隊獨立財政系統中流入。許多生產設備也由革命隊在海外設立的掩護公司秘密引進。至1985年,D1O已能獨立組裝出美制M151軍用吉普車,坦克牽引車和火炮拖車。嘗試生產各種美制武器必需的5號堿性電池,飛機輪胎,直升機槳葉,裝甲車風檔等武器配件。幾個月后,DIO又根據伊朗軍隊在前線繳獲的伊拉克武器,成功仿造出蘇制RPG-7式火箭筒,BM-21“冰雹”火箭炮和SA-7便攜式地空導彈,有效提高了伊朗軍隊的戰斗力。有意思的是,當年DIO改造出許多今天看來仍很神奇的武器,如將航模飛機改造成無人機進行偵察。將固定鼉飛機才能掛載的美制AGM-65“小?!睂椗渲玫紸H-1直升機上打坦克。把“霍克”地空導彈裝上F-14戰斗機上充當空空導彈(這些工作至今仍在繼續,但已轉繪其他單位,后文將有專門介紹)。
1987年底,DIO改由革命衛隊軍官和文職人員聯合組成的董事會管理。其中常務主管主持日常生產活動,并定期向負責后勤的國防部長匯報工作,而伊朗總統有權監管DIO所有的生產計劃。事實上,兩伊戰爭雖然給伊朗帶來巨大損失,但留給伊朗的是一個充滿激情和經驗的技術團隊。伊朗軍工業不但被挽救,而且逐步發展起來。